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格, 顧宇翔, 楊保剛, 趙 燕, 馬萬群
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上海 201406
目前,市面上的洗手液產品大致可以分為洗手液、特種洗手液和免洗洗手液。洗手液指以表面活性劑和調理劑為主配制而成,具有清潔肌膚作用的手部清潔產品[1-2]。特種洗手液除了基本的對手部進行清潔的功能外,還具有殺抑菌的特種功能[3]。免洗洗手液主要以乙醇或表面活性劑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不需用水沖洗即能完成手部清潔、抗菌或抑菌的作用。目前我國現行的洗手液產品標準有三個,分別為QB/T 2654—2013《洗手液》、GB/T 34855—2017《洗手液》和GB 19877.1—2005《特種洗手液》。三個標準均在適用范圍中明示了“本標準不適用于非水洗型產品”。免洗洗手液屬于非水洗型產品,目前還沒有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出臺。免洗洗手液大多采用企業標準或超范圍使用了QB/T 2654—2013、GB/T 34855—2017,甚至QB/T 2874—2007《護膚啫喱》等。
從目前我國各省市的監督抽查以及日常檢驗結果來看,市場上洗手液類產品質量參差不齊[4]。調研發現,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爆發以來,各種手部清潔產品及消毒類產品的需求量激增,免洗消毒洗手液產品更是因便捷而受歡迎。對于消毒類產品,需要取得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也就是 “消”字號證,依據《消毒管理辦法》[5],并按照WS 628—2018《消毒產品衛生評價技術要求》開展衛生安全評價[6],備案流程較長。為搶占市場,很多企業推出不少“妝”字號的免洗洗手液,該類產品有的不明示消毒、殺抑菌的功能或效果,有的產品甚至在包裝上或在廣告語中使用除菌、洗菌等類似字樣誤導消費者,對消費者的選購及使用造成極大的混亂。因此,對洗手液尤其是消殺類洗手液產品開展質量安全監測很有必要。
本文通過對市場上洗手液產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殺抑菌性能測定及產業鏈調研來了解和掌握質量狀況,以期提升疫情防控產品監管的精準性、有效性和規范性;同時對監管部門、生產廠家、消費者提出措施建議,以優化營商環境,幫扶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水平,保護消費者權益,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質量強國轉變。
本次監測通過實體店及網絡電商平臺共采集到洗手液樣品100批次,分別為不同品牌、不同生產企業、不同劑型的“消”字號、“妝”字號等水洗型洗手液和免洗型洗手液,其中有86批次產品在標簽或廣告中宣稱具有消毒或殺抑菌作用,14批次產品沒有上述宣稱,僅作為對照(其中2批次產品在廣告中宣稱具有除菌效果)。樣品產地涉及安徽、北京、福建、廣東、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江蘇、山東、陜西、上海、天津和浙江14個省市及泰國和韓國。
依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疫情防控相關產品質量評估及監管項目》(項目編號:2013815)的要求,本次監測指標為洗手液的有效成分含量、殺抑菌性能和穩定性,標準依據和檢測方法見表1。由于不少洗手液上標注的使用方式較為簡單,本監測在檢測實際殺抑菌指標時,作用時間統一設置為2 min,常規洗手液的作用濃度為1∶1稀釋,泡沫洗手液和免洗洗手液的作用濃度為原液,這與消費者實際的使用情況較為匹配。

表1 各監測指標的檢測方法及標準依據
對標稱具有消毒或殺抑菌功效以及標示了有效成分且有相關檢測標準的63批次產品(其中61批次為消字號產品,1批次為妝字號產品,1批次為韓國進口產品)進行了有效成分含量的測定,其中符合批次數為47,符合率為74.6%,見表2。

