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龍 盧林玉 申小凡
1.山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2.東北師范大學環境學院
礦產資源作為地球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歷來被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富集、礦種齊全的資源大國之一,礦產資源總量約占世界總量的12%,截至2020 年底已發現了173 種礦產,稀土、鎢、錫等金屬礦產和許多非金屬礦產儲量位居世界前列,煤炭、石油、鋼鐵的產量也都保持增長。采掘業作為我國的重要行業,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19 年采掘業增加值為2.37 萬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4%。采掘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給國家和當地帶來經濟利益,而且推動地區工業化進程、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拉動消費和投資、貢獻財政稅收收入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礦產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其有效性卻一直存在爭議。20 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推進,礦產資源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英國采煤業的快速發展;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也是因為這些國家擁有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眾多學者提出自然資源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資源福音”相關理論應運而生。然而,進入20 世紀中葉后,一些擁有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國家發展瓶頸開始顯現,如挪威、科威特、伊朗等,學者稱之為“資源詛咒”現象?!百Y源詛咒”是指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之間存在負相關性,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自然資源豐富,可能會造成對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等投入的忽視,形成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對長期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自然資源究竟是“資源福音”抑或“資源詛咒”在各國學術界尚未定論。
就我國國情來看,礦產資源分布呈現出西多東少、北多南少的不均衡特征,而資源富集地區與資源稀缺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內蒙古、山西等中西部內陸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速度反而遠不如自然資源相對稀缺的廣東、江蘇等地。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經歷了主要由能源部門繁榮引起的經濟快速增長,而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卻無法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資源型地區粗放式發展給當地帶來較大的負面效應,資源部門的擴張對有利于經濟長期增長的活動產生擠出效應,在短暫的“資源繁榮”之后,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的困境。在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下,資源依賴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更值得深入研究。剖析“資源詛咒”發生的內在邏輯與傳導機制直接關系到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對資源富集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本文構建回歸模型驗證我國省級層面是否存在“資源詛咒”現象,重點研究資源依賴對制造業的影響,并探究資源依賴與政府決策之間的交互作用對經濟的影響,從省級視角為規避“資源詛咒”發生提出建議。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第一,大多數研究關注資源部門擴張對其他行業產生的擠出效應,本文進一步檢驗了資源部門擴張引發的政府投資波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豐富了“資源詛咒”傳導途徑的研究。第二,關于“資源詛咒”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存在爭議,本文實證研究表明“資源詛咒”現象在我國省級層面存在。
資源富集地區的“資源詛咒”現象最早由Auty系統提出,他指出豐富的資源不足以滿足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反而成為一種限制。隨后學者對“資源詛咒”現象進行了實證研究,主要歸結為以下三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資源詛咒”支持論。徐康寧等較早在國內開展了“資源詛咒”相關話題的研究,隨后學者利用我國省級層面數據做了實證檢驗,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結果都證明我國存在“資源詛咒”現象。資源富集地區由于過度依賴資源稟賦不僅會抑制經濟的增長而且會導致生態效率的降低以及產業結構失衡,在經濟、環境、社會等諸多方面資源依賴均表現出顯著的負向影響。
第二個觀點是不支持“資源詛咒”假說。方穎等使用中國地級市層面數據進行檢驗,以人均概念衡量資源豐裕度,實證發現在我國城市維度上不存在“資源詛咒”現象。崔學峰認為關于“資源詛咒”存在性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驗證,以往研究中存在指標選擇有誤、樣本偏差、基本概念模糊等諸多原因,影響了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第三個觀點是“資源詛咒”的存在是有條件的。地區不同、資源類型不同、衡量指標不同,都會導致不同的研究結論。胡華在對“資源詛咒”的檢驗中指出我國不同地理區域在“資源詛咒”存在性方面表現不同:東北地區資源依賴對經濟增長表現出明顯的抑制作用,而在華北、華中地區抑制作用并不顯著。李婉虹和李娜研究表明自然資源豐裕度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現顯著的促進作用,但自然資源依賴度對其影響則為負,表明“資源詛咒”實為“依賴型資源詛咒”而非“豐裕型資源詛咒”。
現有關于“資源詛咒”問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傳導途徑上。眾多學者認為“去工業化(荷蘭?。薄①Y源價格波動、政治不穩定與腐敗和環境破壞等是造成“資源詛咒”的主要作用機制。Cust 和Viale在傳導途徑上,區分了資源部門繁榮導致的“荷蘭病”和政府部門繁榮導致的“秘魯病”(Peruvian diease)。邊云濤等在破解“荷蘭病”效應的具體路徑方面進行了研究。資源依賴對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投資水平以及科技創新等眾多因素的擠出會間接阻礙經濟增長。還有研究發現資源依賴導致的制度弱化也是造成“資源詛咒”現象的原因,資源富集區的地方政府和相關資源管理者對資源有更大的控制權,在利益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易形成各種利益集團,加重“資源詛咒”現象。
從我國眾多資源地區的發展歷程來看,有些地區經歷了短暫的繁榮后,陷入了發展停滯的“陷阱”。隨著資源產業的不斷擴充,資源依賴的弊端逐漸凸顯。在經濟方面,資源型地區長期依靠資源發展造成路徑依賴、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衰退嚴重和經濟轉型難以下手;在環境方面,大規模的礦產資源開采遺留下眾多問題,區域水質污染、地質災害發生概率增加、土壤污染退化等危害著區域生態環境;在政治方面,礦產資源巨大的經濟價值使得資源富集區的地方政府在利益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產生一些問題,導致資源開采收入沒有合理配置,無益于當地經濟發展。這些問題使得豐富的資源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詛咒”,無法成為推動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源源動力,越來越多的地區難以擺脫“得之資源,失之資源”的難題?;谏鲜龇治觯疚奶岢鯤1。
H1:對資源部門產出的依賴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即“資源詛咒”現象在我國省級層面存在。
“荷蘭病”是造成“資源詛咒”現象最為廣泛的解釋?!昂商m病”一詞可追溯到20 世紀70 年代,當時荷蘭是一個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化國家,但在北海開發出大量天然氣資源后,天然氣開采工業迅速膨脹,工資和利潤大幅攀升,在一定程度上“擠出”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人力和資本,使經濟增長曲線落入“陷阱”。因此“荷蘭病”一詞通常是指資源相關行業快速發展,吸引眾多生產要素投入,致使有利于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傳統制造業發生萎縮,從而阻礙經濟增長的現象。我國資源富集地區的經濟發展大多高度依賴該地區的資源稟賦,采掘業占比較大,經濟結構單一,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資源開發,例如山西省采掘業人數占比遠高于制造業,采掘業占用大規模的資本和人力造成了其他行業的萎縮。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H2。
H2:對資源部門產出的依賴會對制造業發展產生擠出效應,即我國省級層面存在“荷蘭病”現象。
傳統觀點中,人們較多關注資源部門的繁榮對制造業等其他產業產生的擠出效應,對政府部門造成的影響研究較少。生產要素的跨地區流動可能會減輕采掘活動導致的“荷蘭病”現象,但不會減輕地方政府對資源收益的支出。由于資源開采收入未能投入到有助于當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從而無益于經濟的良性循環,導致產生“秘魯病”效應。人們在研究中越來越多地發現,對礦產資源依賴程度高的國家,通常其民主程度較低,腐敗程度較高,稅收制度較為不健全,無法使資源收入真正惠及當地居民,阻礙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H3。
H3:對資源部門產出的依賴會促進政府投資,政府投資會加劇資源依賴對經濟的抑制效應,即我國省級層面存在“秘魯病”現象。
本文選取2008 年到2019 年全國29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數據(不含新疆、西藏和港澳臺地區),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歷年《中國統計年鑒》等。在計量模型的選擇上,主要使用全國層面的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
1.為驗證我國各省市的資源依賴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構建如下模型:

