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銳 唐子楨 楊 蕾
1.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2.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3.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2020 年初渾水公司一份長達89 頁的報告,揭開了彼時蒸蒸日上的瑞幸咖啡財務舞弊的真相,讓瑞幸公司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跌入谷底。此事件所帶來的信任危機不只針對瑞幸這一個體,更是波及了眾多中概股企業。然而兩年之后,瑞幸咖啡逐步走出泥潭,其背后是一條艱辛的重組自救之路。
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象可謂屢禁不止,2022 年初的證監會通報中指出,2021 年辦理虛假陳述案件163 起,同比增長8%,其中財務造假案件就占75 起之多,造假手法愈發復雜多變。關于“上市公司財務舞弊”這一主題,學術界對舞弊的動機或成因不乏豐富的研究成果,其主流觀點包括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機制的不健全以及管理者職業素養缺失、審計制度不夠完善和審計獨立性不強等。還有其他諸如公司內外部壓力和會計從業人員的價值判斷等也是推動舞弊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著名的舞弊三角理論認為壓力、機會和借口是財務舞弊形成的三個主要因素。但是目前,鮮有文獻研究財務舞弊企業的重組與自救問題,瑞幸的起死回生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詳實的案例——舞弊企業如何進行自我革命,從而實現自我救贖。本文基于瑞幸一案,對瑞幸的自救行為進行詳細剖析,挖掘其背后的邏輯,提出啟發性意義。同時,從會計誠信的人文視角出發,論述了會計誠信是“低成本且高效”的信任工具,是人類商業文明的結晶,從而有必要筑起會計誠信的長城。最后,站在各方視角對預防財務舞弊提出建設性看法。在經營環境復雜、會計信息治理面臨嚴峻挑戰的今天,本文開創了舞弊企業自救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身處舞弊危機中的企業及其管理者具有警示與借鑒作用。
2017 年10 月,瑞幸咖啡在廈門成立,第一家門店開業試運營。作為中國現制咖啡行業中的一個“后來者”,瑞幸在短短幾年時間憑借強大的融資能力和精準的戰略定位異軍突起,幾乎達到與咖啡界著名品牌星巴克平起平坐的地位。一方面,得益于我國咖啡現制品市場的賽道不斷升溫且融資火爆,各類咖啡新品牌層出不窮,估值越來越高。一些消費類投資人敏銳地意識到了商機,紛紛涌入,瑞幸乘著這股東風實現了快速巨額融資,于2019 年5 月17 日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創下18 個月赴美上市的最快紀錄。另一方面,瑞幸的崛起與其戰略定位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咖啡在中國市場的前景愈發廣闊,行業滲透空間較大。據統計,中國大陸2020年人均咖啡消費僅9 杯,還有足夠的市場空間等待提升。縱觀我國各式咖啡品類,高端咖啡由星巴克等巨頭把持,低端平價的速溶咖啡雖“散落滿地”,但由于其價值低廉難以形成用戶粘性。瑞幸咖啡正是瞄準了中端消費的區間(約15~25 元),將服務對象定位為年輕人群,頻繁推出爆款新品和發放優惠券,積極打造門店自取模式,一時間,“小藍杯”紅遍大江南北。
