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軍 馮長紅 肇楠
河北省地處華北,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北接內蒙古高原,環繞京津,屬干旱半干旱過渡地帶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敏感區,是全國土地沙化、荒漠化比較嚴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沙化土地面積3000萬畝,主要分布在11個區市的84個縣(市、區),荒漠化土地面積2580萬畝,主要分布在除唐山、秦皇島外的118 個縣(市、區)。其中,處于京津北部的張家口、承德地區是我國北方風沙南侵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沙化土地非常突出的重點地區,沙化土地面積達到1929 萬畝,超過河北省沙化土地的60%,大風沙塵、水土流失等嚴重影響了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

承德豐寧縣風沙治理讓天藍草長羊肥
歷史上,河北人民同土地沙化、荒漠化進行了持續不懈的抗爭。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政府在正定縣設立冀西沙荒造林局,開展大規模造林治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省委、省政府把防沙治沙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體實踐,作為筑牢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一項重要舉措,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工程帶動、部門聯動、分類施治、綜合治理相結合,不斷壓實主體責任、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宣傳發動、強化科技支撐,科學開展防沙治沙,筑牢夯實了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根基。
多年來,河北省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科學開展防沙治沙,通過開展植樹造林、小流域治理、草地生態修復等生態項目,全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分別減少186.52 萬畝、623.95萬畝,年均分別減少18.65 萬畝、62.40 萬畝;完成沙化、退化、鹽堿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272 萬畝,完成水土保持項目147 萬畝,重點沙化區林草植被不斷增加,呈現出綠進沙退的大好局面,繪就了國土綠化新藍圖。在2011年、2016年、2021年國家林草局等六部委聯合開展的防沙治沙省級政府目標責任綜合考核中,河北省連續三次被評為實績突出省份。2021年9月,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
位于張家口壩下的宣化黃羊灘分布在官廳水庫周圍和上游的桑干河、洋河兩岸,是首都北京西部最近的沙源地,總面積14.6 萬畝,全部由流動沙丘、半固定和固定沙地組成,其中流動沙丘占40%,居張家口五大沙灘之首。那里冬春季風蝕嚴重,沙塵暴肆虐,夏秋季暴雨沖刷,洪水頻發,侵蝕溝發育強烈,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影響官廳水庫及永定河生態安全。2000年以來,當地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中信集團等社會資本大力支持下,按照“堵口子、劃格子、蓋被子”的治理思路,在沿河區進行了防風寬林帶、林網建設,在流動沙丘區進行了人工網格狀生物沙障,引進沙地柏、沙棗、黃柳、梭梭等喬灌木樹種,造林保存總數1200 萬余株,封育種草10 萬余畝,林草覆蓋率超過97%。
站在張家口小南辛堡鎮西南部南馬場的小沙丘上放眼望去,昔日黃沙包圍的官廳水庫,只用了不到3年時間,就變成天藍、水清、林密、草長的模樣,一片片新綠在夏日的晨風里散發出勃勃生機,京津綠色生態屏障更加堅實。這是張家口近年來按照河北省防沙治沙要求,生態治理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所取得的實際成效,也是河北省防沙治沙的一個突出案例和重要生態成果之一。
小壩子鄉地處豐寧滿族自治縣接壩地區,這里風大沙多,全年4 級以上大風日數210 天左右,其中8級以上大風日數65天。境內分布著20多處流動沙丘,每年冬春季節,流沙隨大風沿溝道南下,壓埋道路、民房和耕地,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生產生活。2000年前,小壩子鄉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傳統粗放型農業和畜牧業,其中畜牧業收入占73%,農作物廣種薄收。
2000年春季,沙塵天氣多次侵襲北京,引起國內外強烈關注。5月12日,國務院原總理朱镕基帶領國家有關部委領導親臨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視察防沙治沙工作,并作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和“退耕還林還草,恢復生態環境”等重要指示。豐寧縣通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綜合采取工程、生物、農耕措施,通過二十年的治理和保護,小壩子鄉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實施前的16.6%提高到40.6%,植被蓋度由35%提高到90%以上,全年7 級及以上大風天氣降到10天以下,沙塵暴災害強度、次數明顯減弱減少,流動沙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民通過參與項目建設增加了勞務收入,實現了生態建設與農民增收的雙贏。
科學部署,高位推動。為加快沙化荒漠化土地治理,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進程,河北省領導研究謀劃、專題部署調度、實地督導檢查,并對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工作作出具體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省政府每年下發通知,將國土綠化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市、縣,壓實主體責任,推動各項措施有效落地,確保全年營造林和防沙治沙任務的順利完成。建立由河北省發改委、林草局、水利廳等部門組成的防沙治沙聯席會議,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與協調聯動。張家口市把防沙治沙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深入縣區實地考察督導,市縣區四大班子所有領導全部包縣區、包鄉鎮、包山頭、包工程,有效保證了張家口市造林進度。2016年以來,全市圍繞“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定位,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籌辦冬奧會、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三大機遇,加快實施大規模造林綠化,完成植樹造林項目1317 萬畝。

