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又迎來一年立秋時。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意味著全國各地即將步入秋季;“秋”則是暑去涼來。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侯涼風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蟬鳴。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清晨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有詩《立秋》曰:“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然,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的時間也不一致。此時節,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在以往不少的年份中,就有立秋熱,處暑依然熱,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立秋后,降雨、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所以在古代農業社會,立秋對農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季節。由此可見立秋日是何等的重要。
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氣溫也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但也提醒人們要防暑降溫。《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經歷了“苦夏”,秋天是需要進補的季節,我國許多地方都有“咬秋”“貼秋膘”的習俗,《管子》中說:“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別注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應多吃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