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源,寸新華,趙 衡,饒 濤,竇吉辰,周 奕
(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 骨科,云南 昆明 650041)
高活性抗逆轉錄病毒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使HIV感染慢性病化[1],但其中的蛋白酶抑制劑常導致HIV感染者患骨質疏松,因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需要接受全髖關節置換(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患者逐年增加[2,3]。近年來,以SuperPATH入路為代表的微創髖關節置換術因創傷小、疼痛輕、并發癥少,獲得了很多醫者的認可,但尚未有該技術用于HIV感染者的報道。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行THA的60例HIV患者,通過與傳統后外側入路對比,探討SuperPATH技術對于HIV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可行性,現報告如下。
共納入2019年1月-2021年3月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因股骨頭壞死或股骨頸骨折行THA的HIV感染患者60例。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完成。納入標準:(1)在本院行THA;(2)對本研究知情同意;(3)資料完備。排除標準:(1)隨訪<3個月或失訪者;(2)非HIV感染者。SuperPATH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后外側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比2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術前準備
(1)術前調整血壓、血糖,糾正貧血、評估營養情況;完善影像學資料,明確髖臼和股骨假體型號等技術參數;(2)術前完善血常規、CRP、血沉、CD4+T淋巴細胞水平及 HIV-RNA 病毒載量檢查,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抗病毒方案,CD4+T淋巴細胞≥200個/mm3方行手術治療;(3)術前復查雙下肢靜脈超聲,排除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4)術前30 min使用頭孢地嗪2 g預防性抗感染治療。
1.2.2 手術
術前30 min及術中分別使用1g氨甲環酸靜脈滴注。術中佩戴眼罩、面屏口罩、防水手術衣、雙層外科手套、防護鞋。
SuperPATH入路患者健側臥位,患肢屈髖45°、內旋10~15°,大粗隆頂做切口 6~8 cm,切開闊筋膜,拉鉤沿臀中肌和梨狀肌間隙進入保護軟組織,顯露關節囊,擴髓后,選擇合適型號的股骨柄假體。在關節腔內原位行股骨頸截骨,取出股骨頭,放置工作通道,取外展40°,大粗隆后方做一長約1cm皮膚切口,T柄沿套筒于大粗隆后緣皮質處進入皮膚直至髖臼中心,建立髖臼側磨銼通道,將髖臼銼置入髖臼內,確定合適型號的髖臼杯,將髖臼杯假體按照外展約40°前傾20°置入髖臼窩內,選擇合適型號的股骨頸、股骨頭。復位髖關節,再次檢查穩定性、包容性,“雞尾酒”于關節囊周圍注射,逐層關閉切口。
后外側入路 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做后外側切口,常規股骨頸基底部截骨,取出壞死股骨頭,清除髖臼盂唇贅生物,充分暴露髖臼,髖臼銼逐步打磨髖臼,選擇合適大小的生物型臼杯,外展40°、前傾 15°安放于髖臼;于股骨近端大轉子內側開槽,髓腔銼逐號擴大髓腔,選用適宜型號股骨假體植入,復位髖關節;檢查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時股骨頭有無脫出,評估雙下肢是否等長。復位滿意后徹底沖洗切口,“雞尾酒”于關節囊周圍注射,關節腔放置負壓引流管,依次縫合關節囊、闊筋膜及皮下組織,關閉切口。
1.2.3 術后處理
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1 d,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及雙下肢氣壓治療,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第1 d繼續口服抗病毒藥物,囑患者呼吸功能訓練,予翻身叩背,以防肺部感染、褥瘡等并發癥。術后第1 d復查X線片、髖關節CT。術后第2 d復查血常規,CRP,ESR及CD4+T淋巴細胞檢測及細胞因子IL-1、IL-6檢測。
記錄2組患者手術時間、CD4+T淋巴細胞水平、細胞因子、血紅蛋白、VAS疼痛評分、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

2組間手術時間、手術前后血紅蛋白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切口長度、術后CD4+T淋巴細胞減少量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術后3 d及1周的VA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2組手術指標變化

表3 2組患者VAS評分
2組間術后1個月及3個月Harris評分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01),術后6個月Harris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術后第2 d與術前相比,SuperPATH組IL-1及IL-6水平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01),后外側組IL-1及IL-6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2組患者Harris評分

表5 2組患者血清IL-1、IL-6水平比較(pg/mL)
SuperPATH組術后均未出現感染、假體松動等并發癥,后外側組一例患者術后1個月因摔倒致假體脫位,經手法復位后未再出現脫位情況。
HIV感染者髖部骨折發生率是一般人群的9倍[4],股骨頭壞死發生率也遠高于一般人群,但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既往關節置換報道術后切口愈合不良及感染發生率高于非感染者[5,6],是假體周圍感染的獨立風險[7]。因此對于HIV患者,關節置換失敗風險較大,但我們既往研究已證實HIV患者可行THA手術[2,3],且THA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減少墜積性肺炎、壓瘡等并發癥[8,9],避免內固定術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折不愈合[10],降低病死率。但傳統THA手術創傷較大,不利于HIV感染者術后康復。
SuperPATH入路通過肌肉間隙達髖關節囊,且術中無需髖關節脫位,降低了手術創傷,實現快速康復[11]。通過本次研究發現,SuperPATH組患者術后3 d、1周VAS評分及切口長度均明顯優于后外側組(P<0.01),這與張韋成[11]等的研究結果相似,能增加患者手術接受度。SuperPATH組術后1月及3月的Harris評分均高于后外側組(P<0.05),患者早期關節功能優于傳統后外側組,但6個月后2組患者Harris評分無差異。
術后早期炎癥反應與敬文波[12]等的研究結果相似,SuperPATH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術后顯著降低(P<0.01)。既往研究證實CD4+T淋巴細胞水平與感染率密切相關[13],是評估HIV患者免疫功能關鍵指標。2組患者術前CD4+T淋巴細胞均調整≥200個/mm3,術前無統計學差異,但SuperPATH組術后CD4+T淋巴細胞數量下降更少,CD4+T淋巴細胞水平高于后外側組。因此我們認為SuperPATH入路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更小,更適于HIV感染者。
綜上所述,SuprerPATH入路術口小,術后疼痛輕,關節穩定性好,有利于患者早期髖關節功能恢復。得益于肌間隙入路,SuprerPATH組患者術后局部炎癥反應輕,CD4+T淋巴細胞降低更少,有利于HIV患者術后恢復。對于HIV患者,SuperPATH入路行THA安全有效,可獲得理想的早期療效,遠期療效還需進一步隨訪觀察。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為回顧性研究,證據等級較低,后期仍需前瞻性、大量本的隨機對照研究驗證SuperPATH入路行THA對于HIV感染者治療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