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月 夏 麗
(南京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電子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類電子產品大量涌現,這些電子產品上大多帶有圖形顯示界面,用戶可以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來操作界面,從而實現瀏覽網頁、操作系統等功能。如今,圖形用戶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的設計與應用已經深入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我國對GUI的保護起步較晚,201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關于修改《專利審查指南》的決定(第68號),從此打開了GUI 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的大門。隨著GUI 外觀設計的行業發展和需求,為了更規范、更清楚地保護GUI 創新設計成果,2019 年通過修改《專利審查指南》,將涉及GUI 的產品外觀設計定義為產品設計要點包括圖形用戶界面的設計,同時對產品名稱、外觀設計的圖片或照片以及簡要說明作了具體規定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20 年修正)(以下簡稱《專利法》)第二條第4 款規定,產品的整體或局部均屬于外觀設計的保護客體。因此,GUI 作為產品的部分,既可以與產品整體一起進行保護,還可以以局部外觀設計的形式進行保護[1]。但是關于局部外觀設計保護的具體規定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專利法實施細則》)和《專利審查指南》的具體規定。
GUI 廣泛應用在電子產品領域,其生成與電腦程序密切相關。GUI 在請求保護的外觀設計申請、審查和保護中相較于常規設計具有特殊性。《專利審查指南》特增設一小節來說明設計圖形用戶界面的產品外觀設計。GUI 外觀設計由于其既與產品相關但是又不密切相連,同一外觀設計既可用于手機也能用在電腦等產品上,因此GUI 外觀設計在撰寫申請文件時應注意其與產品載體之間的關聯。同時,除外觀設計的常規注意事項,應特別注意名稱中要提及圖形用戶界面、區分界面變化狀態圖與使用狀態參考圖的區別、簡要說明的規范表述等。
圖形用戶界面外觀設計因其特殊性,在審查過程中存在一些特有的問題,筆者將從圖片或照片、產品名稱和簡要說明三個方面來說明審查中的典型問題。
《專利法》第二十七條第2 款規定:申請人提交的有關圖片或者照片應當清楚地顯示要求專利保護的產品的外觀設計②。同時在《專利審查指南》中明確規定了圖片或照片缺陷的主要情形,包括:視圖投影關系錯誤,圖片或照片不清晰,強光、反光、陰影等影響外觀設計的正確表達,包含有應刪除或修改的線條,視圖比例不一致等。包括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應當至少提交一幅包含該圖形用戶界面的顯示屏幕面板的正投影視圖;圖形用戶界面為動態圖案的,申請人應當至少提交一個狀態的圖形用戶界面所涉及面的正投影視圖作為主視圖;其余狀態可僅提交圖形用戶界面關鍵幀的視圖作為變化狀態圖①。因此,相較于一般的外觀設計產品,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產品外觀設計在申請中,更容易產生保護范圍不清楚的問題。
典型案例1:某企業在首次提交的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文件中,圖片或照片申請文件中僅包含圖1。
圖1 補正前外觀設計主視圖
審查員發出補正通知書,指出專利申請不符合《專利法》第二十七條第2 款的規定。具體指出:申請人提交的視圖中存在不屬于圖形用戶界面設計本身的內容畫面,影響該外觀設計的正確表達,不能正確清楚地顯示要求專利保護的產品的外觀設計,具體來說,主視圖右側有三個道路和車輛的畫面內容,圖形用戶界面中的內容畫面可以以空白或×、單一色塊或半透明遮蔽罩準確涂覆等形式表示,且申請人應當在簡要說明中寫明相應部分可變或屬于內容畫面。應提交沒有內容畫面的上述視圖一份,原主視圖可以修改為使用狀態參考圖。