好景不長,2020 年2 月1 日渾水公司發布長篇調研報告,指認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不日,瑞幸對此矢口否認。同年4 月2 日,瑞幸咖啡三位獨董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對外公告,自曝公司虛增銷售額22 億元人民幣,股價暴跌80%,盤中數次暫停交易,造假一事基本坐實。屋漏偏逢連夜雨,社會各界關注使得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持續發酵,瑞幸股價再次暴跌15.94%,4 月4 日報收5.38 美元。中國證監會此前也對該公司財務造假行為表示強烈譴責。迫于壓力,瑞幸咖啡于4 月7 日宣布停牌,直至完全滿足納斯達克補充信息的要求,此時瑞幸咖啡至少陷入4 起股東集體訴訟。6月29 日,瑞幸咖啡退市,股價為1.38 美元,市值為3.21 億美元,轉向場外交易。7 月,由于股權質押貸款爆倉,大股東陸正耀的持股進入清算流程,大鉦資本成為公司投票權最高的機構股東。在9 月23 日收到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處罰決定,將支付6 100 萬元人民幣罰款后,瑞幸又在12 月17 日發布公告稱同意支付1.8 億美元罰款,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達成第一次和解。
作為瑞幸曾經的大股東,陸正耀以他自己和時任CEO錢治亞名下的公司所持有的瑞幸股票為擔保,從摩根士丹利、巴克萊銀行、高盛、中金等金融機構獲得過5.33 億美元貸款。財務丑聞爆出之后,陸正耀所質押的股份被強行平倉,留下高達3 億多美元的債務缺口。由于其海外公司分別注冊于英屬維爾京群島(BVI)和開曼群島,這些海外公司持股被BVI 和開曼群島法院判決由畢馬威(KPMG)代表全體債權方“托管清算”。這筆價值可觀的股份長期“漂流在外”。由于瑞幸在丑聞爆出后股價一再下落,這部分股票也始終被冷遇。清算方為了出售這部分股權,需要先將之轉換為ADS,但瑞幸的存托行紐約梅隆以公司未滿足上市公司監管要求為由拒絕。此后,清算方換到場外交易,巴克萊也幫他們找到了26 家潛在投資方,但又因為瑞幸2019年年報遲遲未出,機構無法完成盡調而放棄,因此這些股份的轉讓清算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舞弊危機爆發后,不少人認為瑞幸翻盤基本無望,只能宣布破產。但瑞幸并未坐以待斃,而是走上了積極的自救之路。
1.替換管理層
危機爆發之后,瑞幸內部管理層發生動蕩,原大股東“陸正耀系”的一眾高管逐漸失去信任。2020 年5 月12 日晚間,瑞幸咖啡發布公告,宣布公司創始人兼CEO 錢治亞被董事會終止職務,由公司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郭謹一接任。與錢治亞同時被終止職務的還有此前已經被停職的COO 劉劍。7 月瑞幸召開特別股東大會和董事會,董事會董事及瑞幸咖啡前代理首席執行官郭謹一已被委任為董事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
2.陸正耀出局
事發之后,瑞幸前大股東陸正耀發文致歉,表達了對造假案的自責以及配合后期調查的決心。在股權質押爆倉被迫清算股份之后,陸正耀曾試圖走出一條債轉股的“曲線回歸”之路來重新獲取控制權。2021 年6 月30 日,瑞幸咖啡2019 年年報姍姍來遲,很多投資人意識到瑞幸的股份很可能是個被低估的資產,多家PE 基金試圖與瑞幸接觸,尋找可能的投資機會。8 月3 日,陸正耀在香港的律師向清盤人發函,表示火速處理瑞幸的股票是“不理性的”,“這樣將遠低于它的價值”。市場上一度傳出物美創始人張文中控制的一家投資公司與中金、巴克萊、摩根士丹利等債權方接洽,而張背后是陸正耀,他試圖通過收購債權從而以“債轉股”的形式曲線入股回歸。
2021 年12 月,瑞幸召開股東大會對公司章程進行修訂,規定公司股東不得把公司股份轉讓給任何受限制的人士(即與造假案相關的原董事和管理層),該議案獲得壓倒性通過,這也表明原董事長陸正耀的曲線回歸之夢徹底破碎。2022 年1 月27 日,大鉦資本宣布其牽頭的買方團完成了對瑞幸咖啡部分股東股權的收購,這標志著以陸正耀為代表的瑞幸前管理層已徹底退出。
3.大鉦資本的強勢扶持
