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文萃中學 杜亮亮
“支架式教學”,從字面意思看,說的就是學生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根據簡單容易的提示,逐層加深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是為了讓學生在教師一步一步的線索引導下,逐層解開高中歷史知識的難點和疑點,在發現的過程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從而達到對知識的完全認識和全面理解。
支架式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設計高中歷史教學計劃,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形成獨立的知識架構,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支架式教學方式由搭建腳手架、問題情境教學、學生獨立探索、互相協作學習以及高效的評價五個環節組建而成。
1.搭腳手架
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再根據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和理解能力,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線索支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建立學習自信心。
2.進入情境
這個環節是教師在為學生提供了層層支架之后,設計更多靈活性的情境教學活動,比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通過活躍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3.獨立探索
在完成情境設計之后,教師要整理好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然后在學生投入教學情境之后,注意觀察學生的實際表現,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提示和幫助,鼓勵學生繼續堅持;在學生攻關成功時,及時給出積極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建立獨立探索和學習的信心,提升學習欲望。
同時,教師在觀察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的學習進度已經超出了支架的相應范圍,應及時做出調整和撤除,為學生繼續攀升知識新高度做好輔助工作。
4.協作學習
學生經過了獨立探索環節后,應該有很多感悟和想法,教師應抓住時機,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討,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在相互協作和談論分析的過程中得到升華。
5.效果評價
經歷了前面的環節,最后這個環節是對學生整體過程的效果評估,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估和學生的自我評估。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過程中,發現自己教學方法設計中的不足,也為學生在獨立探索過程的失誤提出改善建議;學生在自我評估的過程中,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況,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精進,尋求更適合自己和更高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
興趣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和取得良好成績的重要指南,有了興趣的驅使,學生在面對學習困難時,將會主動進行分析思考,攻克難關。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能很好地刺激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下感受到不一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意識到高中歷史知識的學習并不是單調乏味的。通過情境教學的開展,為學生創建靈活自由的歷史學習環境,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解放,學習專注力得到集中,學習質量和教學質量自然而然也會得到一定提升。
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只是按照時間順序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然后就讓學生進行反復記憶,忽略了對歷史資料的研究和深入理解。而將支架式教學模式引入高中歷史的教學中,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清晰地構建教學框架,方便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而且讓學生能夠清楚地掌握歷史事件脈絡,對知識點的學習和記憶相對輕松容易。
在支架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搭建框架,學生增磚添瓦。在搭建框架時,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更加明朗,讓教學計劃的科學合理性得到保障;學生在充實框架的過程中,對歷史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得到提升,能夠很好地解讀歷史資料,建立學習歷史的邏輯思維體系,加深對歷史知識點的認識和深刻理解。
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來說,死記硬背固然能夠幫助學生加深記憶,但這樣的記憶只是淺層次的,如果長時間不進行復習和反嚼,就會造成學了新知識忘了舊知識的情況,這個時候學生又得重新記憶,那就等于學習一直在反復做著無用功,浪費高中有限的學習時間不說,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舊心理,進而影響到學習新知識。
支架式教學,是教師將繁雜的歷史知識點化整為零,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層層關卡,隨著學生技能的熟練程度的提高,關卡難度逐步上升,讓學生在無限的成就感中繼續完成對歷史學習的探索和思考任務,最后在總結和反思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
千人千面,教師對學生的認識不能停留在固有的認識層面,把高中生看成沒有思想和情緒表達的學習機器。高中生對事物的判斷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想法,獨立的思想和個性化的人格發展會滋生出更強烈的表現欲,因此,如果教師在學習中一直壓抑高中生的這種情緒,久而久之,高中生就會失去自我表達的熱情,影響其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
