黎明
7月11日,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正式揭牌,這是繼北京國家植物園后,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的第二個國家植物園。至此,我國已在一北一南率先設立并揭牌運行兩個國家植物園,標志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國家植物園體系是以國家植物園為主體的全國植物遷地保護網絡,涵蓋我國主要氣候帶和植被類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以及重要經濟植物,對野生植物保護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10月12日,中國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廣東也由此對全省植物園建設情況進行摸底,全力支持國家植物園創建工作,并以此為引領帶動全省植物園體系和遷地保護設施建設。
華南國家植物園的規劃建設以華南地區兼顧全球熱帶亞熱帶區域植物資源遷地保護為核心,建設國家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育中心和種質資源庫等,提升植物遷地保護能力和效率,實現物種保育2 萬種以上,其中經濟植物6000 種,華南珍稀瀕危植物中95%的種類得到遷地保育。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介紹,“華南國家植物園位于粵港澳大灣區,遷地保護可覆蓋南嶺、武夷山地區,同緯度可輻射至廣西、福建、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等生物多樣性富集地區,在我國國家植物園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將發揮獨特作用。”
華南國家植物園依托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設立,致力于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物保育、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其前身為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1929年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植物學研究和保護機構。園區規劃總面積319 公頃,現建有38 個專類園,遷地保育植物17168個分類群;擁有3個研究中心、1座植物標本館、2 個國家級野外臺站和3 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國際植物園協會(IABG)、ANSO 植物園專題聯盟(B 組)、世界木蘭中心、廣東省植物學會、廣東省植物生理學會等諸多國內外組織、協會掛靠成立機構。歷經90 余載的發展和歷史沉淀,華南植物園在遷地保護方面已涵蓋華南地區各植物類型,在植物科學研究方面具有廣泛影響力,在國際植物保護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
野生植物保護主要包括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種形式,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就地保護的主要形式,建設以國家植物園為主體的國家植物園體系是遷地保護的主要形式,二者有機互補。
讓珍稀瀕危植物被保護、繁育、實現野外回歸,正是華南國家植物園承擔的重任之一。多年來,不少關于植物拯救與野外回歸的故事在此上演。
上世紀90年代,廣東連州發現報春苣苔。當時,報春苣苔僅有3 株,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標準被列為極度瀕危狀態。2002年,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科研人員開始了報春苣苔遷地保護研究,嘗試用生物克隆技術培育報春苣苔,并成功掌握了報春苣苔快速繁殖及野外回歸的關鍵技術。2007年,這一瀕危物種成功實現野外回歸。2021年,報春苣苔由國家一級保護調整為國家二級保護。

游客參觀華南國家植物園

華南國家植物園溫室群景區
除了珍稀花朵,國家級名木也是華南國家植物園拯救的對象。海南黃花梨是一種已在野外滅絕的珍貴樹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被譽為“紅木界的國寶”。早在1957年,華南植物園就引種栽培了一批黃花梨,成功實現遷地保護該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如今,園內最大的一棵黃花梨胸徑達69 厘米。按市場價格計算,其價值達到了數億元,是華南國家植物園中名副其實的“鎮園之寶”。
事實證明,植物園對植物多樣性保護發揮著積極作用。目前,廣東共有植物園和樹木園17 處,擁有蘭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珍貴樹種等植物專類園170 個。據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廣東將以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為契機,加快建設全省植物園體系,同時大力推進珍稀瀕危植物保育“一中心三基地”項目建設,全力構建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廣東省生物多樣性豐富,據統計,全省分布野生高等植物6654 種(包括苔蘚植物691 種、石松類和蕨類植物587 種、裸子植物29 種、被子植物534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10 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151 種。
2022年,廣東開展新一輪《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修訂,推動野生植物保護管理的各項工作走向規范化、制度化軌道。與此同時,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遷地和就地保護工作,重點組織開展華南虎、鱷蜥等重點物種保護工程和紫紋兜蘭、仙湖蘇鐵、水松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開展廣東珍稀植物遷地保育評估、大灣區基地首期建設及粵北野生南藥調查項目、丹霞梧桐種質資源收集與繁育等項目,多方位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此外,廣東省林業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等三家單位牽頭組織開展廣東省蘭科植物野外資源專項調查工作。
接下來,廣東將通過統籌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統籌實施生物多樣性系統保護工程。將結合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完善由植物園、遷地保護中心等構成的區域野生植物遷地保護體系,收集保存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支持科學研究機構以物種保護為目的進行瀕危植物科學研究、人工培植和野外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