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縣實驗幼兒園 林毅瑩
20世紀初,陳鶴琴先生提出“讀法”教學應該作為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喜歡閱讀畫冊和圖書”作為幼兒園語言領域教育教學的明確目標,強調培養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培養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幼兒“喜歡聽故事,看圖書;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技能”,這些都指明了幼兒園閱讀教育的方向。
研究表明,人類75%的知識是通過閱讀獲得的。閱讀是能夠使人類受益一生的能力,閱讀的時候孩子要觀察畫面,同時也要想象和思考,要把眼里的畫面和自己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所以,閱讀能夠很好地促進孩子的能力發展,如感知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想象力,培養這種邊讀、邊思考、邊領會能力的習慣,在幼兒時期的閱讀中尤為重要。在閱讀中,幼兒可以養成極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通過觀察各種符號調動幼兒對文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些都能為日后的小學學習奠定基礎。
眾所周知,圖畫書(繪本)是幼兒早期閱讀最好的一種媒介,近幾年讀繪本也成了熱門話題。但很多家長都存在“閱讀數量越多,幼兒成長的益處也就越大”的錯誤認識。這種只一味地追求閱讀的數量,不在乎是否會增加幼兒的閱讀負擔,會打擊幼兒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過程中不難發現,孩子喜歡一遍又一遍地讀同一本書,聽同一個故事。在追求閱讀量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儼然忘記了閱讀最大的作用是給孩子帶來快樂,幫助孩子打開未知的世界,閱讀在精,而不在多,因此,教師必須保證一定的閱讀數量、多樣化的閱讀方式。根據教學主題、能力培養的實際要求選擇繪本及材料,選擇的繪本必須適合兒童的閱讀偏好,為兒童興趣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持,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引導孩子學會有個性地閱讀。
“早期閱讀就是早期識字”這種誤區在家長層面普遍存在,許多父母將閱讀“功利化”,追求閱讀的時間、數量,認為閱讀的作用就是幫孩子認字,并且忽視了那些沒有文字的繪本。但其實,無字的繪本才是最精華的,如果一本繪本不需要文字的解釋,而只需通過純畫面就可以把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那么這本繪本的畫面一定充滿著意境美和畫面感,可以引發孩子無限的想象和創造。
筆者曾經看周兢教授的眼動儀測試,在測試中,周兢教授選擇了繪本《愛吃水果的牛》里表達故事中心內容的一頁,這一頁畫面主要描述的是:只有愛吃水果的牛才不會生病。測試的對象分別為5名幼兒和5名成人,記錄測試者眼睛的移動軌跡,在測試結束后,呈現出兩個不同的結果圖。
其中,幼兒的測試結果圖顯示,幼兒眼睛移動的軌跡是凌亂的、復雜的,這是因為幼兒不識字,所以他們需要通過充分地觀察畫面,從畫面中獲取本頁故事的中心內容。而成人的測試結果顯示,成人眼睛移動的軌跡非常清晰、簡單,這是因為成人識字,所以在看到這一頁畫面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畫面中的文字,然后才會從畫面中汲取部分的信息補充對文字的理解,從而豐富得到的這一頁故事的信息。
從兩個測試結果中,可以提出疑問:兒童有沒有讀懂畫面,讀懂這一頁的主要內容?答案是肯定的!幼兒能讀懂畫面中的內容,并且讀到的畫面信息遠比成人讀到的還要多得多。
閱讀不僅僅是識字,識字只是閱讀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不能成為閱讀能力的評價標準。閱讀的本質在于使幼兒從閱讀中獲得單純的樂趣,使閱讀成為幼兒生活的一部分,進而幫助幼兒養成閱讀的習慣。
在學齡前的后期,兒童會度過一個文字符號敏感期,此時教師必須讓幼兒自然地體驗從圖像到文字的閱讀和讀寫的發展過程,通過閱讀熟悉文字符號。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這是閱讀帶來的令人驚喜的輔助作用,并不是閱讀的本質和目的。
有些家長判斷孩子是否讀完了一本圖畫書的標準,是在讀完繪本之后向孩子提問,考查孩子記住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能不能復述書中的內容。因此,很多家長會以“我家孩子可以把整本圖畫書完整地講述下來”為驕傲,而事實上這不過是一個認識的誤區。
復述繪本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但如果經常將復述故事作為任務或目標讓幼兒閱讀,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甚至會導致孩子越來越討厭讀繪本,不僅無法起到積極的作用,還會產生負面影響。
必須強調的是,閱讀是幼兒個性化的行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必須尊重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孩子的閱讀偏好、習慣等,尊重他們最初的、獨特的體驗和見解。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所有讀者都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重構繪本內容帶來的新經驗。
不同的孩子不可能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所以即使是閱讀同一本繪本,不同孩子重構的新經驗也不會完全相同,甚至同一個孩子的上一次閱讀和下一次閱讀的重構經驗也可能存在著差異。
在閱讀活動中,教師首先應該明確自身的讀者定位,因為教師需要先幼兒一步讀懂繪本。只有教師先讀懂了繪本,才會發現其中蘊含的教育意義,了解故事的細節、線索和主題脈絡,才能在活動中作為引導者和協助者帶領幼兒走進圖畫書深處,探索圖畫書蘊含的真實意義,促進幼兒個性化的閱讀。
周兢教授在《促進兒童前閱讀核心經驗形成的教育活動與指導建議》中提到,優秀的繪本要有三種“語言”,即文學語言、美術語言、教育語言,并且這三種語言需要有效結合。