表2 洗手液中殺抑菌有效成分的檢測情況
從表2中可以看出,乙醇和對氯間二甲苯酚(簡稱PCMX)的應用較為普遍,其中乙醇占比44.3%,均為免洗型產品,PCMX占比21.4%,其它有效成分的使用率相對較低。
乙醇是一種常用的中效消毒劑,60%~90%濃度的乙醇可以快速穿透細胞壁進入菌體內部,使菌體內部蛋白變性凝固,從而可殺滅細菌繁殖體、分枝桿菌、酵母菌和真菌,但滅活病毒能力有限。乙醇濃度較低時,對菌體內部蛋白質凝固能力不足,對細菌殺滅效率較低[7]。
PCMX是一種廣譜防霉抗菌劑,對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真菌、酵母菌和病毒都具有殺滅功效,而且對皮膚有消炎、止癢的作用,PCMX的化學性質穩定,通常貯存條件下不會失活[8]。
從檢測結果可以看出,乙醇的符合率僅有58.1%。雖然乙醇價格相對便宜,也不難獲取,但產品中實際含量低于標簽標示值的情況較為普遍,不符合的13批次產品生產企業規模均較小,作坊式經營普遍,其中12批次來自網絡電商平臺和批發市場,1批次來自于線下超市。另外在檢測過程中發現一些凝膠類免洗洗手液的包裝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造成乙醇揮發,這也是導致乙醇含量不符合的原因之一。以乙醇為主要成分的免洗洗手液產品技術要求不高,網絡電商平臺和批發市場準入門檻也較低,極易造成行業亂象,在疫情爆發物資需求暴增的情況下,大量不合格產品紛紛流入市場,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苯扎氯銨的符合率也只有57.1%,不符合的3批次產品生產企業規模也較小,在產品質量控制方面存在欠缺。對氯間二甲苯酚的符合率較高,達93.3%,這可能是因為PCMX的化學性質穩定,通常貯存條件下不會失活。以水楊酸為有效成分的5批次產品符合率為100%,這5批次產品分別來自知名品牌滴露、雕牌、藍月亮,說明知名企業在產品的質量控制方面還是有保障的。以鄰傘花烴-5-醇為主要成分的3批次產品符合率也為100%,這3批次產品均為韓國和泰國的進口產品,提示進口產品有一定的質量保障,但是由于抽查批次數量較少,包括其它有效成分批次很少的產品,不適合從某個有效成分的符合率高低來對產品的整體質量情況進行評價。由于有的產品為多種有效成分復配而成,所以63批次產品中有效成分項目數為70。無論從產品總批次還是項目總數來看,有效成分含量總體符合率僅超過七成,說明市售消殺類洗手液產品的質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消毒技術規范》(2002年版)中消毒就是殺滅或清除傳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達到無害化的處理,抗菌是采用化學或物理方法殺滅細菌或妨礙細菌生長繁殖及其活性的過程,而抑菌是采用化學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礙細菌生長繁殖及其活性的過程[9]。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中評價標準為:殺菌率≥90%,產品有殺菌作用;抑菌率≥50%~90%,產品有抑菌作用,抑菌率≥90%,產品有較強抑菌作用[10]。
明示或暗示具有消毒、抗(殺)菌或抑菌功效但是未標注有效成分的產品,或者雖然標示有效成分,但無相關檢測方法標準的產品,以及部分有效成分檢測指標不符合產品明示質量要求和標準的典型產品共32批次,對其進行了殺抑菌性能的測定,總體符合率為50.0%,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部分樣品殺抑菌性能檢測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14批次未宣稱消毒、抗(殺)菌或抑菌的產品僅1批次具有抑菌功效,這與預期相符。其中有2批次產品在廣告中宣稱具有除菌效果,“除菌”是近年來企業新提出的概念,與傳統的抗(殺)菌和抑菌不同,沒有國標或者行標規定如何評價除菌,一般都是企業自行制定方法。
對于宣稱具有消毒、抗(殺)菌或抑菌效果的產品中,標簽中宣稱的比僅在廣告中宣稱的符合率要高,但也僅為53.8%,而僅在廣告中作相應宣稱的產品,符合率只有20%。目前監督抽查一般不會以廣告用語作為判定的依據,因此部分企業為了逃避檢查采取了此種方法。本次排摸中就有1批次產品分別在線下和線上進行銷售,但只在線上的廣告中使用了“抑菌”的表述。普通消費者難以區分標簽宣稱和廣告宣稱的差別,這種情況值得關注。
9批次有效成分不符合標示值的產品中有7批次產品抑菌效果符合標準要求,以乙醇類產品為例,GB/T 26373—2020《醇類消毒劑衛生要求》規定乙醇含量不低于60%(V/V),有些產品雖然不滿足標簽上標注的乙醇含量(70±5)%(V/V)的范圍,但是符合GB/T 26373—2020的要求,各個標準要求不一致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也有的可能是采用了多種有效成分復配的方式提升了抑菌效果。
穩定性主要是針對保存期限內產品是否能保持殺抑菌效果或是否能保持有效成分降低率不超過10%,目前常用的是加速試驗法。在有效成分含量或者殺抑菌性能合格的產品中選取了各類有代表性的洗手液進行了54 ℃、14 d的穩定性測試,包括有效成分為水楊酸、苯扎氯銨、乙醇、對氯間二甲苯酚、吡羅克酮乙醇胺鹽、吡啶硫銅鋅、鄰傘花烴-5-醇、酸性氧化電位水、銀離子和未標注有效成分的產品,測試結果均符合要求,說明目前市售合格產品的穩定性是有保障的。
洗手液主要分為水洗型和免洗型兩類,兩者之間的質量差異見表4,水洗型產品符合率66.0%,稍高于免洗型產品58.3%,但并不顯著。

