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穎慧
“十五”期間(2001~2005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38.8%提升至57%,率先實現了高等教育從大眾化到普及化的跨越[1]。因學生規模較“九五”期間(1996~2000年)激增1.2倍,各大高校紛紛前往市郊開辟新校區,以緩解辦學壓力。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進,“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上海市研究生持續大幅擴招(如圖1所示),各類資源需求猛增,對高校辦學再度形成重壓。與新校區相對充裕的建設條件相比,歷經數十年辦學的老校區已老舊落后,更新改造也面臨各種困境。在此背景下,上海高校老校區該如何保持自身活力、實現持續發展已成為重要課題。
圖1 上海市研究生招生數量(2016-2020)
1.老校區的優勢地位已發生轉變
在上海高校辦學歷程中,常采用按學歷層次分配校區的模式。老校區因區位優勢,一直承擔研究生等高學歷層次的教學任務,并擁有大量高水平科研團隊。然而由于土地、空間及配套設施資源有限,加之《上海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仍將“適當擴大研究生規模”,其辦學壓力將進一步增大,按學歷分配校區的模式不可持續。而市郊新城的飛速發展使得新校區區位優勢得到顯著增強,過去以老校區為中心地位的辦學體系已發生轉變。
2.高校辦學理念已發生轉變
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中強調“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交叉、融合、創新的課程體系已成為各大高校深化綜合教學改革的重要路徑,并深刻影響教學空間的物理空間布局和功能需求。
如在近年新建的實驗樓中,已相對弱化傳統的“一院一樓”(即一個學院一幢樓)概念,出現強調學科融合的組合形式。適應多種教學模式的智慧教室、師生交流空間、成果展示空間等功能需求大量涌現,已取代過去以教學功能為主的單一使用需求。對建筑結構層高、荷載及水電配套的要求,也隨教學設備的大型化、仿真化、精密化而提升。更有通用實驗室無法覆蓋的、因學科交叉產生的新型空間需求,如類腦實驗室(人工智能+醫學)、仿生材料實驗室(生物+材料)等。而老校區教學空間仍多為“一院一樓”布局,內部空間仍以本學院教學實驗為主,結構形式落后(多為磚混結構),且水電配套容量較小,難以匹配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辦學理念。
3.老校區的基礎設施承載力已超負荷
老校區多按數十年前的學生規模及設計標準進行建造,現如今學生規模飛漲,各類規范標準提升頻繁,校區長期存在學生床位緊缺,配套設施普遍滯后等問題,承載力嚴重不足。
在高校規劃建設中,生活用房是除教學用房之外占用空間資源最大的一項辦學功能。按上海市《市屬高校建筑規劃面積標準》(DG/TJ08-2243-2017, 下 稱《市屬指標》),學生宿舍占到生活用房的83%,對校區承載力起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四二一”的住宿標準(本科生4人一間、碩士生2人一間、博士生1人一間),但老校區中超負荷的情況仍比比皆是;且在內外空間資源已無增量可挖的情況下,研究生的擴招又進一步加劇了住宿緊張,迫使部分學校只得在招生之時就聲明不提供住宿,外地生源不得不考慮就讀成本,導致報考意愿降低,對學校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老校區因建成時間較早,水、電、停車位等配套設施服務能級普遍偏小,已出現因供電量不足無法增設教學生活設備,甚至需要錯峰用電的情況;與此同時,停車需求不斷增長和地下空間開發的不足,導致停車位極度緊缺,又侵占大量公共活動空間和綠地,對學校發展十分不利。而配套設施的改造將牽涉外部市政管網接入條件、內部道路綠化及地下空間,這對布局已經成型、建筑密度較高的老校區而言,在教學生活秩序方面的影響巨大。
老校區在城市發展變遷過程中漸漸被居民區、商業區等其他用地所包圍,形成了交雜融合的態勢,加之土地價格高企,校區向外拓展新增用地的難度很高,而利用存量用地進行建設也面臨著建筑用途、高度、增量、退界、風貌等各項外部規劃條件限制。
