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雅姝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強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2]”深刻地闡明了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的重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3],“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4]。課程思政的本質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課程思政建設不僅強調教師在立德樹人方面的引領作用,而且強調德育與知識技能的相輔相成關系。社交禮儀作為高校實用性較強的選修課程,把提高禮儀素養、繼承中華禮儀文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貫穿于教學的始終,秉承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學生無論是在校學習期間,還是畢業后進入社會,都需要了解和掌握跨文化社交禮儀。只有掌握社交禮儀知識,了解國內外各民族的禮儀常識,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得體,進退有度,獲得良好的交際效果,達成交際的目的。為了增加學生的社交禮儀知識,提升學生的社交禮儀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傳統禮儀文明,高校開設了社交禮儀這門選修課。大學生是跨文化交際的主力軍,其在交際過程中的表現代表著中國新一代的文化傳承和價值觀念。社交禮儀課程依據人文學科的特色和優勢,深度挖掘和提煉禮儀知識體系中蘊含的立德樹人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使學生在掌握禮儀知識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堅定愛國信念。
社交禮儀課程經過多年建設,在課程體系、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等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特別是進行思政建設以來,在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等方面都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實踐,構建了“四步二分”的教學模式,采用翻轉課堂、小組合作、師(生)生互評等教學方法,促進課堂教學及思政建設有機結合,進一步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目標。所謂“四步二分”,就是指將教學內容分為“觀禮、講禮”和“行禮、評禮”兩個教學模塊,分別由演示、講解、實踐、評價四個步驟完成。這兩個模塊的教學內容分為一大節、兩小節課兩部分,每部分包括兩個教學步驟。“觀禮、講禮”模塊是知識性學習模塊,被分配在第一小節中,主要進行禮儀演示和講解?!靶卸Y、評禮”模塊是能力培養模塊,被分配在第二小節中,主要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和評價。
一般來講,社交禮儀課程內容包括儀表儀容、行為禮儀、交往禮儀、公共禮儀和涉外禮儀等幾方面的知識,在授課過程中增加情境模擬和全員互動環節,有針對性地設計情境,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用所學的禮儀知識進行實踐,同時將價值塑造貫徹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全過程中。
知識傳授包括“觀禮”和“講禮”兩個模塊,分為演示和講解兩個步驟。以站資和坐資為例。
步驟一:觀禮之演示。觀看現代標準姿態和非標準姿態的圖示以及相關熱點視頻,學生指出二者在觀感上的不同之處,回顧傳統禮儀,并展示傳統站姿和坐姿禮儀。
步驟二:講禮之講解。在課改之前,社交禮儀課程的內容主要以現代社交禮儀為主,結合案例講解正確的坐姿和站姿在社交中的作用,分析錯誤的坐姿和站姿帶來的不良影響;實行課改后,應學生的要求,社交禮儀課程增加了中華傳統站姿和坐姿的禮儀內容,并結合典故名篇等,以不同的視角反觀禮儀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掌握禮儀知識的同時深刻地認識到禮儀不僅是文明行為的標準,更是一種社會文化,是一個國家文化與傳統的象征。社交禮儀課程增補的部分內容如下:
傳統禮儀以《禮記》和賈誼的《新書·容經》的相關內容為主要參考資料。如《禮記·曲禮》中的“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再如《新書·容經》中的“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間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講解:箕坐,即兩腿箕踞,前伸而坐,全身形似簸箕,是非常不雅的坐姿,代表輕視、蔑視等。在古代,箕坐被認為是背叛王制的行為,甚至被認為衰世慢行,對人箕坐是極具侮辱性的行為,如《戰國策》中的“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倍苏说淖罨疽笫峭尾柯湓谀_跟上,腳面朝下。長時間跪著,會令人身體不適,比如腿腳麻木。西晉時“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就以受不了這種正襟危坐的束縛為借口堅決不做官。教師還將坐姿拓展到“尸坐”及成語“尸位素餐”。
講禮模塊完成后,學生需要思考:“從何時起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其原因和依據是什么?”“從平面起居到立體起居對我國的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能力培養包括“行禮”和“評禮”兩個模塊,分為實踐和評價兩個步驟。
