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王 強,周小藝,李 霞
(1.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綿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綿陽 621000;3.四川省三臺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綿陽 621000)

2018年12月以來,三臺縣在非洲豬瘟防控的嚴峻形勢下,創新生豬核心育種場防控機制,探索出“政府引導、多元合作、企業領建、共享共贏”的生豬養殖群落模式,著力推動“產業共建、疫病共防、環境共治、利益共享”的無疫小區建設,實現了核心育種場防疫安全與生豬退養戶的長效增收同步發展,走出了一條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幫帶中小戶發展的成功路子。本文以“明興農業”為例,分析了三臺縣生豬疫病防控成功的經驗。
三臺縣“明興農業”按照無規定動物疫病生物安全隔離區標準論證、選址、設計、修建,以“明興農業”國家核心育種場為中心,建有國家核心育種場1個,公豬站1個,擴繁場1個,養殖群落2個,常年存欄原種豬3 700頭,生豬26 000頭,年出欄生豬52 000頭。目前,“明興農業”已建成國家級豬偽狂犬病凈化示范場、非洲豬瘟無疫小區。
“明興農業”生物安全隔離區的養殖群落由政府、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金融、保險六方參與共建,兩期投資2 700 萬元,建設圈舍2萬平方米,圈舍產權歸企業、村集體經濟、農戶三方共有。政府通過整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省級園區培育資金等,支持無疫小區配套建設道路15 公里、調整田型1 000畝(1 畝≈667 平方米,下同)、修建山坪塘3 口,進一步完善了小區內基礎設施。龍頭企業即明興農業公司著眼企業核心育種場防疫需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本著讓利于民的原則投入1 200 萬元領建養殖小區,占有圈舍0.7 萬平米。小區內原養豬較多、以養殖為主要收入的72戶退養農戶用原有分散養殖圈舍拆除補助加自有資金共同出資1 100萬元,占有圈舍1萬平米。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出資400萬元,占有圈舍0.3萬平米。金融方面,由三臺農商銀行為無疫小區提供低息貸款500萬元,三臺梓信擔保公司、省農業擔保公司提供融資風險擔保。保險方面,由企業牽頭全覆蓋購買生豬政策性保險和市場價格指數保險,確保產業實現穩定收益。
政府、龍頭企業、農戶、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按照合作契約約定職責,做好生物安全隔離區的總體規劃、小區建設、發展運營、外部治理、基礎配套及監督管理。總體規劃由縣政府委托專業機構編制,明確建設的指導思想、規劃區域、功能配置等。小區建設由龍頭企業設計和修建,同時負責建設的工程質量。發展運營由企業統籌推動,包括統一培訓入場農戶、統一提供優質豬苗、統一提供安全飼料、統一嚴格疫病防控、統一組織養殖管理、統一管控產品質量、統一糞污資源化處理。外部治理實行群防群治、協同共治,引導村民制定村規民約,按防疫要求組織村民開展日常巡邏、設卡檢查、全面消毒、定點購肉等。基礎配套由村集體經濟負責修建,政府以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資金補貼,基礎設施補貼資金折算成股份量化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監督管理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執行,負責監督企業和村民嚴格執行合伙契約,重點審查生產經營臺賬。
4.1 自產自銷 棄養退耕農戶中,部分市場意識和抗風險能力強的農戶與企業結算生產成本后,自行銷售出欄生豬和多經農產品,承擔市場風險。
4.2 保底收益 棄養退耕農戶與企業簽訂代養合同,明確生豬養殖保底收益,每頭豬純利潤高于保底收益時,企業給予代養戶超額利潤20%的二次返利,多經農作物按市價計算收益。
4.3 固定分紅 專業合作社將所占圈舍委托給龍頭企業生產經營,按照投資額固定比例獲取保底分紅和超額分紅。2018 年,小區出欄生豬2 萬頭,總利潤300萬元,其中退養農戶純收入142萬元,村養殖專業合作社分紅24 萬元。龍頭企業、退養農戶、村養殖專業合作社分享由過去分散養殖轉變為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后提升的利潤,實現共同盈利。
5.1 共享安全效益 通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的合伙機制,實現了周邊農戶分散養殖的永久退養,確保了生物安全可控。村民出于共同利益,激發了防控內生動力,與龍頭企業聯手,開展全方位聯防聯控。
5.2 共享生活效益 龍頭企業在區域內設立豬肉專供店,按低于周邊市場價的10%,以每人每年40千克的配額定量向區內村民供應豬肉,村民不再外購豬肉,切斷了外疫通過肉品傳入隔離區的途徑。
5.3 共享生態效益 龍頭企業在隔離區內建有糞污資源化利用中心,可全量化處理小區內養殖糞污。兩期集中養殖圈舍年出欄生豬4 萬頭,年產沼氣120萬方,可發電240萬度,發電后的剩余尾氣以1.2 元/方的低價供應給區域內村民;沼渣經配肥后制成有機肥,年產7 200 噸;年產沼液2萬方,還田于養殖合作社帶動退養戶建成的1 600畝生態柑橘基地和800 畝青貯玉米基地,畝平年純收入可達1.5萬元以上,實現了種養循環,變廢為寶,綠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