申請人根據審查意見,將圖片或照片修改如圖2。
圖2 補正后外觀設計圖
同時對外觀設計簡要說明修改如下。圖形用戶界面的用途:用于車型在線識別分析管理,主視圖的右側三個矩形空白處屬于車輛抓拍內容畫面顯示位置;使用狀態參考圖顯示三個車輛抓拍角度的畫面,便于對車輛狀態進行實時查看。
根據案例1 得到啟示,申請人在申請GUI 外觀設計保護時,應注意狀態圖中是否存在不屬于圖形用戶設計本身的內容畫面,若存在相關內容,應注意修改說明并將相關視圖修改為使用狀態參考圖。
典型案例2:某企業提交的外觀設計專利申請中,補正前后的外觀設計圖片或照片如圖3、圖4所示。
圖3 補正前外觀設計圖
圖4 補正后外觀設計圖
對比補正前后的主視圖和界面變化狀態圖可知,在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的圖片或照片中,要清晰判斷相關的圖形、曲線、指針、表格等是否是圖形用戶界面設計的內容,補正前高壓斷路器模型圖就不屬于該圖形用戶界面本身的內容畫面,但是四周的圖形、曲線屬于圖形用戶界面本身的內容畫面,不應該在主視圖和界面變化狀態圖中刪除。
《專利審查指南》中指出:包括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名稱,應標明圖形用戶界面的主要用途和其所應用的產品,一般要有“圖形用戶界面”字樣的關鍵詞,動態圖形用戶界面的產品名稱要有“動態”字樣的關鍵詞③。同時,不應籠統僅以“圖形用戶界面”名稱作為產品名稱。
典型案例3:輪胎拆裝機器人的控制系統動態圖形用戶界面。該請求保護的圖形用戶界面內容并不是動態圖形用戶界面,應刪除“動態”字樣。同時,在該請求保護的外觀設計的圖片或照片中僅有圖形用戶界面的主視圖和界面變化狀態圖,并沒有載體機器人,但是其在產品名稱中包含有圖形用戶界面的物理載體“輪胎拆裝機器人”。綜合以上兩個缺陷,建議可將案件名稱修改為帶輪胎拆裝控制系統圖形用戶界面的顯示屏幕面板。
《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2 款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產品的外觀設計為準,簡要說明可以用于解釋圖片或者照片所表示的該產品的外觀設計④。因此,在撰寫簡要說明時,應避免出現不必要或與圖片或照片中的內容相矛盾的描述。
同時,《專利審查指南》中指出,包括圖形用戶界面的產品外觀應在簡要說明中清楚說明圖形用戶界面的用途,并與產品名稱中體現的用途相對應。簡要說明中圖形用戶界面的用途是整個圖形用戶界面的用途,不能夠描述成單個界面的整體用途③,從而導致簡要說明的撰寫不規范。
典型案例4:電腦的射頻芯片功能測試圖形用戶界面。在申請文本的簡要說明第5 條中,詳細描述了各個界面變化狀態圖中界面中涉及的按鈕或者圖標代表的具體含義或者詳細功能。審查意見中指出:簡要說明中用文字表述產品特征,簡要說明第6 條詳細描述了圖形用戶界面的變化狀態圖1—5 的設計內容,而不是單個界面的整體用途,冗長且不規范,應修改。申請人根據審查意見通知書進行了修改,刪除了冗余的表述。
同時,在該案例中,申請文本的簡要說明的最后一段記載了“本申請所有界面中的數據參數均為示例,不屬于設計要素。”該表述是不規范的,不是簡要說明中可以寫明的內容,會導致請求保護的產品不固定,建議刪除。
典型案例5:帶光譜監測預警圖形用戶界面的屏幕面板。申請文件的界面變化狀態圖1 中含有虛線框,同時在簡要說明的第7 條中記載“界面變化狀態圖1”中的虛線框為標記作用,非實際存在的線條,不要求權利保護。該撰寫方式混淆了外觀設計的保護范圍,該專利申請的保護范圍應以視圖中表示的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為準,簡要說明中用文字表述的保護內容應刪除;更具體地說,簡要說明第7 條描述的內容與圖片相違背,應刪除,同時若虛線框不是圖片設計內容,應刪除界面變化狀態圖1 中的虛線框,虛線框可以在界面使用狀態參考圖中標注。