在整個瑞幸咖啡的自救過程中,大鉦資本的強勢扶持給瑞幸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作為瑞幸咖啡早期的領投人,大鉦資本最終與聯合清盤人畢馬威(KPMG)于2020年8 月14 日達成股權收購協議,并約定以BVI 法院的批準作為股權交易完成的先決條件。為什么最終得到聯合清盤人青睞和信任的是大鉦資本?大鉦資本作為瑞信咖啡最早的投資人,在瑞幸咖啡IPO 之前就投資了1.8 億美元。作為瑞幸的長期股東,即便在瑞幸遭遇造假風波之后,大鉦資本對公司業務本身的看好也未曾動搖。據接近瑞幸咖啡的人士透露,大鉦資本曾派團隊去瑞幸“駐場數月之久”,協助公司量身定制翻盤戰略,對公司的門店布局、營銷策略、產品策略、數字化體系等各方面做了大范圍調整。大鉦資本在董事會層面強力推動獨立調查,配合監管機構,并力主清算造假人員,目的是“和歷史切割”。2021 年4月,當資本市場大門仍向瑞幸緊閉時,大鉦資本又投資2.4億美元認購了瑞幸的高級優先股。該筆融資主要用于瑞幸此前達成的海外債務重組計劃,以及履行與美國證監會達成的和解協議。
2022 年1 月17 日,BVI 法院公布判決書,認定陸正耀與光實國際的債務重組協議沒有得到大多數債權人的認可,而大鉦資本是最后的贏家。2022 年1 月27 日,瑞幸宣布大鉦資本聯合國際頂級投資機構IDG 和Ares SSG 已經完成對畢馬威(KPMG)托管的陸正耀及其管理團隊所持有的3.83 億股瑞幸股份的收購。交易完成后,大鉦資本成為瑞幸控股股東,持有瑞幸超過50%的投票權。
4.天價和解
憂患重重的瑞幸不僅要面對證監會的嚴厲處罰,更難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股東集體訴訟團的制裁。2021 年9 月15 日,瑞幸咖啡發布利好公告稱,公司與美國集體訴訟的原告代表簽署了1.875 億美元(約12.12 億人民幣)的和解意向書(此為第二次和解)。當然,除了瑞幸先后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1.8 億美元的和解以及與美國集體訴訟的原告達成1.875 億美元的和解之外,公司用于解決糾紛的其他費用也定然不在少數,這些及時的賠款在平息SEC 以及一些投資人的怒火方面起到了較好作用。
舞弊企業要想與過去進行徹底切割,就必須與涉及違規操作的各方主體劃清界限,就算是公司創始人也不例外。股東大會唯有拿出刮骨療毒的魄力才能使公司從危機的泥潭中走出,與歷史做徹底的切割。否則,該斷不斷必受其亂。從公司治理層面而言,加強領導層人員構成的多元化程度有助于形成制約關系,避免上行下效,將公司拖入險境,瑞幸之前一眾高管都是“神州系”出身,在創立瑞幸前便有親密合作,牢固的勢力使其平衡不易被打破。
造假事件曝光后,瑞幸管理層勢必迎來更新換代。瑞幸于2020 年7 月召開特別股東大會,將“陸正耀系”的人馬清除出管理層,扶正郭謹一CEO 兼董事長之位。
2022 年1 月27 日,大鉦資本宣布其牽頭的買方團完成了對瑞幸咖啡部分股東股權的收購,并成為瑞幸咖啡控股股東。陸正耀徹底退出瑞幸的股東權力體系。大鉦資本的CEO 黎暉是瑞幸創立的重要合伙人,也是瑞幸一直以來的重要資方。早在十年前,黎暉就曾支持陸正耀的神州租車在美國進行IPO。此次完成注資收購,并非顧及所謂的“江湖情義”,而是黎暉在權衡各種利弊之后做出的選擇。但無論如何,舞弊企業的復活需要一個像大鉦資本這樣的強力扶持者,在“內憂外患”之時源源不斷注入現金流,起到穩固“軍心”的關鍵作用。
在瑞幸的自救過程中,除了公司改組外,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和解也備受矚目。眾所周知,SEC 是美國證券行業的最高機構,負責對企業的違規行為進行指控,有著最為嚴格的監管措施。聽起來,繳納巨額罰金就能破財免災,似乎匪夷所思,其實,和解是美國證券監管中的一種常態。美國證券行業成熟較早,在1933 年、1934 年就先后出臺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直到今天它們仍然是SEC 執法的重要依據。行業發展與抑制舞弊本就是一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博弈,美國證券監管制度發展至今也形成了嚴格的司法體系,因此違規企業面臨的司法程序非常復雜,如果企業要走完整個司法起訴程序的話往往需要多年,耗時耗力,持久戰未必是最佳選擇。此時,大部分受到指控的企業會選擇破財消災,以繳納高額罰金的形式結束紛爭。這是美國證券監管層和上市公司達成某種妥協的重要方式,也是美國式監管的常見做法,不講究結果,只考慮解決當下問題,涉事企業對于指控既不肯定也不否認,只需繳納罰金即可,因為一旦企業否認SEC 的指控,和解計劃斷難執行。因此在和解過程中,“既不肯定也不否認所指控違法行為”的表述非常常見。
