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麗
(阜新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 遼寧阜新 123000)
遼寧省阜新市因煤而生,全域煤田面積約2000km2,有“百里煤海”之稱[1]。20世紀50年代,國家便把新邱豎井列入重點建設項目當中,成為建國初期重要的大中型工業基地之一[2]。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阜新境內大型煤礦陸續閉坑停產,新邱露天礦于2001年宣告破產。由于長達逾百年的開采,對開采區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留下了塵土漫天飛、地質災害頻發的礦坑,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周邊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
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防治之前,必須要對地質災害進行詳細的調查,這樣一來才能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起到實際作用,而且進行地質災害調查也是后期進行災害防治的前提[3-5]。在新邱區進行調查時,首先一定要對當地的災害現狀進行了解,同時。將地質災害危險區域進行劃分,根據不同區域災害的具體情況,來采取對應的防治措施,從而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保證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確保當地經濟穩定發展[4]。
新邱區是內蒙古高原和遼河平原的中間過渡帶,屬遼寧西部的低山丘陵區。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海拔最高點為東南區域,由東南向西北延伸。新邱區總體地形是由山區、丘陵和細河平原3 個部分組成。自東南向西北微傾斜,元寶山森林公園在新邱地區的東南部,地理位置屬醫巫閭山尾峰余脈。礦坑底基巖裸露,坑周邊局部矸石堆積,植被覆蓋。矸石山緊鄰礦坑,坑內煤層露頭較多,有自燃現象。
調查區地層為中生界白堊系下統沙海組、阜新組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層,阜新組為主要含煤地層,由下而上依次為以下類型。(1)白堊系下統沙海組(K1sh)。該組地層為阜新組下伏地層,主要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巖、泥巖為主,夾砂巖及砂礫巖。(2)白堊系下統阜新組(K1f)。地層巖性較粗,多為灰白色砂巖、礫巖和灰色細砂巖、粉砂巖組成中夾少量灰黑色泥巖層。自上而下含有最上層群、中間層、上層群、0.9層群、中層群、下層群和最下煤層。(3)新生界第四系(Q)。為沖積層,由松散的亞沙土和少量礫石、砂堆積而成,厚4~15m。
調查區位于新邱背斜的東南背斜頂端,屬新邱背斜的西北翼,有寬緩的起伏,總體上為一單斜構造。新邱主背斜為新邱礦區的主要構造,貫穿全礦區,其走向在淺部為北52°~75°東,向深部為北75°~89°東,并向南彎曲,呈弧形,傾向南東,為向南東傾伏的不對稱背斜。
調查區顯現為寬緩波狀起伏的構造形態,總體上看為一單斜構造,地層走向北34°西轉北48°東,傾向北東轉南東,傾角5°~17°。調查區內小斷層較發育,F1號斷層由井田內斜穿而過,為正斷層,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60°左右,落差4~7m。
通過對新邱露天煤礦地質災害現場調查,該區域內發育地質災害共4類,分別為滑坡、崩塌、地裂縫、地面塌陷。其中,滑坡發育點有33處,發育規模不等,滑坡體物質組成為原巖或矸石堆積體。崩塌點目前發育有39處,主要位于各矸石山邊坡。地裂縫主要分布于3#礦坑、4#礦坑及8#礦坑附近,為滑坡的伴生裂縫或邊坡臨空產生的拉張裂隙。地面塌陷區分布面積為12.99km2。具體分類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地質災害分類統計
2.2.1 滑坡
調查區較為發育的滑坡主要分布在露天礦坑邊幫,邊坡巖體主要為泥巖、砂巖及煤,該區域巖體裂隙發育,結構松散,裸露巖體長期風化作用下強度降低。與此同時,由于邊坡坡度較陡,局部邊坡近直立,且該地段巖體遇水易軟化,自身摩擦力降低后使剪應力超過抗剪強度,局部坡腳受自然或人為擾動發生破壞,使邊坡失去支撐產生滑動。同時,在排矸場邊坡滑坡也較為發育,主要由于排矸場堆積物結構松散,矸石塊徑較小,混有大量第四系松散體,黏粒含量較高,遇水強度降低且滲透性差,不利于水的排出[6]。野外調查共發現33 處滑坡,根據滑坡規模的大小,可以將其進行分類,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滑坡,分別為3 處、4 處和26 處,分別占總數的9.09%、12.12%和78.79%。滑坡規模分類統計如表2所示。
表2 滑坡規模分類統計表
根據滑坡環境、滑坡基本特征、變形活動特征等,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調查區滑坡穩定程度進行分析。處于不穩定—不穩定狀態的有23處,處于較穩定—不穩定狀態的有4處,處于較穩定—較穩定狀態的有4處,處于不穩定—穩定狀態的有2處。其中,發展趨勢為不穩定、較穩定、穩定,所占比例分別為81.82%、12.12%、6.06%。
2.2.2 崩塌
根據現場調查,研究區內崩塌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各排矸場及露天坑邊坡,主要是由于人為挖損邊坡形成的立陡坡面,同時受構造、風化等影響,巖土體強度降低而導致發生的崩塌。調查共發現39處崩塌,依據崩塌規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崩塌。其中,大型崩塌為0處,中型和小型崩塌分別為8處和31處,分別占總數的20.51%和79.49%。其中,人為因素引起的崩塌為19 處,主要為修路和房屋建設,對坡頂形成動力擾動而誘發崩塌;其余20處便是屬于自然誘發的災害,因巖體風化比較嚴重,造成裂縫越來越大,在經過雨水的不斷滲透便很容易發生崩塌[6]。根據崩塌環境、危巖體特征、堆積體特征、崩塌危害等,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調查區崩塌危害程度及穩定程度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崩塌分類統計表
2.2.3 地裂縫