表4 水洗型和免洗型產品的質量差異
從產品標簽所標注的生產許可證角度分析的質量差異見表5。

表5 不同生產許可證產品的質量差異
從表5可知,在宣稱消毒、抗(殺)菌或抑菌效果的產品中,妝字號產品符合率顯著低于消字號產品,甚至遠低于未標注生產許可證的產品(目前洗手液尚未納入生產許可管理范圍),而且近一半的妝字號洗手液僅在廣告中宣稱消毒、抗(殺)菌或抑菌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應產品的生產廠商自知產品的消毒或抗抑菌效果達不到標準要求。
對宣稱具有消毒、抗(殺)菌或抑菌作用的86批次產品進行了采樣渠道分析,具體結果見表6。從表6可以看出,線下產品的符合率為67.5%,略高于符合率為58.7%的線上產品。

表6 不同采樣渠道產品的檢測情況
線下實體店中超市的產品符合率明顯較高,為93.8%,而批發市場和食雜店均只有50%。線上3個平臺中京東的符合率最高,為89.5%,拼多多的符合率僅26.6%,與預期比較接近。這與各個購物平臺的供應商管理、質量控制直接相關。
從近幾年各省市開展的洗手液產品監督抽查結果來看,不合格項目主要包括pH、總有效物含量、重金屬和菌落總數等,涉及殺抑菌相關的項目較少。但本次風險監測發現,對于宣稱具有消毒、抗菌(殺菌)或抑菌效果的洗手液產品(63批次)有效成分含量符合率僅74.6%,殺抑菌效果(共檢32批次)符合率也只有50.0%。另外通過全產業鏈調研發現,洗手液產品技術門檻較低,導致企業的生產規模、技術實力、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企業質量意識淡薄,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穩定;另外免洗洗手液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一些企業自行制定的企業標準技術指標要求較低,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針對洗手液產品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對相關的立法機構、監管部門及生產企業提出如下建議:
免洗洗手液因其使用方便已成為市場上洗手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國現行的洗手液產品標準均不適用于非水洗型產品。目前由全國食品用洗滌消毒產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持起草的20213468-T-607免洗洗手液已立項,期待征求意見稿的早日發布,相關生產企業有標準依據后,能更好制定免洗洗手液的內控標準。
結合本次監測結果,建議在今后的監督抽檢中增加特種洗手液的抽檢比例,并對其殺抑菌有效成分和效果進行測定,以更全面地反映市售產品的質量情況。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銷售模式越來越多樣化,各種購物平臺層出不窮,容易存在一些監管盲區。建議完善網絡銷售模式下產品質量監管法規或條例,加強直營、網購等模式下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
另外,賓館、商場、廁所等公共場所提供給消費者免費使用的洗手液也是不合格的重災區[11],但是這些產品往往因抽樣基數等問題在監督抽查中很少涉及到,可采用風險監測等方式了解相關產品的質量情況,此外建議加大對低價產品的抽檢力度。
監測中發現不少產品沒有在標簽上標識具有消毒、抗(殺)菌或抑菌效果,但在廣告中進行了相應宣稱,目前監督抽查一般不會以廣告用語作為結果判定的依據,而這種產品往往不合格率較高。普通消費者難以區分標簽宣稱和廣告宣稱的差別,也未必清楚妝字號、消字號洗手液的差異,因此建議市場監管部門聯合相關部門,依據《產品質量法》和《廣告法》等法規,對不符合實際的廣告宣稱等違規違法行為進行綜合執法,讓不良企業和商家無空子可鉆。
對于生產企業和責任企業來說,首先要充分研究產品相關的法律法規,合法開展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要不斷強化產品的質量控制,嚴格落實原輔材料驗、收貨制度,從源頭把好質量關,不能一味為控制成本而偷工減料或使用廉價替代品;對于有條件的企業最好建立符合規定的實驗室,從而達到可以隨時掌控中間物料和最終產品質量的目的;定期或不定期將出廠產品委托至有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特別是工藝條件或原輔材料等發生變化時;不斷優化產品配方,提升技術工藝。
市場上的洗手液產品五花八門,對微生物的作用強度,從弱到強,分別為清潔、抑菌、抗(殺)菌、消毒,消費者首先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如果為了達到日常清潔的效果,普通的水洗型洗手液就可以滿足要求。如果為了達到消殺的效果,建議選擇標簽上帶有“抑菌”、“殺菌”、“抗菌”和“消毒”字樣的洗手液,首選注明為“衛消證字XXX”的產品,這類洗手液需要進行消毒產品衛生安全評價備案,取得衛生許可后才允許生產和銷售[12],質量相對可靠,如果是外出洗手不方便時,免洗洗手液則是不錯的選擇,但是不宜長期使用。
購買洗手液建議到正規大型商場和網店,不建議去以超低價為特色的場所。選擇知名度高和市場信譽好的產品,注意查看產品標識是否齊全,是否在保質期內。希望廣大消費者掌握正確的洗手、消毒方法,遠離有害細菌、病毒侵擾,守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