1.建設限制
若老校區擬建項目周邊有居民區等對噪聲、揚塵、日照等要求較高的單位,則項目的用途及建筑高度將會受到限制。
2.規劃控制線限制
城鄉規劃中各類控制線常因城市發展需求發生變化。以道路紅線、河道藍線為例,老校區校舍建成之時已按控制線要求退界,而經數十年發展,控制線因城市建設需求向外拓寬,已建成的校舍就會出現壓線問題。若按調整后的控制線進一步退界,則會出現退無可退的情況,導致臨街臨河校舍的改擴建十分困難。
3.規模增量限制
校區可建建筑規模由容積率、建筑密度規劃指標控制,通常可通過拆除重建老舊建筑、上調指標獲得增量。因上海市城市更新實踐已從“拆改留”轉向“留改拆”并舉,防止大拆大建,保留歷史文脈,在舊城改造中嚴格執行建筑拆除標準并嚴控建筑密度及增量[2]。老校區校舍若非被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則拆除重建可能性很低。《普通高等學校建筑面積指標》(建標191-2018)規定一般院校容積率為0.6左右,上海高校校區已普遍高于此指標,通過規劃指標調整提升建筑增量的空間十分有限,且會使校區舒適度受到影響。
4.歷史風貌保護限制
上海高校內有不少優秀歷史保護建筑,如位于上海理工大學的滬江大學歷史建筑群,與兼具歷史、濱河風貌的華東政法大學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等。根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歷史建筑的修繕改造按等級限制建筑元素的改變,管理非常嚴格。而校內其他建筑有可能位于其核心控制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內,亦受到法規管控,對各種建設活動及建筑風貌有嚴格限制,空間拓展難度較大。
1.調整辦學定位,發揮老校區優勢
合理調整辦學定位,揚長避短,是老校區更新改造的重要前提。校區承載著學校發展,學校發展又由學科建設推動,因此學科建設需求應成為調整辦學定位的主要依據。
以建筑要求較高、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大的“重”學院(如理工類)為例,可整建制設于新校區內,這樣有利于學科縱深發展,減少在兩地分設研究生院、本科生院而產生的重復實驗工藝投資,規避老校區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發展空間受限的問題;相應地,對空間要求相對不高,自由度較大的“輕”學院(如人文藝術、信息技術類),可充分利用老校區歷史風貌、高綠地率的優勢,打造符合學科發展的空間,由此大大提升老校區的吸引力。
2.合理確定承載力,實現設施與規模的平衡
在新校區建設中,是以學生規模決定建筑、設施規模,而在老校區中,則由建筑、設施規模決定承載力。其中,校區“可用學生床位數”(包括校內學生宿舍及周邊可長期租賃房源)是衡量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在保證合理居住密度的前提下,以“可用學生床位數”確定學生規模,再按《市屬指標》相應生均指標測算與之匹配的校區規模。若測算規模大于現有規模,則說明校區承載力仍處于超負荷狀態,必須進一步調整辦學定位,在擴充可用床位的同時加快新校區建設;若規模與校區現有規模基本持平,則說明校區承載力處于緊平衡狀態,仍需積極關注學生規模變化,隨時進行疏導。
3.活用更新手法,提升空間利用效率
保存歷史文脈、轉換低效空間、開放公共設施、融入周邊社區是城市更新的常用手法,這些手法同樣適用于老校區的更新改造。
除保護優秀歷史建筑外,老校區的布局肌理、空間尺度、景觀環境、河湖水系、文化生態等也必須在更新改造中予以充分考慮,統籌所有構成校區歷史環境的物質與非物質要素。
對已不適用于辦學的閑置空間,可采用轉換、復合的手法,重新釋放其活力。如將校辦工廠轉換為教學實訓空間、出版社轉換為高校書店及訪客服務空間;食堂復合學生活動中心、健身空間,學生宿舍疊加自習、閱覽空間等。
對于無法在校內解決的功能,學校可向周邊社區尋求共享并開放自有設施,實現資源互利,降低后勤服務壓力。如在周邊社區尋求停車位租賃及長期穩定的公營住房,同時開放集中綠地、圖書館、體育館等空間,實現校區—社區雙向發展。另外,學校也可主動申請融入成片區域更新項目(如“一江一河”濱水空間貫通、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等),以爭取規劃指標的優化與補償。
