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樹林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腫瘤放療一科,河南 商丘 476000)
食管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性疾病,早期食管癌臨床癥狀不明顯,極易被患者忽略,直到發展成為晚期食管癌,患者表現出進行性的吞咽困難,多伴有胸骨后疼痛、食管內異物感等體征時,患者才會來醫院就診,此時,往往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預后差[1]。針對食管癌患者,尋找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本次研究主要為紫杉醇結合卡鉑作用于食管癌,并對其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報告如下。
將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接收的60例食管癌患者納入至本次研究中,隨機分為2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77.39±1.05)歲。實驗組中,男11例,女19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76.21±1.54)歲,組間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食管癌”的診斷標準;(2)均由患者本人簽署了知情研究協議書;(3)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心理及精神疾病者;(2)存在藥物過敏者;(3)存在心、肝、腎等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
1.2.1 對照組
對患者使用5-氟尿嘧啶結合卡鉑同期放化療治療,卡鉑AUC=2,5-氟尿嘧啶500 mg/m2,28 d為1個周期,共計2個周期。
1.2.2 實驗組
對患者使用紫杉醇結合卡鉑同期放化療治療。紫杉醇60 mg/m2,卡鉑AUC=2,28 d為1個周期,共計2個周期。
放療:2組均從第2周開始,2 Gy/f,每周1~5次,共4周。
觀察比較2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表達、IL-4含量、血清營養各項指標、免疫功能等情況。
1.3.1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2]
患者腫瘤病灶消失判定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腫瘤病灶體積縮小≥30%判定為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患者腫瘤病灶體積縮小<30%判定為穩定(stablize,SD);患者腫瘤病灶增加或出現新的病灶判定為進展(progress,PD);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
1.3.2 血清營養相關指標
包括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transfe-rrin,TRF)、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水平。

實驗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情況對比分)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組治療效果對比[n(%)]
實驗組治療后血清ALB、PAB、TRF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營養各項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CD3+、CD4+、CD4+/CD8+、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CD8+、IgG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免疫功能各項指標對比分)
食管癌是臨床常見疾病,近年來,食管癌的發病年齡逐漸呈降低趨勢,主要原因為隨生活壓力的增加,很多上班族飲食不規律,運動不科學,盲目崇尚節食減肥等[3,4],造成了胃腸道疾病呈高發的現狀。正是這種不規律的飲食結構,導致食管癌的發病率逐年升高。食管癌早期患者臨床表現不顯著,患者一旦因吞咽困難,體重下降等原因就醫,此時疾病已進入到晚期階段[5]。
本次實驗結果表明:治療后,2組腫瘤壞死因子表達、IL-4含量均下降,且實驗組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血清營養各項指標ALB、PAB、TRF水平,免疫功能相關指標CD3+、CD4+、CD4+/CD8+、SIgA含量均增加,且實驗組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證明了紫杉醇結合卡鉑同期放化療對食管癌的治療效果顯著。分析其原因為:紫杉醇是抗腫瘤的一線藥物,作用于細胞骨架的微管,能夠促進食管癌患者蛋白聚合,維持患者機體內蛋白穩定性,抑制癌細胞的分裂增殖,促進其凋亡,提高機體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顯著[6-8];卡鉑屬于雙功能烷化劑,能有效抑制患者體內癌細胞增殖,臨床抗癌作用較強;二者共同作用于食管癌,作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紫杉醇結合卡鉑同期放化療對食管癌的治療效果顯著,臨床療效較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