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美紅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5)
課程思政建設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2020 年6 月1 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要求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這一背景下,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高校大范圍鋪開,英語教育界就課程思政進行了專題研究,包括課程思政內涵及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及各要素思考、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探索和思政教學素材的挖掘及構建,但具體到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學科優勢與特有挑戰尚未見專文研究,本文將聚焦英語專業學科的特點,探討英語專業課程思政過程中的固有優勢與相應挑戰。
英語學科有其自身的專業性和知識體系,在英語國家的大學里面,一般都設有英語系(English Department)。英語“English/English Studies”作為一門學科誕生在19 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擔負著拯救心靈、改造社會的使命。我國英語專業也是歷史悠久,其出現早于中國高校的建立時間,1862 年建立的京師同文館就設有英語課程。英語專業在中國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改革與發展,到如今已經具備完整的學科體系、科學規范的課程設置和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目標。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英語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主要語言之一,外語學習既是為了走出國門、了解世界;也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國的理念和方案,講好中國故事。《綱要》中明確指出,專業教育課程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和優勢,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及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和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英語專業課程思政需要充分重視其學科特點,充分發揮其學科優勢,以達成專業學習與課程思政目標的協同發展。英語專業學科特點與優勢能夠有效實現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的比較學習,有利于實踐課程思政教學的科學設計與效果評估,一方面讓英語學習者了解世界文明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國際視野的同時建立中國文化認同與自信;另一方面有助于英語學習者在了解世界的基礎上,更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教師可以在語言習得實踐中觀察評價課程思政的成效。
在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大背景下,英語專業的學科定位、人才培養要求、學科特性和語言學習的特點為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接入口與落實渠道,體現了特有的學科優勢。
根據2020 年5 月份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英語專業隸屬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主要以英語語言、英語文學、翻譯、比較文學與跨文化以及國別和區域研究等為學習和研究對象,具有跨學科特點。也就是說英語專業屬于人文學科(humanities),這一學科定位賦予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人文學科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學習人文經典,熏陶、影響學生,讓其學會思考與“人”相關的主題,踐行與發揚人類普世的價值觀,如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指出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同時學會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欣賞生活中的美好,珍視生命與尊重他人等。事實上,人類諸多優秀品質與人文關懷都是人文教育的結果。英語的“工具性”讓學習者具有對外“言說”的能力,而“人文性”一方面充實“言說”的內容,另一方面能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社會文明、歷史文化、環境生態、生活風尚和道德理念等知識,給予學生豐厚的精神滋養,培養學生國際視野,進行文明互鑒,提升學習者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指南》要求英語專業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等,這些要求與思政要求高度契合。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外語教學與課程思政有著天然的聯系,詞匯中包含著文化點,語篇中傳遞著思想內涵,英語專業學習者在學習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的同時也在學習英語文化知識和思想內涵。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中國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使學習者更容易觀察到兩種文化在各個領域內對個人、社會的深遠影響,也將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體會到兩種文化碰撞時的張力,并在老師的引導下探索背后的文化原因,英語學習具有很強的跨文化特點。英語學生直接接觸西方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也因此英語專業跨文化的特點是英語課程思政必要性的主要原因。同時,跨文化性也是英語課程思政的學科優勢之一,中國文化下成長起來的英語學習者通過對英語及其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形成跨文化學習語境,實踐“腳踏中西文化”,在學習過程中,英語學習者將具有更加敏銳的文化觀察和感悟力,能更準確地觀察和抓住中西文化的異同與各自特點,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學生容易形成對比性學習,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西方主流文化的認知,進而達成批判性學習,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加強對中國傳統的身份認同。
根據語言學家Krashen和Swain的“輸入”“輸出”假設,語言習得的發生需要足量的“可理解性”輸入和“可理解性”輸出。《指南》要求英語專業學習者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基本情況并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了解我國國情和國際發展動態,這些要求為英語課程思政框定了“輸入”內容,學習者需要通過大量閱讀、視聽英漢兩種文化的輸入材料,最終達成語言學習的有效產出,進行語言文化的交流。在中國文化中成長起來的英語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和長達十二年的基礎教育階段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相對而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用英語準確“言說”中國文化的能力。而英語學習的輸入過程,需要進行兩種文化語料的足量輸入,教師可以根據這一語言學習的特點,整合大量與學習主題相關聯的中國文化語言素材供學生閱讀學習,培養學生在對外交流時中國文化的言說能力,有利于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語言習得過程中,足量的“輸入”至關重要,然而,要達到目標語的準確、流暢,足量的語言“輸出”練習必不可少。語言輸出練習可以是口頭的或書面的,即說和寫。課堂上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語言“輸出”練習,通常是現實生活中各種交際場景的模擬,學生在虛擬場景中做出的反應形成的語言產出,反映的是學生對于特定主題的“言說”能力,也能反映學生在設定場景下做出的價值判斷和所感、所想,可以成為教師評估課程思政效果的參考。