步驟一:行禮之實踐。這一步驟是對所學禮儀知識進行實踐,主要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模擬交際場景,完成禮儀知識實踐。
步驟二:評禮之評價。這一步驟也是評價環節。小組實踐完成后,教師指定其中的一兩個小組匯報實踐成果,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點評,爭取學期內每個小組都有機會展示,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點評意見。
上述四個教學模塊相輔相成,從概念認知到具體的行為實踐,每堂課都是一次有效的交際禮儀模擬訓練。整個教學過程以現代禮儀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以傳統禮儀弘揚中華禮儀文明。
本調查以延邊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選修社交禮儀課程的在校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和訪談等形式了解社交禮儀教學課程思政建設情況,針對“對社交禮儀課程的認識與評價”“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跨文化能力交際情況”“立德樹人感知度”等問題進行。本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50份,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100%。調查結果分析以調查數據為基礎,分析社交禮儀教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以便明確課改方向,加快專業課程與思政建設相結合的步伐,從而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社交禮儀課程的知識性與趣味性較強,讓其從中學到了相關知識,改變了原有的固化觀念,與他人交往時明顯比以前順暢和輕松。全員互動的教學方法和模擬交際環境的實施增強了社交禮儀課程的趣味性,不僅使學生所學的禮儀知識規范化、實用化,提高知識向技能轉化的效能,更為學生今后擁有良好的社交禮儀行為打下扎實的基礎,使理論與實踐、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社交禮儀課程中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非常重要,良好的社交禮儀不僅能夠充分體現人的綜合素質,而且對人的工作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從該課程中收獲的不僅是專業理論,更多的是日常交際所需。因此,大多數學生認為開設該課程極具必要性。另外,隨著課程建設的完善和學生的切實需要,選修社交禮儀課程的學生人數逐年增加,這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該課程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將來工作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在被調查的學生中,92%的學生表示,對于其他專業性質較強的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來說,社交禮儀課程是有益且必要的補充。
教改以來,“四步二分”教學模式采用翻轉課堂、小組合作、師(生)生互評等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和思政建設有機結合。對于“是否喜歡‘四步二分’教學模式”的調查項目,學生回答“是”“一般”“否”的比例分別為88.7%,9.3%,2%??偟膩碚f,學生對“四步二分”教學模式的認可度較高。大部分學生認為,“四步二分”教學模式使他們明顯地感到課堂節奏松弛相應,嚴謹有序,其中的實踐環節和互評環節可使他們當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并隨時糾錯。多數學生對社交禮儀課程常用的教學方法比較適應,但一些學生對翻轉課堂這一方法抱有無所謂態度。經訪談發現,抱無所謂態度的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不在乎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即可,沒有自己的思考,也沒意識到翻轉課堂對提高學習能力的作用。在小組合作探究方面,有些學生表示“無所謂”或“不喜歡”,雖然人數不多,但也應引起重視。經訪談發現,表示“無所謂”的學生一切聽從指揮,認為小組學習也是教師的要求,是一種考核方式,不得不做。有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小組合作,原因之一是他們更喜歡獨自高效學習,認為學生的學習時間各不相同,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協調費時費事。還有的學生表示,組內有的成員“坐蹭車”,這種行為不僅令人生厭,而且也是一種內耗,不如自己集中時間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皫熒ピu”調查結果為,“喜歡”“一般”“不喜歡”所占的比例分別為86.8%,5.7%,7.5%。
跨文化交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能力一般指與來自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所需的相關技能。“得體有效”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和目的?!暗皿w”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交際行為的合理適度性,良好的跨文化社交禮儀是合理適度的最好體現。本調查的對象為民族地區的綜合性大學學生,他們或多或少都有過跨文化交際經歷,大多數處在跨文化交際環境中,其跨文化交際情況見表1。

表1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情況調查
