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翔,蔣國璋,曹建華,劉曉芹,鄭 翠,鮑 雄
(武漢科技大學 工程訓練中心,武漢 430056)
工程訓練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工程素養和工程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學環節無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在新工科建設的推動下,工程訓練在多方協同育人、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創新創業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一流大學利用自身創新成果優勢,探索出一條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工程訓練教學改革之路。然而,現有教學改革主要聚焦于工程訓練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與方法、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學設備環境改善等方面。雖然這些改革也涉及一些工程意識、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內容,但缺乏將工程訓練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系統性研究。另外,盡管有部分學者對理工科課程思政的實施手段進行了探索,但這些探索主要以理論課程為研究對象,而對于實踐課程的探索仍不常見。因此,開展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不僅是落實高校在深化改革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是通過工程實踐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大國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
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是以工程訓練實踐內容為載體,將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工程訓練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各種育人要素有效聚合、協同運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的思想教育新形式。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解決了工程訓練“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和“培養怎樣的人”這3 個核心問題,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工程師具有重要舉足輕重的作用。
(1)開展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育人理念,培養有道德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根本保證。工程訓練是工程教育中重要的實踐組成部分,工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工程師。工程師道德的優劣不僅關系到工程質量的高低,還關系到社會大眾的安全與福祉,通過實施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育,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職業意向,這樣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與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使命擔當,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2)開展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有利于構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立體化育人體系,形成協同育人合力。大學生的思想與道德規范不能僅靠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來解決,通過開展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將工程訓練專業屬性與育人主題相結合,以思想政治課程為主流漫灌,以工程訓練課程思政為支流潤灌,構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立體化育人體系,推進思想政治課程與工程訓練課程思政相向而行,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合力。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工程訓練課程思政以生動的工程案例為載體對大學生開展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摒棄教條式的說教,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3)開展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是在工程訓練課程中貫徹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的要求。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工程訓練是高校工程教育的實踐環節,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與工程訓練都提倡通過實踐來發現真理,通過實踐來檢驗真理。教師要在工程訓練課程思政中設計創新實踐案例,在案例中深入貫徹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的思想,鼓勵學生大膽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將課本中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工程訓練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繼而將這種能力轉化為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和推動實現民族復興大業的強大力量。
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是“協同”思政課程對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由于工程訓練以培養創新型復合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具有工科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性質,因此不能完全照搬思政課程通過“顯性”的意識形態灌輸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要將思政教育寓于工程實踐的各個環節中,以一種更加“隱性”的教育方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既是工程技術教育,又是意識形態教育;既是傳授工程知識的教育,又是專業認同教育;既是創新技能培養的教育,又是職業道德規范的教育;既是綜合素質提升的教育,又是人生價值塑造的教育。《高等學校工程訓練類課程教學質量標準》將工程訓練課程體系分為工程認知訓練、工程技能訓練、工程綜合訓練和工程創新訓練4 個層次。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是建立工程訓練課程內容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因而也呈現出層次化的體系結構。
工程訓練課程思政的體系結構及其與工程訓練專業課程體系的關系如圖1 所示。在工程訓練課程思政體系結構中居于基礎位置的是思想認同教育,其目標是要將學生的思想統一到通過創新實踐,鍛煉各種能力,最終實現中國夢上來。并以此消除理工科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情緒,增強其對工程訓練課程思政的認同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工程訓練課程思政體系結構的第二層是專業認同教育,主要向學生介紹制造工程領域核心技術的發展演變過程和未來發展趨勢,展示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和數字孿生等技術給現代社會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與自豪感,激發學習積極性和服務社會的熱情。位于工程訓練課程思政體系結構第三層的是道德規范教育,主要讓學生明白工程除了受到技術水平的制約外,還受到政治、經濟、環境、文化、法律、倫理、道德及審美等方面的約束,從而在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基礎上,還要學會做人、做事、遵守法律法規和守牢道德底線。工程訓練課程思政體系結構的最高層次是價值塑造,通過工程創新實訓向學生揭示從事工程開發活動對人的全面素質要求,使學生體會到要成為1 名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工程師必須重視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及創新思維與能力等方面積累與培養,從而明確了其人生價值的追求目標。
圖1 工程訓練課程思政的體系結構及其與工程訓練專業課程體系的關系示意圖
