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富,夏 標,吳海璐,李雪娜,王 希
(昆明市延安醫院呈貢醫院/呈貢區人民醫院 醫學影像科,云南 昆明 650500)
低體重兒,尤其是極低體重兒的各種發病率都較正常體重兒高,同時容易出現后天發育遲緩[1]。因此,評估低體重兒發育情況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情況,有助于臨床及早發現問題并進行干預。足月低體重新生兒與足月正常體重新生兒顱腦髓鞘化程度在影像上的差異性,目前研究尚少。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足月低體重新生兒與足月正常體重新生兒顱腦髓鞘化區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異性,探討ADC值評估足月低體重新生兒腦白質髓鞘化程度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收集昆明市延安醫院呈貢醫院(呈貢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2018年3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住院的32例足月低體重(Low birth weight,LBW)新生兒作為研究組,同期住院的足月正常體重(Normal birth weight,NBW)新生兒34例作為對照組納入研究。研究組中男性13例,女性19例,最小年齡2 d,最大5 d,平均(3.19±0.97)d,最小體重1975 g,最大體重2360 g,平均(2334.22±137.93)g。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最小年齡2 d,最大7 d,平均(3.44±1.19)d,最小體重2725 g,最大體重3995 g,平均(3315.44±349.52)g。
納入標準:(1)出生年齡≤1周,37周≤胎齡<42周;(2)研究組新生兒體重<2500 g,對照組新生兒2500 g≤體重<4000 g;(3)顱腦磁共振平掃及擴散加權成像檢查正常,無宮內窘迫及出生窒息史、Apgar評分8分以上。排除標準:有顱腦發育不良、缺氧缺血性腦病、低血糖腦病、腦出血、膽紅素腦病、顱內感染、先天畸形、顱內腫瘤等影響腦白質發育的相關疾病者。
本研究獲得昆明市安醫院呈貢醫院(呈貢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均采用Essenza1.5T磁共振掃描儀,8通道頭頸聯合線圈進行掃描。掃描參數為:(1)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橫斷位:TR 6500 ms,TE 107 ms,層厚4 mm,層間距0.8 mm,FOV 180×180 mm,矩陣320×240;(2)快速翻轉恢復黑水+脂肪抑制序列橫斷位:TR 7500 ms,TE 106 ms,層厚4 mm,層間距0.8 mm,FOV 180×180 mm,矩陣256×180。(3)三維擾相梯度回波序列 T1WI橫斷位及矢狀位:TR 10 ms,TE 4.76 ms,層厚1 mm 層間距0,FOV 250×250 mm,矩陣256×218;(4)DWI橫斷位:TR 3600 ms,TE 117 ms,層厚4 mm,層間距0.8 mm,FOV 230×230 mm,矩陣160×160,分別在橫矢冠3個互相垂直的方位上各施加1個梯度場,擴散敏感系數b值取0和1000 s/mm2。均自動重建出ADC圖,且圖像質量良好。
分別在橋腦中部層面,豆狀核最大層面,前后聯合層面,扣帶回層面測量橋腦、雙側蒼半球、雙側丘腦腹外側、雙側內囊后肢、雙側半卵圓中心髓鞘化區的ADC值。以橋腦的平均ADC值、雙側蒼白球、丘腦、內囊后肢的平均ADC值、雙側半卵圓中心的平均ADC值分別代表顱腦下、中、上部髓鞘化區平均ADC值。

分析軟件為SPSS17.0。2組間采用成組t檢驗對比分析;正常體重組內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和LSD-t檢驗進行分析;低體重組內利用H檢驗和Wilcoxon秩和檢驗進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橋腦、雙側蒼白球、雙側丘腦、雙側內囊后肢及雙側半卵圓中心的白質髓鞘化區平均ADC值及2組間平均ADC值成組t檢驗結果,見表1。2組下、中、上部白質髓鞘化區平均ADC值、正常體重組完全隨機設計的方差分析及LSD-t檢驗、低體重組H檢驗和Wilcoxon秩和檢驗結果,見表2。

表1 LBW組和NBW組各測量部位髓鞘化平均ADC值及t檢驗

表2 LBW組和NBW組下、中、上部白質髓鞘化區ADC平均值及統計分析結果
正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大,小兒腦白質的ADC值都呈現出逐漸減小的趨勢[2,3]。因為隨年齡的增加,腦白質髓鞘化程度增加,而成熟髓鞘的磷脂含量增多,疏水性增加。其數量的增加導致神經纖維及其周圍的水分子的布朗運動受限,從而表現為擴散程度受限。因此,可以根據髓鞘化區ADC值的大小間接判斷髓鞘化的成熟情況。
本研究中2組間橋腦、蒼白球、丘腦、內囊后肢、半卵圓中心的平均ADC值均有顯著差異性(P值<0.05)。說明在成熟度方面,低體重新生兒低于正常體重新生兒。與Tolcos等[4]的研究相似。本研究從影像上印證了足月低體重新生兒髓鞘化發育程度低于正常體重新生兒。目前,足月低體重兒發育的隨訪以各種量表為主。尚缺乏影像學隨訪的客觀依據。本研究結果雖然提供了一個影像學隨訪思路,也得到了足月低體重新生兒和正常體重新生兒平均ADC值,見表1,但本研究樣本較小,尚不能作為可靠的參照標準,還有待我們今后擴大樣本量及樣本層次繼續研究。
白質髓鞘形成過程遵循從背側向腹側,從尾向頭側,從中心向外周發展的模式[5,6]。本研究中,各組內從下到上的平均ADC值均有統計學差異。且2組內平均ADC值從下到上呈現遞增表現。說明無論是低體重新生兒還是正常體重新生兒白質髓鞘化成熟度從下至上呈現遞減表現。與上述文獻報道的白質髓鞘化從尾向頭側發展的趨勢相符。這說明,雖然低體重組和正常體重組總體上髓鞘化程度有差異,但低體重新生兒顱腦白質髓鞘化仍然遵循一般的生長發育規律。但二者的髓鞘化ADC值在其生長過程中的差距如何,什么時候趨于相同,尚不清楚,還需要我們繼續隨訪。
以往的研究[7,8]發現通過后天的干預,能夠改善低體重兒出生后神經系統的發育。因此我們的重點是通過影像手段早期發現這些低體重兒的髓鞘化程度在隨訪的過程中是否追趕上正常體重兒,從而決定是否需要人為的干預。本研究表明ADC值能夠對足月低體重新生兒腦白質發育程度進行評估,且其髓鞘化程度低于正常體重新生兒。但這只是初步研究,只是把顱腦髓鞘化區ADC值在足月低體重兒神經發育情況的隨訪中做為一種可能的思路。目前尚沒有建立客觀的正常髓鞘化區ADC值的參考標準,一定周期內小兒顱腦髓鞘化區ADC值的變化情況等問題還沒有解決,還需要后續大量增加樣本量及持續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