閱讀活動前,教師自己要先對一本圖畫書的三種“語言”進行仔細分析,一般來說每一本圖畫書都是具有教育語言的,但不同書的文學語言和美術語言是不一樣的。有的書會更側重美術語言,如《母雞蘿絲去散步》。其中,藝術創作風格的書,如國畫,更加突出美術語言。還有一些書則會更加側重文學語言,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就是一本文學語言突出的圖畫書,書中的句子都是“我愛你像……一樣”這種重復的文學句式。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自己不同的教育目標選擇不同的圖畫書。
在閱讀圖畫書時,教師最容易吃透的是圖畫書的教育語言,這跟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有關,即我國教育教學經常通過故事情節講述道理,將道理包裹在故事的外衣中傳播,讓幼兒通過閱讀故事理解前人希望幼兒學會的道理。
此外,文學語言也是相對比較容易掌握的語言,因為文學語言是顯性的。對教師來說,美術語言是最難讀懂的語言,因此教師在閱讀時更應該注意美術語言,因為幼兒大多還不識字,美術語言是他們閱讀圖畫書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師應該仔細推敲圖畫書的美術語言。
在開展繪本活動前,教師首先要反復研讀繪本,對繪本中的文字、畫面細節、創作背景和創作過程等進行了解。
要想孩子讀得懂,教師要先讀懂。因此,教師才是圖畫書的第一讀者,教師讀懂也是進行閱讀指導的首要前提。
創設溫馨、寬松、舒適的閱讀環境,給幼兒充分的閱讀時間,引導幼兒深入繪本,主動思考,幫助幼兒在個性化的閱讀氛圍中產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積極地深入作品和作者對話,去感受、分析繪本的內容,幫助幼兒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個性化閱讀感受。
班級閱讀區環境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巧妙使用顏色合適的墊子、地毯、靠墊、小沙發等柔軟的東西,讓幼兒的閱讀環境更加舒適、溫暖。教師還可以適當投放小玩偶、小型盆栽,增加閱讀環境的童趣感,增強閱讀區對幼兒的吸引力,提高幼兒進入閱讀區閱讀的積極性。另外,如果閱讀區的空間足夠,教師也可以設置小帳篷、隔間等,增設私人空間,滿足幼兒喜歡小空間、尋求安全感的心理需求,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閱讀材料的投放必須適合幼兒的需求和發展水平,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幼兒的不同年齡特征提供不同的繪本。環境的創設必須盡量減少干擾因素,滿足幼兒安靜閱讀的需要。閱讀區提供的桌子、椅子、書架、圖書的擺放等高度必須和幼兒的身高適宜,方便幼兒取放,確保幼兒的舒適性,保證幼兒閱讀姿勢的適宜性。
此外,在班級閱讀區中教師還可以增設骰子,讓幼兒通過投骰子決定由誰看圖講故事、講什么故事,增加幼兒的閱讀興趣,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增加杯子故事,幼兒通過轉動杯子決定由誰講述故事,提高幼兒故事創編能力,促進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增設不同造型的手偶,創設手偶小劇場的情境,讓幼兒利用手偶講故事,豐富幼兒語言表達的材料,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班級中的幼兒對手影戲特別感興趣,因此筆者結合繪本《爸爸的手影戲》,增設了手電筒、手影圖案和簡單的小紙箱等,讓幼兒在紙箱里玩手影劇場,提高了幼兒對閱讀區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區材料,豐富幼兒閱讀的經驗,為幼兒語言表達提供支架,滿足幼兒的閱讀興趣,可以更好地幫助幼兒從閱讀到悅讀,增強幼兒的閱讀積極性,提高幼兒的閱讀效果。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玩耍,離不開游戲。雖然繪本可以通過圖文向幼兒傳遞信息,但由于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幼兒在閱讀時仍舊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將閱讀和游戲相結合,把閱讀內容由靜態的畫面變成直觀形象、動態生動的游戲情境,那么幼兒就會從傾聽者、閱讀者變為參與者,從被動轉為主動,更直接地觀察、感受、理解繪本的內容。
以小班繪本《藏在哪里》為例,繪本以小動物“捉迷藏”為線索,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外形特征,并在幫助狐貍找到朋友的過程中學習辨別方位。捉迷藏是孩子們最喜歡、最熟悉的游戲之一,繪本本身以“藏”為主線索,更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在活動中創設捉迷藏的游戲場景,讓幼兒扮演繪本中的各種角色,演繹繪本內容的時候,能更容易抓住幼兒的視線焦點,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學會辨別方位。
閱讀是高度個性化的行為,教師要珍惜幼兒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感受和理解,把幼兒看作閱讀的主體。幼兒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得到的道理和啟發,是幼兒自己的收獲。家長和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作為標準答案代替孩子自己獲得的感受,因為這與提倡幼兒個性化閱讀的初衷相去甚遠。因此,要允許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閱讀,在作品中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做出個性化的回答,允許和鼓勵幼兒就同一個問題發表不同的見解,創造性地思考作品。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家長和教師不僅要把閱讀還給幼兒的耳朵,還要把閱讀還給幼兒的眼睛,把閱讀還給幼兒的嘴巴。讓閱讀不僅僅是閱讀,而是讓閱讀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讓閱讀走向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