站在企業的角度,選擇以和解的方式來結束糾紛無疑是一個及時止損的策略。因為一旦選擇參與法律糾紛,就卷入了一場結局未知的爭斗,比如訴訟程序會帶來高昂費用、將占用管理層大量時間而影響經營活動、對公司產生負面影響、給SEC 留下不好印象從而影響后續合作等。
與SEC 達成和解的美股企業不在少數。早在2015年,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中國分公司就以各自支付50 萬美元的方式與SEC 達成和解,原因是它們拒絕向美國監管機構提供受調查企業的審計文件;2018 年,SEC 認為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存在證券欺詐行為并對其進行審查,作為和解協議的一部分,馬斯克在2018 年也曾向SEC 繳納4 000 萬美元的罰金。可以說,美國證券市場的和解制度讓“大病一場”的瑞幸保留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瑞幸得以復活的另一重原因,除了它之前打下的良好品牌基礎外,還有蓬勃生長的行業環境。當前我國居民收入水平較以往明顯攀升,消費結構正逐步升級。現制咖啡行業蓬勃生長,現磨咖啡滲透率(按消費杯數統計)從2012年2%左右提至2019 年的6%,目前仍在持續上升。根據2021 年4 月德勤公布的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我國一、二線城市的滲透率已達67%。從市場占有率看,目前我國現制咖啡人均飲用量低,只有年人均9 杯,遠低于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人均消費量,我國每萬人咖啡店數量為0.7 家,也遠低于日本(5.3 家/萬人)、美國(1.9 家/萬人)和英國(3.9 家/萬人)等。并且,中國大陸咖啡店分布仍不均衡,下沉市場密度明顯偏低。這些都給瑞幸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對于尋求復活的企業而言,除了內部的重組“換血”,外部環境的“輸血”亦不可或缺。試想,如果現制咖啡賽道已經飽和,各消費層級的產品競爭趨向白熱化,那么瑞幸成功復盤的把握能有幾成?舞弊企業的復活之難,不僅體現在內部脫胎換骨的重重阻礙,而且要寄托于外部環境給予的存活空間。若不是看準潛力巨大的行業賽道,黎暉或許也就不會率領大鉦資本強勢入駐。
搭上了行業紅利的順風車,瑞幸自然不肯放過這根“救命稻草”。在歷經巨額虧損之后,瑞幸在2020 年大刀闊斧地進行運營調整,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收縮自營門店擴張速度,關閉虧損嚴重的門店,削減開店費用,同時加盟店擴張計劃仍在繼續。二是大幅削減營銷費用。曾經的“瘋狂補貼”促銷方式并未放棄,只是有所轉變,瑞幸轉向低成本的私域流量獲客,如在門店微信群里發放銷售補貼,使客戶復購率保持在較好水平。同時進一步明確了目標客戶,即以學生和年輕白領為代表的年輕消費者。三是打造“爆款營銷”,在力推私域獲客的同時,瑞幸也保持著較高的產品上新節奏,二者可謂相得益彰。成功的爆款營銷無疑加大了用戶粘性。2021 年上半年,瑞幸又推出了約50 款新品,包括生椰拿鐵、厚乳拿鐵、楊梅瑞納冰、紅唇車厘子瑞納冰等。最具標志性的莫過于2021 年6 月底生椰系列單月銷量超過1 000 萬杯,刷新了瑞幸新品的銷量紀錄。四是繼續耕耘品牌代言,掌握好流量“密碼”。瑞幸在2021 年9 月便與“天才少女”谷愛凌簽約代言,后者在北京冬奧會之后可謂一炮而紅,不能不說這又是瑞幸的一筆成功投資。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籠罩之下餐飲業備受沖擊,而瑞幸依托互聯網營銷,積極打造自提模式的輕資產運營策略的優勢(無接觸、安全高效的取餐模式)得以凸顯,這些策略也是瑞幸當初崛起的看家本領。
