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林端清
一般來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育工作者應當不斷提高對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保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初中階段是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對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同時大部分初中學生也存在“三分鐘熱度”的問題。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根據其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優化和調整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敢于競爭、善于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這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強化,對新一代初中學生的能力與思維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只有不斷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讓學生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滿足社會與企業的深度需求,為學生今后走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仍然較為陳舊,沒有針對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教育手段和方案進行有效轉變,仍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也對培養初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創新能力具有不利影響。不少學生受教師的影響,很難從實際學習過程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只能采取“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較為低下,也很難實現對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的有效培養。
由于現階段的教材內容大多以文字與圖片為載體,其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學生難以通過教材內容培養創新意識,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聽課積極性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另外,部分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在不斷壓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時,教師只能在短時間內提高課程講授速度,無法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聽課能力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創新意識培養陷入困境。
受成長環境、生活閱歷、知識基礎等方面的影響,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各有不同,其思維方式與創新意識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道德與法治課程講授過程中,一些教師難以根據學生制訂出具備可行性的、差異化的創新意識培養方案,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而難以將其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既阻礙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育。
初中學生身心發育尚不健全,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標準不僅能夠鼓勵學生進一步提高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還能在評價體系的激勵之下有效鍛煉創新意識,實現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而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講授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標準較為粗放,一些地區仍然沿用“一考定輸贏”的單一評價方式,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影響,師生關系不和諧,不利于對初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育,也不利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要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育效果,首先就要實現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師應當沖破應試教育理念束縛,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育模式進行優化,使學生能夠加深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課本中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更深層面的培養。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延伸和探索,依托初中學生求知欲較強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創新手段實現對理論知識的有效拓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法律保障生活”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實際情況,布置課前任務,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對法律的定義以及法律的各項特征進行預習,提升學生對法律的認知程度,為課程講授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做好了鋪墊。
改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距離是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傳統初中課堂由于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的影響,師生關系較為緊張,課堂氛圍較為壓抑,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師生關系進行有效改善,不斷優化課堂氛圍,拉近師生距離,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聽課情況具備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例如:在學習“我與集體共成長”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學生中開展“你畫我猜”“傳話筒”等小游戲,使學生能夠在游戲中感受集體的力量和意義,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向課堂中注入活力,提供動力,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堂效率。
傳統單一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壓抑了學生的聽課興趣,阻礙了培養初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思維的進度,不利于實現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入新式的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生動,保障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可以依托多媒體技術與信息化技術,采用多種信息載體進行多方位的展示,提升學生的聽課興趣與學習積極性,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能夠跟隨多媒體素材的思路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促進對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相較于其他科目,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生活的關聯程度更高,這為學生創造意識的培養提供了實踐基礎。相關教育工作者應當進一步推動道德與法治實踐課程建設,實現“學以致用”,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有效創新。例如:在學習“遵守規則”一課時,學校可以與交管部門合作,開展交通志愿者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在校園附近的路口參與交通勸導工作,讓他們切實體會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意義,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更加便捷、新穎的交通勸導模式,提高勸導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構建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課效果與聽課質量,還能使學生樹立自信心與學習觀念,保障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師應當摒棄“唯成績論”的評價理念,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綜合學生課堂表現、實踐活動、創新思維、筆試成績等方面,設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標準,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保障教學質量的提升,實現對初中學生的全方位培養。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培養,不僅能有效落實課程標準,還能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升。相關教師應當依托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更新教育觀念、改善課堂氛圍、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推動實踐驗證、完善評價標準等方面促進對學生創新意識的鍛煉,使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