社交禮儀課程是可以直接進行中華禮儀文化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課程,可通過視頻演示、展示電視節目節選、追蹤熱點案例等,使學生學到禮儀知識,增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經過改革,社交禮儀課程強化了思政內容與知識內容的有機結合,深入挖掘該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進一步明確了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調查發現,92.5%的學生認為社交禮儀知識有助于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顯增強文化自信。所有學習該課程的學生都表示,自己通過學習該課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了積極作用。
本調查發現,社交禮儀課程思政建設在弘揚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都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筆者對其反思如下:
雖然大多數學生對社交禮儀課程的教學內容表示滿意,但25%的學生希望在補充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補充其他不同民族的相關禮儀知識。這些學生表示,自己以往接觸的傳統禮儀不多,也不夠深入,大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于其他民族的禮儀知識了解得就更少,希望該課程能補充更多的傳統禮儀知識和少數民族禮儀知識。因此,社交禮儀課程應在保證現代社交禮儀實用性的基礎上,對傳統禮儀和少數民族禮儀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教授現代禮儀知識的同時,回顧相關傳統禮儀文化,并適當增加少數民族禮儀知識,使學生更加熱愛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而自豪。如上文中的案例教學,就補充了傳統站姿禮儀和坐姿禮儀的內容,并讓學生思考一些相關問題。社交禮儀課程的教學內容在增加傳統禮儀、少數民族禮儀的基礎上,還應適當增加西方社交禮儀文化知識,加強跨文化交際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跨文化交際效果不是特別理想的問題。
在調查中,少數學習主動性差的學生表示自己不喜歡翻轉課堂,他們極少主動查資料,而是更傾向于在課堂上記筆記,老師講什么就學什么。因此,社交禮儀課程應使小組內學習主動性較強的學生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帶動學習主動性差的學生,同時教師與學習主動性的學生單獨溝通,消除其學習惰性,激發其學習主動性,培養奮斗精神和創新活力?!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于合作效率低、喜歡獨自學習的學生,教師不僅要讓他們認識到交流切磋、協助共進的重要性,也要讓他們認識到合作也是一種學習禮儀,在社交禮儀課堂上,合作學習就是踐行禮儀。此外,教師要及時叫停主動性和合作意識較差的學生的“坐蹭車”行為,給他們單獨布置任務,增強其主動協作的團隊意識。
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師生成長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社交禮儀課堂評價采用師生互評和生生互評的方式,包括知識、態度和能力三個方面。評價導向上以發展性評價為主,以期教學相長。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認可互評的方式,7.5%的學生不喜歡互評的方式。本調查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不喜歡互評的原因:一是有的學生更傾向于聽教師評價,認為教師給學生的評價更直接和到位,能很快找到問題,有利于及時解決問題,節省學習時間;二是有的學生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別人給予的評價會讓其有壓力,使其不能集中精力學習課堂知識。因此,教師應結合不同學生對教學評價的反映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評價方式。對因為想節省時間而不參與互評的學生,教師要在思想認識上給予正確的教育,讓其認識到對別人的付出做出評價是一種禮貌行為,也是一種基本的交往禮儀。對于由自身性格的原因導致不喜歡參與互評的學生,教師應該加以重視,動員其他學生帶動其融入集體中。教師對他們的評價要能減輕其心理壓力,及時回應他們的點評,并對其參評行為表示贊賞。
教學互評行為不僅是教學一個環節,也是課堂禮儀行為的表現,是社交禮儀課堂的一項知識內容。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秉承知識與立德樹人緊密結合,重視互評環節的正確處理方式,和易以思,潤物無聲,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思政目標。
社交禮儀課程思政建設體現全新的創新教學思維,改革教學模式,采用翻轉課堂和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結合師生互評的評價方法,把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知識有機融合,充分發揮禮儀教育的育人作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提升禮儀素養,對當前及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起到重要作用,也能認識到禮儀課程思政建設對樹立正確的禮儀觀、文化歷史觀、文化自信并堅定愛國信念具有重大意義。社交禮儀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和教學實踐經驗反思,對于完善跨文化視域下的禮儀教育建設、探索課程思政的途徑與策略,促進其他類型課程實現專業知識與德育有效結合發揮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