企業管理中需要管理層能夠知人善任,教育教學亦當如此。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獨特個性,在規劃教學方案時,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性格、接受能力以及情緒方面的差異變化,并在整體把控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區別設計教學方式,制訂更靈活、更具針對性的教學計劃,能讓學生齊頭并進,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物理和化學學科可以通過做實驗,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高中歷史則不同,歷史涉及龐雜繁多的知識點,需要學生記憶的東西比較多。但高中生正是思維活躍的年紀,這種需要反復讀寫背誦的學科,會讓其覺得枯燥乏味,無法提起學習興趣。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夠靈活,教學氛圍過于沉悶,相關講解也只停留在課本層面,就更無法對學生的思考和探索起啟發作用,無法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無法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反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對高中歷史的課業學習產生抵觸心理。
盡管身處學校,但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歸根結底都是標準的社會人。身處社會,就免不了遇到現實問題。學生在學習高中歷史時,不應只是單一地學習知識,而是應該為以后解決實際問題打好理論基礎,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將高中歷史的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然而,現在不少教師仍舊保持著成績為王的教育教學導向,在制訂教學計劃時,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為唯一參考標準,忽略了學生學習習慣和思維認知能力的培養。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單一地按照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方案,不將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做法,還會造成學生只知道死記硬背,不知道如何運用的不利局面。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學生無法靈活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那么這樣的教育成果是稱不上成功的,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成長的學生,其創造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會比較薄弱,違背了教育的初心和本質,極不利于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支架式教學法,需要教師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重要參考依據,在了解學生歷史學習基礎后,將教師的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學習進度匹配,制訂更具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教學計劃,讓學生更清楚自己哪方面的學習還存在不足,以及時查漏補缺,清楚哪方面的經驗是可借鑒的,可以持續使用。這樣能幫助學生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支架式教學是一種由簡到繁、由淺到深的教學方式,在利用支架式教學開展教學時,學生的學習狀況是教師設計的教學計劃是否能層層推進的主要參考點。
例如:在學習“社會變革和百家爭鳴”小節時,教師可以提前了解學生對戰國時代背景的掌握程度,提前設置一些關于戰國變法的措施及原因等相關問題,搭好腳手架,在學生查閱完相關資料后,創建角色扮演等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情境學習中先獨立思考和探索,并針對學習結果進行小組分析和總結,最后由教師對學習結果進行評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量身打造了一套教學方案,能夠讓學生對已有的知識進行重構和新建,不僅能開闊學生的眼界,還能讓學生發現自己在高中歷史學科中的無限可能,堅定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信心。
一般來說,人卻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尤其是青春期的高中生,更是本能地想要了解更多世界的真相。基于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追求真相的心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構建問題支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循序漸進地將學生引領到歷史知識的學習氛圍中。
例如:在“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這一章節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出引導問題:“為什么會產生諸侯紛爭的局面?”“變法運動對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通過問題支架的搭建,讓學生層層深入地剖析歷史背景,深入解讀歷史史實,通過自主探索和思考,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高中歷史是初中歷史的升級和延續,因此,在學習高中歷史時,會涉及部分初中知識,做好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和過渡,能幫助學生構建學習支架,對學生梳理高中歷史的知識脈絡、把握學習的重點難點、規劃學習任務,都有很大的幫助。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學生可以將學過的舊知識和新知識進行整合分析,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學習新的歷史知識時,學生只需要將新知識納入這個體系中,串聯所有的歷史知識點,就會更容易學習和理解,也更方便記憶相關知識,提高歷史學習效率。
例如:初中的歷史教材主要圍繞時間順序介紹了中國和世界在古代、近代、現代的歷史時期變遷過程中,發生的歷史事件和史實結論;高中的歷史教材,則增加了對事件背景、因果、利弊等各種因素的分析。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可以整合初高中歷史知識,建立以政治文明發展歷程為核心的學習支架,先讓學生回顧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發展特征,然后分析每個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最后總結中國歷史中政治文明的發展歷程,讓學生在支架式教學方式下,完成對舊知識的復習和新知識的學習,完美融合新舊知識,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以生為本,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運用支架式教學新模式對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促進作用,通過問題引導,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架構,找到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同時,教師要注意課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加強在現實問題上運用知識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歷史資料的解讀程度,促進學生對知識和事物理解能力的升華和穩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