我國《專利法》和《專利審查指南》在GUI 外觀設計方面對產品的規定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產品名稱,必須包含產品名稱,如:“帶有某某圖形用戶界面的冰箱”“手機的某某圖形用戶界面”,不能僅排除GUI依托的產品;第二,圖片或照片,與名稱對“產品”要求不同,產品并不是必須出現在視圖中,可以用包含該圖形用戶界面的顯示屏幕面板的正投影視圖代替包含產品的視圖③;第三,簡要說明,應當寫明圖形用戶界面的用途,《專利審查指南》第三章4.4.3 中沒有對產品用途是否應當寫在簡要說明中做出規定,但在審查實踐中發現,幾乎所有GUI外觀設計申請的簡要說明中第2條后都對產品用途作了說明,第6 條后都對圖形用界面用途作了說明,筆者認為這是基于《專利審查指南》與《專利法》對外觀設計專利申請中簡要說明內容的一般性的規定,而是否有必要說明產品用途,筆者認為設計要點僅在于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設計,其應用的產品一般都為大眾所熟知的,如手機、電腦、冰箱等,僅在專利名稱中列明產品或簡要說明中列舉應用的產品即可,無須寫明產品用途。
由此可見,《專利審查指南》和《專利法》對產品名稱、圖片或照片、簡要說明對產品存在的標準并不統一。《專利審查指南》中規定GUI的外觀設計是指產品設計要點包括圖形用戶界面的設計,由此可知此類外觀設計包括兩類,一類是設計要點包含圖形用戶界面及其應用的產品,例如名稱為“電飯煲的圖形用戶界面”的專利申請,電飯煲與上面的顯示界面同時保護;另一類是設計要點僅涉及圖形用戶界面,這一類在審查實踐中占據多數。局部外觀設計納入我國專利法保護范圍,2021 年9 月發布的《專利審查指南修改草案(征求意見稿)》中指出涉及要點僅涉及圖形用戶界面的申請,其各視圖可以不包含產品,即使提交的視圖中包含產品也應當做出弱化處理。以上可以解讀出GUI 外觀設計突出圖形用戶界面設計、弱化產品的趨勢。設計要點僅為圖形用戶界面的專利中,產品僅是GUI 設計附著的載體,用于輔助審查和分類。隨著歐盟、韓國和美國等外觀設計法律體系的發展,都開始強調產品的固定性,鼓勵GUI 的個性化設計和創造。經典侵權判定“In re Zahn 案”也在強調產品僅作為GUI 設計載體這一現實問題。
《專利審查指南》規定:變化狀態產品,是指在銷售和使用時呈現不同狀態的產品。必要時,申請人還應當提交該外觀設計產品的展開圖、剖視圖、剖面圖、放大圖以及變化狀態圖。GUI 外觀設計中狀態圖為動態或多級界面GUI 中表現不同幀間變化關系,可以按照多個狀態圖的流轉或交互順序申請一件GUI 外觀專利。參考圖通常用于表明使用外觀設計的產品的用途、使用方法或者使用場所等”⑤,除了兩者在定義上存在差異,在能否確定為專利保護范圍上更是大相徑庭。《專利侵權判定指南(2017)》第92 條規定:對于變化狀態產品的外觀設計專利,其各種變化狀態圖均應納入保護范圍,而參考圖不能用于確定變化狀態產品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范圍⑥。
圖形用戶界面為動態圖案的,申請人應當至少提交一個狀態的圖形用戶界面所涉及面的正投影視圖作為主視圖;其余狀態可僅提交圖形用戶界面關鍵幀的視圖作為變化狀態圖,所提交的視圖應能唯一確定動態圖案中動畫完整的變化過程。標注變化狀態圖時,應根據動態變化過程的先后順序標注,如狀態圖1→狀態圖2→狀態圖3。GUI中的“捕捉畫面”“取景框內容”如播放軟件中的影片畫面、鏡頭中的場景畫面、購物軟件中的商品圖片等不屬于圖形用戶界面設計本身的內容畫面,影響該外觀設計的正確表達,不能清楚地顯示要求專利保護的產品的外觀設計,而這些內容畫面可以以空白或×、單一色塊或半透明遮蔽罩準確涂覆等形式表示,且申請人應當在簡要說明中寫明相應部分可變或屬于內容畫面。原包含內容畫面的視圖可以修改為使用狀態參考圖。
內容畫面的認定需要考慮是否為圖形用戶界面設計的一部分,并非所有變化的、不固定的內容都屬于內容畫面,圖形用戶界面中不屬于內容畫面的三種情形:一是文字;二是圖形用戶界面設計本身的圖標、圖標、裝飾性圖案;三是導航界面中的地圖背景。文字語義并不受外觀設計專利保護,受保護的僅僅是文字的排版,因此不固定含義的文字可以不被作為內容畫面做遮擋處理,圖形用戶界面設計本身的圖標、圖標等屬于設計內容的一部分,列入專利保護范圍是應有之義。第三類中地圖為相較穩定的內容,導航界面中的地圖背景如果用空白或×、單一色塊遮蔽處理將導致導航目的不容易實現或者表達不清楚。