1 懷來官廳水庫周邊2017年和2021年防沙治沙對比圖

2 承德圍場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工程區

3 張家口塞北林場沽源分場工程區經過防沙治沙由黃轉綠
科學規劃,依法推進。河北省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有序、依法開展防沙治沙各項工作,編制印發了《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河北省國土綠化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河北省國土綠化規劃(2018—2035年)》《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的意見》等系列法規性政策文件,頒布實施了《河北省濕地保護條例》《河北省綠化條例》《關于加強張家口承德地區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的決定》《關于加強太行山燕山綠化建設的決定》等地方性法規,修改完善了《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河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河北省林木采伐管理辦法》等法律規章制度,保證了全省各地防沙治沙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十八大以來,河北省累計完成營造林6461 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6%提高到35.3%,森林面積由此增加到9901 萬畝,草原2921 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3.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 個百分點,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筑牢,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承載力全面提升。同時,沙化和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區,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水土流失面積大幅度減少、水庫水質明顯好轉,張家口、承德地區已經由沙塵暴加強區變為阻滯區。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空氣質量狀況報告顯示,張家口市在全國168 個重點城市中,空氣質量排名第19 位,在長江以北監測城市排名第2 位。承德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0%,居河北省首位,被譽為“華北綠肺”。2020年年底時,京津風沙源治理區草原植被蓋度達到78%,天然草原平均鮮草產量達到每畝210 公斤至240 公斤,壩上地區草原退化面積同比縮減20%以上。
登上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月亮山望海樓,舉目眺望,遠處綠色盡收眼底。塞罕壩機械林場所在地區屬于河北省北部沙化非常嚴重的地區,自1962年建場以來,幾代塞罕壩建設者忠實履行“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蓄水源”的神圣使命,科學防治沙化土地,在“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原沙地上,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創造了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的綠色奇跡,有效維護了京津冀生態安全,生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成為全國和全世界防沙治沙治理效果最突出的典型案例。現在的塞罕壩,有林地面積115.1 萬畝,森林覆蓋率82%,活立木蓄積量1036.8 萬立方米。根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231.2 億元,每年涵養水源2.84 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 萬噸,釋放氧氣59.84 萬噸;每年通過提供就業、產業帶動助推周邊區域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2017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2021年又獲得聯合國荒漠化防治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
科學劃分,因地施策。根據沙化類型、沙化程度和植被狀況,河北省采取“治理、開發相結合,長、短期效益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三結合的形式,將沙地劃分為壩上高原半干旱沙地、冀北山地沙地、冀西北黃土丘陵沙地、冀西太行山沙地、冀東沿海沙地和平原沙地等六大沙區,便于科學開展精準防治,保證綠色根基。針對不同沙區特點,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工程、草原生態保護、退耕還林、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帶動了河北省防沙治沙的全面展開,加快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改善了沙區生態環境。豐寧縣通過實施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壩上植樹造林等一大批生態建設項目,森林面積達76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年前的25%提高到現在的58.13%,空氣全年達標天數341 天,讓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根基更加牢固。
據統計,2012年—2021年,河北省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1435 萬畝,三北防護林工程完成治理529 萬畝,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工程完成43 萬畝,黃河故道沙地綜合治理項目治理工程完成11 萬畝,全國防沙治沙示范區項目治理工程完成5 萬畝,其他工程完成68 萬畝。加大各類保護地建設,河北省建設森林公園105 處、780 萬畝,自然保護區41處、1027 萬畝,風景名勝區51 個、849 萬畝,濕地公園58 處、131 萬畝,國家級沙漠公園3 處、11 萬畝,地質公園19 處、240 萬畝。
科學投入,突出重點。河北省防沙治沙在“市場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造林綠化投融資機制下,科學投入,統籌使用,保障重點,在用足、用好、用活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的同時,鼓勵地方公司和企業投入資金參與防沙治沙,全力推進國土綠化質量和進程。實施重點傾斜,將國家財政資金36 億多元,用于保障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重點工程建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逐步增加省級防沙治沙投入,10年間省級財政累計投入22 億多元,其中造林綠化項目14.6 億多元,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項目1720 萬元,退耕種草1.8 億元,投入水土流失治理5.4 億多元。在此基礎上,河北省還爭取到北京市財政資金5 億元,用于支持張家口和承德壩上地區植樹造林項目建設。
張家口是河北省沙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也是全省生態建設投入資金最多的一個地區。在利用好國家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資金的同時,張家口以冬奧賽區周邊綠化為重點,積極拓寬籌資渠道,超常規實施全域綠化,最近10年投入資金200 多億元,完成造林綠化1000 多萬畝。崇禮區累計投資約34.8 億元,完成各類營造林工程面積109.23 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82%。春秋集團2014年至2017年先后捐資1900 萬元,修復了張家口市康保縣沙化土地4000 余畝。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與老牛基金會2015年聯合支持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崇禮賽區7000 余萬元,用于冬奧賽區國土綠化。目前,張家口森林面積達2795 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31.6%提高到2021年的50%,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69.8%;濕地面積達348.28 萬畝,濕地保護率達6.3%,昔日沙源地變為今朝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