瑞幸一案,讓我們不禁思索會計誠信在當今是否已經動搖,是怎樣一只“看不見的手”左右著瑞幸造假人員的心理動機?會計誠信,指會計從業人員恪守職業道德,立誠守正、絕不弄虛作假的職業道德。“真實”二字,可謂會計誠信的思想內核——真實披露會計信息、真實反映經濟活動、真實面對利益相關方的訴求,這也是社會各界對會計人員抱以信任的基石。結合會計的前世今生,本文認為會計誠信是人類商業文明的結晶。
首先,會計推動和體現著人類的商業文明。會計是人類社會最基礎的活動之一,溯源會計的發展史,原始人在洞穴的石壁上留下的記事符號可以視作人類最初的會計活動。人類發明文字,很大程度也是為了會計。早期原始人類的刻木記事、結繩記事,就是會計的濫觴,會計已經存在數千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業日趨繁榮,會計方法也在不斷地發展和細化。18 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后經濟活動漸趨復雜,成本會計方法逐漸產生,并進一步發展成今天的“對內會計”或“管理會計”。19—20 世紀,資本市場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專門滿足外部投資者需求的財務報表,它必須遵守一套事先約定的會計準則,于是“對外會計”或“財務會計”應運而生。進入21 世紀,互聯網以及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財務機器人等科技手段又在重塑會計的實現方式和功能,智能財務成為會計發展的新方向。可見,會計的演變與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發展方式密切相關,會計無時無刻不在推動和體現著商業文明的建設。
其次,會計的獨特價值在于它是一種低成本的信任工具。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越高,各主體之間的不信任感就越強,而會計正是消除不信任感的廉價且實用的工具,大到政府,小到家庭,會計都能發揮這種獨特價值。浩蕩的商業文明史大浪淘沙,而會計卻歷久彌新。一方面,它使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演變更加精細并且不斷推動和體現著商業文明;另一方面,會計作為現代組織的一種低成本的信任工具,在實現社會誠信和推動組織進步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價值功能。在任何一個由經濟人所構成的組織中,每個經濟人都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當這種自利行為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組織內各成員之間的相互不信任,降低該組織的運行效率,進而可能導致組織在競爭中被淘汰或自行解體。2008 年汶川地震之后部分機構遭受的社會信任危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此,一個有效的會計系統,不僅是社會公益機構的社會信任基礎,也是所有組織包括政府、企業乃至家庭有序運行、維持成員間信任的基礎。
最后,之所以稱會計誠信是人類商業文明的結晶,這既是商業文明社會的客觀事實,也是對商業文明創造主體的必然要求。會計手段發展至今,分支不可謂不多,方法不可謂不全,但是,如果沒有會計誠信這一準繩的約束,再高明的會計手段也只會變成更加難以捉摸的舞弊工具。因此,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必須保持誠信這一基本底線,會計誠信體現著企業家的商業文明素養。
顯然,光靠會計從業者自覺遵守會計誠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一磚一瓦地筑牢制度建設的“萬里長城”才有可能將財務舞弊拒之門外。相信瑞幸的前任高層并非不知道會計誠信的重要性,只是利益的驅使和制度的空缺讓他們認為有機可乘。