2.為驗證我國各省市是否存在“荷蘭病”現象,構建如下模型:

3.為驗證我國各省市是否存在“秘魯病”現象,構建如下模型:

在對“秘魯病”的檢驗中需要驗證政府投資對經濟的間接影響,因此本文引入交互項反映政府投資與資源依賴度的綜合作用,變量具體描述如表1 所示。

表1 主要變量定義
4.在檢驗資源依賴對經濟發展存在“資源詛咒”效應基礎上,分別建立物質資本投入水平、人力資本投入水平、科技創新投入水平和對外開放水平與資源依賴度的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基本回歸模型如下:

X表示物質資本投入水平、科技創新投入水平、人力資本投入水平等傳導途徑,其余與上文相同。
參照以往學者對資源豐裕度指數(RAI)的定義,對我國各省市資源豐裕度進行統計排序(表2)。由RAI 統計表可知,資源豐裕度排名靠前的省份(如山西、內蒙古等)經濟相對落后,GDP 近年在全國排名靠后,而福建、浙江、廣東、江蘇等在全國GDP 排行中靠前,但其資源豐裕度卻排名靠后,遠低于全國均值。我國在資源分布上呈現西多東少、北多南少的不均衡狀況,但近年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卻遙遙領先,結合上述統計分析,本文認為資源豐裕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區域的經濟發展,我國省級層面存在“資源詛咒”現象。
表3 資源依賴度對省級經濟發展影響的回歸結果顯示:列(1)RD 系數為- 24.37,在1%顯著性水平上與經濟發展水平呈負相關關系,在列(2)至列(6)中依次加入控制變量,RD 系數有所上升但仍顯著為負,實證結果與H1 相符。在加入全部控制變量的列(6)中,MI 估計系數為- 5.096,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與經濟發展水平呈負相關關系,說明現階段我國各地區制造業發展對經濟發展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支撐作用,由此猜想我國可能存在“荷蘭病”現象;FAI、SI、FDI 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物質資本投入水平、科技創新投入水平以及對外開放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在緩解資源依賴對經濟的阻礙方面可發揮重要的作用。