思想認同教育解決了“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同時也是保證工程訓練教育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的基礎,因此其是思政體系結構中必須毫不動搖堅守的底線。專業認同教育與道德規范教育解決了“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通過從專業和道德2 個角度雙管齊下豐富了工程訓練的育人功能,其是思政體系結構中需要詳細設計并靈活運用的教學資源。價值塑造解決的是“培養怎樣的人”的問題,其既是工程訓練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的具體體現,又是其教育的終極目標。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課程體系的4 個層次不是彼此分割的4 個獨立部分,它們之間相互依存、層層遞進,讓工程訓練的思政教育從意識形態領域逐漸過渡到工程專業領域并最終實現人的價值塑造,育人脈絡逐漸從模糊變得清晰,育人功能逐漸從抽象變得具體。
工程訓練課程思政的實施,關鍵在于建立健全人才的培養方案和相關的配套措施,使德育揚善、智育啟真、體育健身、美育塑心及勞育立行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為此,可以從工程訓練課程思政的設計和融入專業教育的方法2 個方面入手探索工程訓練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
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要以工程訓練實訓項目為載體,把實踐技能傳授、創新能力培養與個體價值塑造結合在一起,并貫穿于工程訓練專業教學體系的4層結構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工程訓練課程思政的設計。
(1)構建與模塊化實訓內容深度融合的課程思政模塊。在新工科教學改革的推動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硬件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特別是大量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設備投入到實訓教學中,使工程訓練的教學內容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模塊化特征。針對不同實訓模塊蘊含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水平和科技含量各有不同,應構建與之深度融合的課程思政模塊,如圖2 所示。在對操作技能水平要求較高,而專業知識和科技元素相對較低的傳統加工技術實訓中,可以融入質量意識、安全意識和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而在先進加工技術實訓中,則可從科學探索精神、制造強國使命擔當和現階段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方面構建課程思政模塊。總之,工程訓練實訓模塊要發揮專業教育載體的不同功能,并與課程思政模塊深度融合,以課程思政引領工程訓練新工科建設改革,做到每項實訓模塊講思政,讓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深入學生“探究問題之心”,體現在學生“付諸實踐之行”,調動各種軟硬件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圖2 工程訓練課程思政與實訓內容深度融合范式
(2)做好工程訓練第二課堂的課程思政設計。目前,依托工程訓練中心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在國內高校中非常普遍,并且這些活動通常以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因此在第二課堂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既是對第一課堂課程思政的有益補充,又是關心愛護學生成長,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工程訓練第二課堂課程思政應著重從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創新發展驅動和工程教育國際視野等幾個方面加強設計。
首先,創新創業活動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不是所有的創新創業活動都能獲得預期的效果。因此在設計第二課堂課程思政的時候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心理輔導與心理干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創新創業活動。同時,適度開展一些挫折教育,讓學生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創新創業途中遇到的失敗。其次,創新創業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實踐和追求卓越,并通過創新實踐活動提升個人價值。因此在課程思政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制造等前沿技術的應用現狀,以及“中國制造2025”和“制造強國”等振興制造業發展戰略提出的背景及意義,引導學生將個人所學、個人興趣和個人發展規劃與國家前途命運結合在一起,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振興的統一。最后,創新創業活動是探索未知領域的行動,必須具有兼容并包思想和國際視野。因此不妨在課程思政中設計一些發達國家科技創新的案例,教育學生正視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技術差距,正確看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問題,樹立“四個自信”,努力學習,開拓創新。
在信息化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工程訓練課程思政的融入方法既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資源,又要與時俱進引入網絡元素才能拉近與青年學生的距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3 個方面進行探索。
(1)利用工程訓練豐富的現場教學資源融入課程思政。與理論課程教學相比,工程訓練教學擁有更豐富的教學資源,這些教學資源可以為課程思政的融入帶來極大的便利,圖3 展示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及其教育成效。例如,看板是工業領域內一種常見的管理手段。在工程訓練實踐教學中,可以設置多種類型的看板對學生開展安全、質量和紀律等方面的教育;加工卡片既是零部件加工制作的參考依據,又可以讓學生養成精益求精的產品質量意識;智能制造產線不僅能夠加工出復雜精密的零部件,還可以啟發學生節約能源,綠色發展的思想。指導老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用好這些教學資源開展情景交融的課程思政教育,緩解學生實訓時的緊張情緒,調動學生參加實訓的積極性,通過巧妙的教學組織,讓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地深入工程訓練教學之中。
圖3 課堂教學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方法及其教學成效
(2)通過組織課余活動融入課程思政。要讓課程思政的效果深入學生內心需要發揮多學科、全天候協同育人的優勢。除工程訓練課堂教學之外,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邀請創業導師為學生開展創業專題講座,解答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場地及人才短缺等問題,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創業觀念;舉辦工程訓練中心主任座談會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與需求,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引導學生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舉辦學術報告活動向學生介紹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眼界,勉勵學生努力學習,力爭早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和關鍵核心裝備國產化;舉辦科普展覽活動,向學生宣傳展示機械制造領域技術發展取得的成果,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
(3)通過網絡課程平臺融入課程思政。網絡課程平臺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產物,利用網絡平臺能夠有效打破課程思政的時空限制,并且能夠與思政課程無縫連接,是實現全天候、多學科協同思政育人的重要工具。教師可以在網上發布一些科學技術的熱點問題與學生在網絡平臺共同討論,同時,教師作為討論群的管理員要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批判思維去看待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沖突矛盾,使學生能夠對科技熱點問題進行正確的評價與評論,這一過程如圖4 所示。經過討論式的網上思政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索知識轉變,也能使學生逐漸養成科學的批判思維,這些都有助于其日后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圖4 通過網絡平臺融入課程思政的途徑
目前國內高校正在進行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訓練課程體系改革,以工程訓練課程思政內容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活動要主動融入新工科建設的潮流中,并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合力。基于上述考慮,本文根據工程訓練專業課程體系的層次結構,設計了一套能夠與之深度融合的工程訓練思政課程體系結構,并對工程訓練教學過程中思政教育教學內容設計及融合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探索,旨在為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一種可供參考的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