森林、草原、綠地成為護衛京津冀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遷西縣曾經是冀東沙化比較嚴重的地區。多年來,遷西縣大力推廣“圍山轉”綜合治理模式,發展板栗經濟林75 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5%,栗農年人均收入13000 多元,年旅游綜合收入增加到近30 億元,林業產業化率超過65%,靠板栗收入達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村鎮超過55%。在遷西縣,小板栗被做成了促綠富民的大產業。
為進一步嚴格沙區林草植被資源生態保護,河北省各級各部門堅持科學管護與促綠增收相結合,堅持生物措施、農耕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堅持喬、灌、草相結合,大力綜合運用林草區域性系統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節水灌溉等多種防沙治沙生態治理模式,大力發展林草產業,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林草資源行為,促進了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高水平發展,夯實了京津生態環境支撐區和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
科學管護,嚴防嚴守。河北省全面推行高質量林長制,建成了“統籌在省、組織在市、責任在縣、運行在鄉、管理在村”的林草資源管理體系,明確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139828 名。每年組織執法力量對全省執行《森林法》《防沙治沙法》《草原法》《水土保護法》等情況進行全面督導檢查,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加大對亂墾濫占林地、亂砍濫伐林木、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震懾遏制破壞林草資源違法行為。落實草原各項保護制度,劃定張承壩地區基本草原,對重點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脆弱區、草原自然保護區、生態建設工程區實行全面禁牧。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制度,以草定畜。全面加強沙區水資源管理,以壩上超采區和平原嚴重超采區為重點,大力推廣發展節水灌溉、節水抗旱作物品種等農藝節水措施。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完善地下水管理法規體系。
科學布局,促綠增收。河北省把防沙治沙與促綠富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在綜合治理沙化、荒漠化土地的同時,充分發揮林草行業優勢,科學合理規劃林業產業布局,綜合高效利用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林果、生態旅游、錯季蔬菜、食用菌、高效畜牧業等地域特色產業,初步構建了以核桃、板栗、棗、仁用杏等傳統規模優勢產業為主,花椒、榛子、沙棘等新興特色高效產業為補充的經濟林產業發展格局,國土綠化的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民增收致富門路進一步拓寬,脫貧成果進一步鞏固,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方共贏,全省林草產業轉入提質增效階段。
2021年底,河北省林業草原總產值達1500 億元,果樹面積達2363 萬畝,居全國前列,總產量1038 萬噸,居全國第二位。打造特色產品基地,自2012年—2021年,共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7個,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6 個,培育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11 個,產業優勢進一步彰顯。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林下經濟規模達到580 萬畝,林下經濟產值達20 億元。初步形成了太行山核桃、燕山板栗、太行山和黑龍港流域棗、張承地區仁用杏、承德山楂等經濟林優勢產業集群,環京津核心產區盆栽植物和宿根花卉產業集群,環省會核心產區觀賞苗木和盆花產業集群,廊坊市文安縣、石家莊市正定縣、唐山市、邢臺市等人造板產業集群,安國中藥材、巨鹿金銀花、太行山區酸棗等中藥材產業集群,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據統計,河北省有2000 多萬農民從事林草產業生產經營,經濟林重點縣農民收入的30%以上來自林草產業,集中產區人均林草產業收入一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