根據現場調查,調查區域邊坡較陡,坡體向臨空面產生下滑力較大,邊坡巖體及矸石堆積體結構松散,抗剪強度較低,在坡頂位置易產生拉張裂隙,若受自然因素或人為破壞抗剪強度進一步降低,則易發生崩滑現象。
2.2.4 地面沉陷
調查區域內的地面沉陷,主要是由于靠近阜新煤田井工采空區,在重力卸荷作用下,其上覆地表發生大面積沉降。本次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認為,阜新煤田大規模采礦活動是引發地面沉陷的根本原因,同時,井工采空區上覆巖體位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通過運用概率積分法,對調查核心區域的地面沉陷計算,并預測開采地表沉陷深度。其中,變形值統計如下:地表最大下沉值、最大傾斜值和最大水平變形值分別為6080mm、260mm/m和73.25mm/m。
根據礦井地表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現,當地表沉陷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狀態后,以沉陷10mm為界限,地表便會想成一個較大的沉陷盆地。其中,盆地的最底部便是最大的沉陷值,下沉量相對于地表本身的落差要小得多,而且這并不會對地形、地貌形態產生較大影響和改變。開采沉陷引起的地面最大傾斜為35.0~40.0mm/m,主要分布于開采區四周邊界上方的一個較窄的區域,約占沉陷范圍的5%,大部分區域開采后引起的地面傾斜不超過25mm/m。開采沉陷形成地表傾斜與自然坡度疊加后,部分地區坡度將加大。根據計算數據與等值線圖分析,可以得出,調查區內采空塌陷災害發育程度為“強”的級別,危險性等級大,采空塌陷災害危害程度大。
經現場調查,調查區歷史上為煤炭資源開采區,開采強度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經常會發生地質災害,而且還并不是某一種地質災害。其中,滑坡、地面沉陷等是比較常見的。現狀條件下,調查區內滑坡、地面沉陷等地質災害較發育,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大,危害性大—小。根據調查區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結合現狀地質災害特征及成因機制分析,露天采坑及矸石山邊坡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大。
根據分區原則,將調查區劃分為3個區,即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中等區和小區[5-7]。其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區域總面積20.15km2,主要分布在礦山開采及生產范圍內、采礦坑及矸石山影響范圍內等,煤層開采后引發地面沉陷地質災害可能性大,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在露天采坑及矸石山邊坡滑坡處仍有繼續滑動的可能,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域總面積2.22km2,主要分布在原礦山辦公區域,中部路和中部街附近,該區域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為地面沉陷。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的區域總面積5.63km2,位于調查區內北部及南部區域,主要為居民區。
在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時候,一定要堅持“以防為主,避讓與防治相結合”的原則。根據災害的實際情況,來采取對應的防治措施。同時,防治措施一定要是可行的,而且還要在一定程度上考慮防治措施的經濟性[8]。
評估結果把評估區防治措施進行了等級劃分,分為一般防治區(中低風險路段)和重點防治區(危險性大路段)。其中,一般防治區地質災害防治主要還是以預防為主,在該區域內不得進行挖方、填方等作業,防止出現引發新的災害。重點防治區地質災害防治需要在一般防治的基礎上,對現存的崩塌體一定要進行做警示標志,并設立圍擋設施。對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的邊坡,需要聘請專業的人員進行實地勘察并給出相應的防治方案,以保證該區域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邊坡治理工程無論是施工期間,還是治理完成后,都需要定期進行地質災害監測,一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區域內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1)調查區內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為滑坡、崩塌、地裂縫、地面塌陷,通過地質調查,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79 處、滑坡33 處、崩塌39 處、地裂縫3 處、地面塌陷4處。露天采坑滑坡、崩塌主要由于巖體裂隙發育,結構松散,長期風化作用下強度降低,加之坡頂長期加載、坡腳發生擾動破壞等人為因素所致。地面沉陷受臨近井工礦區影響較大,也是形成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2)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區域總面積20.15km2,主要分布在礦山開采及生產范圍內、采礦坑及矸石山影響范圍內等。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域總面積2.22km2,主要分布在原礦山辦公區域,中部路和中部街附近。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的區域總面積5.63km2,位于調查區內北部及南部區域,主要為采空區外的居民區。
(3)對于那些比較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也就是高危險區,需要采取更高級別的防治措施,避免災害發生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和損失。對于那些中、低危險區,可以適當地降低災害防治級別,同時還需要定期地對坡體進行監測,特別是強降雨季節,一定要增加監測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