自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之后,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對稱問題成為現代公司治理的突出矛盾之一。在經濟下行、利益關系復雜的當下,財務舞弊就像一顆夾在股東與管理層中間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因此,完善我國的會計誠信體系,是各方主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務必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與內控制度。實施舞弊的人員之所以“知法犯法”,就是看準了企業治理與管理當中的種種漏洞,無視企業內控制度。因此,公司既要從治理層面重視舞弊風險的防范,發揮好審計委員會和獨立董事、外部監事以及注冊會計師等的作用,又要積極完善自身內控制度建設,以約束管理層真實披露公司財務信息,擔負好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
其次,國家要繼續加強對會計違規行為的震懾力,繼續完善會計相關法律法規,讓舞弊行為無處遁形。如對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處罰力度之大,彰顯出我國對資本市場財務造假行為“零容忍”的執法態度。
最后,加強會計誠信教育和行業自律。會計誠信屬于重要的職業道德規范,除了外界規制,從業者的自我約束也必不可少。將會計誠信教育納入高校會計類專業課程體系,是幫助未來會計從業者養成職業操守的治本之計。同時,會計行業可以發揮資源優勢,如匯集專家、行業領袖等成立會計職業組織,發揮對企業會計行為的監督作用,并與行政、市場監管形成合力,對會員實施強大的約束。
總體而言,遵守會計誠信已成為合格企業家默認的準繩,體現著企業家的商業文明素養,過往的無數案例表明與會計誠信背道而馳的企業注定不會長久。從這一角度而言,應對舞弊危機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實施舞弊行為。誠信經營或許舉步維艱,但投機取巧注定無力回天。
瑞幸造假事件是近幾年來中概股企業遭遇到的一次嚴重的信任危機,瑞幸復活的助推因素有賴于美國特色的監管與和解制度、公司股東的殺伐決斷、大牌資方的力挺、行業紅利的加持以及積極的產品創新和運營策略的調整等。大鉦資本成功收購之后,瑞幸算是暫穩危局,未來能否行穩致遠,時間會給出答案。
該事件不僅僅給了瑞幸自身一個慘痛教訓,而且對各個利益相關方也提出了警示。以會計誠信的視角來看,上市公司不論是領導層還是會計人員、審計師,都應該緊繃會計誠信之弦;不論是哪個行業,營利或非營利組織的負責人及其會計相關人員,都必須保持誠信這一基本底線。
站在企業自身的角度,避免身陷舞弊危機的最好方法就是明辨是非,守住不舞弊的底線。如果不幸遭遇了舞弊危機,企業就要以壯士斷腕的魄力與過去切割,包括發揮獨立董事的作用、向外界誠摯道歉、變更管理層、賠償投資人、積極進行公司改組以及運營策略的調整。當然,行業紅利這一運氣成分也相當重要。
對于監管機構而言,一方面要積極完善監管體系,在嚴厲震懾違規企業的同時,不妨借鑒類似SEC 和解的做法,重在解決問題,對涉事企業實現剛柔并濟,更好地促進證券市場風清氣正地發展;另一方面,在鼓勵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同時,要做好相應的風險防范和政策監管工作,解決好商業模式創新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此外,國家也要加強會計誠信教育,讓會計從業人員不僅具備扎實的業務素養,而且保有嚴格的自律精神。
逃過一劫的瑞幸咖啡今后的發展道路有待時間檢驗,但該案例給所有已經進行或者企圖進行財務舞弊的企業敲響了警鐘,奉勸這些企業及時收手,信用無價,莫存僥幸。不是每一家舞弊企業都能起死回生,也不是每一條復活之路都有好的結局,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上市公司都能走上可持續、健康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