表2 中國29 個?。ㄗ灾螀^、直轄市)資源豐裕度指數(2016 年)
表4 省級層面“荷蘭病”存在性檢驗結果顯示:列(1)RD 的估計系數為- 1.248,在1%水平上與制造業發展水平呈負相關關系,列(2)至列(5)依次加入控制變量,RD 的估計系數有所上升但仍顯著為負,說明資源行業的發展對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擠出效應,我國目前表現出較明顯的“荷蘭病“現象。在加入全部控制變量的列(5)中,科技創新投入水平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科技投入水平與制造業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化的重要關頭,科技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區域的“荷蘭病”現象。
表5 省級層面“秘魯病”存在性檢驗結果顯示:列(1)當未加入控制變量時,RD 對GI 的估計系數為0.922,列(2)加入控制變量,RD 對GI 的估計系數為0.837,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資源依賴度的提高會促進當地政府投資的增加。列(3)結果表明:RD 估計系數為- 25.92,且在1%水平上顯著,即資源依賴抑制經濟增長,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交互項GI×RD 的估計系數為39.62,在5%水平上顯著,表明政府投資的增加有效改善了資源依賴對經濟發展的抑制作用。
綜合以上結果得出,資源部門的擴張會引發政府投資的顯著增加,政府投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依賴對經濟發展的抑制作用,可見H3 未通過檢驗。由此得出政府投資對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不容忽視,政府是區域減少或消除資源依賴負面影響的關鍵因素。
表6 省級層面“資源詛咒”效應的傳導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在所有被解釋變量中,人力資本投入水平、科技創新投入水平與資源依賴度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表明資源依賴對人力資本投入和科技創新投入存在擠出效應。資源型地區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能要求不高,對科技創新重視不夠,從而阻礙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結合表3 的檢驗說明,資源依賴對多個行業都產生了明顯的擠出效應,資源開采具有較高的利潤,易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向相關產業,同時造成地區收益水平和要素成本的提高,使得其他產業的發展更為困難。

表3 資源依賴度對省級經濟發展影響的回歸結果
1.替換變量
本文基于廣義“資源詛咒”假說,將“資源詛咒”的對象由經濟發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標GDP 擴展到人均GDP,就資源依賴對人均GDP 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再次檢驗“資源詛咒”現象的存在性。表7 展現了以人均GDP 作為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結果,RD 的估計系數在1%水平上均顯著為負,實證結果證明“資源詛咒”在我國省級層面存在,結果是穩健的。
2.變更實證方法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Pooled OLS)再次檢驗“資源詛咒”現象的存在性。表8 回歸結果顯示RD 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負,實證結果證明“資源詛咒”在我國省級層面存在,結果是穩健的。比較表8 和表3,FAI、FDI、MI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符號發生了變化,表明不同的方法對結果具有敏感性。
本文對29 個省級地區“資源詛咒”的研究中發現:(1)“資源詛咒”現象在我國省級層面存在,即資源依賴對經濟發展存在顯著的抑制作用。(2)我國省級層面資源依賴對制造業發展存在擠出效應,即存在“荷蘭病”現象;資源依賴刺激了政府投資的增加,有效的政府投資對“資源詛咒”現象起到了緩解作用,未發現“秘魯病”現象。(3)資源依賴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制造業的擠出效應以及制約人力資本投入、科技創新投入等間接傳導途徑共同實現。

表4 省級層面“荷蘭病”存在性回歸分析結果

表5 省級層面“秘魯病”存在性回歸分析
附:

表6 省級層面“資源詛咒”效應的傳導因素分析結果

表7 資源依賴度對省級層面人均GDP 影響的回歸結果

表8 資源依賴度對省級層面經濟發展的影響OLS 回歸結果
資源開采地應重視自然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規避“資源詛咒”,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采取措施:(1)在當前的經濟結構下,各地方政府應積極調整其產業結構,加強多元化產業投資,助力傳統技術創新,有效緩解地區的“資源詛咒”。(2)人力資本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資源豐富的地區必須加大人力資本投入,重視培育各行各業人才,提高勞動力素質。(3)隨著全球能源轉型步伐的持續加快,以科技為主導是未來的選擇,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推動傳統能源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是未來發展的方向。(4)穩定有效的政府投資,有利于補齊市場發展中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中的短板,資源地政府應科學利用資源收入,合理擴大投資,提高投資效率,同時制定因地適宜的財稅政策,提高采掘業的透明度,并建立科學的采掘業收益統計模板,助力資源收益管理的優化配置,支持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