老校區更新策略的制定流程過程包括識別整合更新元素、選擇更新手法、評價組合更新策略、制定實施時序,為最終制定校區更新計劃提供支撐。
1.識別整合老校區更新元素
將構成校園環境的所有建筑、設施、空間識別為待更新元素,對其更新需求進行梳理后,可發現以下三類最為突出:因不符合現行設計規范,存在安全隱患,需進行整修;因校區建設定位調整需進行功能轉換及提升;經長期使用后出現老化問題需進行整修。考慮到更新周期及經濟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舊對策已不可取。而上述三類更新需求往往同時出現,相互交雜,故宜首選三者結合的復合型更新。
2.選擇老校區更新方式
結合目前上海市相關政策及資金申請渠道可知,校區更新項目可采用的方式主要為維修工程(由教育部門負責審批)和改擴建工程(由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審批)。
其中,維修工程具有立項流程、實施周期相對較短等優點。根據《上海市建筑裝飾裝修工程管理實施辦法》,可分為一般類裝修及特殊類裝修。其中,特殊裝修工程可以同時實現功能布局調整、抗震加固、立面改動、消防改造及室內外整修等多項改造。若項目無需增加建筑面積,首選維修工程能快速實現相對理想的效果。
若更新項目涉及建筑面積增加,則可采用改擴建工程。該方式立項流程(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審批市級財力項目流程一般為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兩階段)、實施周期相對較長,但可在校區定位、建筑空間發生較大調整時發揮較大功用,再配合容積率等規劃指標的調整,將能有效緩解空間資源緊張的問題(見表1)。不過,該方法須在確定校區承載力后方可采用,不能將其作為進一步擴張校區規模的手段。
表1 老校區更新方式對比表
3.評價、組合老校區更新項目
在老校區更新實踐中,一部分項目可使房屋設施的使用壽命得以延長,空間使用率得到提高,經濟效益顯著;而有些項目的成本過高,改造效果欠佳。因此,必須對更新項目進行評價和組合,形成可行的項目儲備庫。
項目評價因素主要包括立項前置政策條件、資源占用情況、實施周期及管理難度等維度,著重考慮短板效應。如地表空間資源是老校區最稀缺的,占用后無法再生,必須考慮加固、節能改造項目對其帶來的空間損耗;又如在施工期間,房屋設施將不能提供原有功能,教學行政、生活配套等周轉安排也在評價范疇。
類似項目組合后可大大提升更新效率,方式主要包括按建筑單體合并和按使用功能合并。如在維修項目中,因市教育主管部門審批的維修工程間隔周期較長,且按三年滾動儲備庫分批出庫,故按建筑單體合并各項改造,或一次合并申報同類項目后分期實施(如學生宿舍維修)均為常見組合方式。
4.制定老校區更新項目實施時序
更新項目在評價、組合后可形成初步排序清單。然而,并非條件限制少、實施周期短、管理難度低、可以批量申報立項的項目就是校區更新的首選,項目實施時序仍需按影響校區穩定運轉的“輕重緩急”安排。
其中,校園綜合管網是校區穩定運營的基礎,其更新涉及諸多方面:輸入端容量決定水電供應能否滿足校區中長期需求;輸配網絡種類涉及多專業,遍布校內主要道路,更新改造影響范圍大,管理難度高。故綜合管網改造工程是老校區更新之“重”之“急”,而校舍質量的安全、可靠也是校園運營的重中之重,老舊校舍中消防安全、結構抗震、功能分區不符合規范要求等改造需求,同樣應先于其他更新項目給予重視。相對地,建筑裝飾裝修翻新、景觀綠化改造等則為相對較“輕”較“緩”的項目。
在制定具體實施時序上,可采取“輕重結合、緩急結合”的方式。“輕重結合”如綜合管網改造時,可結合校園道路、景觀綠化修繕項目一起實施;“緩急結合”如抗震加固工程、消防改造工程可結合空間功能轉換、外立面建筑風貌改造等項目合并實施。
老校區更新有場地資源欠缺、管理難度大、單位資金耗費高等特征,追求“一步到位”并不實際。建議采用“規劃先行、項目儲備、擇機實施”,以微更新的方式持續性地改善校園空間品質,維護校園秩序與形象。
高等教育普及化給上海高校老校區辦學帶來重壓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轉型機遇。老校區在積極實施更新改造,突破發展困境的過程中,并不存在最優解。應以“去重就輕、歷史傳承、開放融合”為建設指南,以校區合理承載力為基礎,采取“輕重結合、緩急結合”更新規劃,漸進地、持續地改善校區空間質量、紓解功能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