基于語言學習的特點,英語專業課程通常采用小班制教學,每個班級25~30 人,以便于開展語言學習所需要的各種參與性課堂活動。可以回避大班上課的常見問題,如師生互動少、學生被滿堂灌、教學效果差及考核困難等。小班授課可以給學生更多參與機會,便于開展個性化教學,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師生、生生多方互動,從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英語專業小班教學的優勢,可以實現課程思政課堂活動的靈活多樣化設計,如小組討論、分組辯論、組內匯報、個人演講、甚至是情景表演都能夠輕松實現,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如問題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法、討論法和探究學習法等可以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得到綜合應用。小班授課,課程思政教師能夠給單個學生更多關注,教師的價值引領作用能夠得到凸顯,是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一大優勢。
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有其固有學科優勢同時也面臨著不可忽視的挑戰,如缺乏高質量的能夠協同語言教學目標和課程思政目標的教材,缺乏訓練有素的課程思政教師,語言與思政材料“輸入”到有效“輸出”之間的距離,文化的積累和價值觀的形成需要時間,更多的是一種無形的進步,目前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評估體系。
英語專業課程思政雖說已經在各大高校全面鋪開,但是迄今為止,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材還處于建設階段,尚沒有根據課程思政理念編寫的融中西文化為一體的教材可用,原有的英語教材大多選用英文原著,介紹英語文化、歷史與價值觀,與原著題材相關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材料幾乎沒有,語言表達地道的同時,卻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的弊端。課程思政教師需要自行收集、整理和發掘課程思政學習材料,教師的教學特點、知識結構及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各異,同類課程難以形成統一的教學內容、目標及效果。英語專業課程思政需要提升學習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及對外交流時的“言說”能力,語言輸入材料對中國文化的表達要準確無誤,沒有融合課程思政的教材可用,教師需要花大量時間對收集的材料語言的準確性及闡述的科學性進行甄別與篩選,是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特有的挑戰之一。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加強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擁有一支能夠理解課程思政意義和其重要性并有能力在實踐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外語教師隊伍,外語教師既要有專業性又需要有思政能力,而打造這樣一支英語專業教師隊伍需要對現有專業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培訓,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和課程思政實踐能力。課程思政理念從2014 年上海試點到全國高校的大范圍實踐才短短的八年時間,很多高校還沒有進行系統的課程思政師資培訓,很多英語專業教師還沒掌握課程思政的技巧與操作方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存在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影響著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胡杰輝基于“外語課程思政”教學大賽案例指出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十分具有普遍性,如教學設計中出現思政內容和語言教學內容互相獨立、外語思政目標設定脫離文本、教師將提煉出的思政元素直接灌輸給學生等,使得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偏離思政教育與專業學習協同發展的指導思想。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還沒有形成一支訓練有素、熟練掌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特點并能將專業教學設計與課程思政設計深度融合的教師隊伍。
課程思政是對學習者進行的價值引領與塑造,需要持續的教育與引導,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育人工程,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與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課程思政教育的評價有其固有的挑戰。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評估又因其學科特點而面臨更多挑戰,英語專業課程思政要評估語言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和思政學習目標的協同效果。從語言知識與技能的獲得到對語言的靈活運用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需要時間沉淀。英語專業對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的專業技能有階段性要求,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作為初學者,是積累階段,輸入思政與語言材料多而輸出相對會少一些,高年級學生則要求其能用英語進行“言說”、判斷和評價等,能夠生成更多體現思維和價值觀的“輸出”。課程思政的效果評估需要基于學生在評價、論述、“模擬場景”或跨文化交流實踐中的“輸出”為依據,而語言學習者的性格、準備情況、對主題的興趣與前期知識積累都會影響“輸出”的質量。對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效果的評價需要整合“顯性”與“隱性”評價,語言知識和技能以顯性為主,思政目標的評價以隱性為主,目前尚未形成能夠科學準確地評估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效果的評價體系。
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是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效路徑。課程思政要結合專業特點,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有機融入專業教學。英語專業的學科定位與人才培養要求和課程思政理念有廣泛的共通處,英語學科跨文化的特點有利于協同語言學習與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語言習得的“輸入”“輸出”環節,可為課程思政開展與評估提供觀察視角,而語言學習常用的小班授課制為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多樣化與個性化提供了可操作性。當然,英語專業課程思政也面臨著特有的挑戰,專用教材的缺乏、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尚需培訓及還沒有形成科學的評估體系等,是目前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主要障礙。現階段,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需要高校各部門通力合作“揚長補短”,充分發揮英語專業的學科優勢,深度挖掘現有教材中蘊含的思政資源、積極拓展補充,及時記錄、反思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過程,有效應對課程思政過程中的挑戰,實現語言學習目標與思政目標協同,落實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