交互設計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人之間的互動,也稱界面設計,交互設計已經成為獨立的學科。在南京藝術學院和江南大學均有開設,圖形用戶界面是交互設計專業最為廣泛的設計實踐。《專利申請指南》中也體現了對交互設計思維的保護:為實現一定功能,人與產品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是為了實現某種產品的功能。“游戲界面以及與人機交互無關的顯示裝置所顯示的圖案,例如,電子屏幕壁紙、開關機畫面、網站網頁的圖文排版”⑦被列為不授予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情形,由此可知GUI 外觀設計授權的兩個必備條件,一是能實現人機交互,二是能實現一定功能。
交互關系通過點擊、滑動、觸摸界面中特定區域等交互動作實現信息反饋。動態圖形用戶界面中的交互關系通常通過點擊或滑動界面中按鈕一定功能,具體可以通過狀態變化圖實現。交互設計是一個綜合學科,包含了視覺傳達設計、設計心理學和用戶體驗等,這決定了交互的合心理性、合通常性,不可能是違反心理邏輯關系或者無邏輯關系的。在圖形用戶界面中表現為某一狀態圖與前后狀態圖間的合邏輯性與關系緊密性。動態圖形用戶界面是用戶進行一項操作后,界面呈現出的連續不斷的、非隨機的系列圖案,連續狀態圖間的變化不能太突然、不能中斷,這是可以肯定的。筆者在這里提出一個疑問,多級圖形用戶界面是否也應當遵循這一規律,即便狀態圖不是連續不斷地展示,圖與圖之間也不可能毫無關聯。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專利法》第三十一條所述的單一性問題理解,一件GUI 外觀設計中所有界面需要符合單一性,另外不妨將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中權利要求比作圖形用戶界面,一個權利要求代表一個圖形用戶界面,圖形用戶界面間的關系就如同權利要求間的關系一樣具有緊密性,如果前后兩個界面間關系跨度太大,在專利申請中是不被允許的,從交互關系來講,也同樣不符合心理學與用戶體驗。
由此可以得出,人機間的交互關系決定了界面間的關系必定是緊密的,如果界面間沒有關系、缺乏交互關系,則不屬于外觀設計專利授權的情形,如果關系不緊密,界面間無法有效交互或缺乏單一性,也不符合授予專利權的情形。
我國《專利法》第二條對外觀設計專利做出了必須富有美感的規定,美的觀念隨社會和文化的變遷而變化,審美趣味與社會階層有直接的聯系,不同的社會階層仍存在審美與喜好的不同,因此對于審美趣味的統一很難達成共識。2008 年《專利法》有所修改,有學者提出將“富有美感”改成“具有裝飾性”,裝飾性有助于提高法律的確定性,同時有利于區分技術性專利與外觀專利。
圖形用戶界面設計是外觀設計專利之一,是一種結合了計算機科學、美學、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的系統性設計,不只是功能性的表達,更是設計的表達。但是,該功能性并不同于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功能性,圖形用戶界面的功能性并不是為了實現特定的技術效果,而是為了通過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特定人群審美要求進一步吸引用戶,以達到適消性,并形成用戶黏性[2]。
后現代主義沖破了現代主義設計語言上的“裝飾無用”“少即是多”,開始強調歷史文化的滲透及個性發展,設計逐漸超越功能,成為多元化及自由化表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第四節第25條保護要求規定,對于工業設計各成員可規定該保護不應延伸至主要出于技術或功能上的考慮而進行的設計⑧,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圖形用戶界面不應過多地展現功能性,而應當突出設計語言本身的表達。
外觀設計專利與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相比,在本質、授權和侵權、判斷標準、理念上均不相同,歐洲各國、韓國、日本外觀設計均已單獨立法,我國應當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和國際趨勢,將外觀設計進行單獨立法。單獨立法既符合外觀設計的本質屬性,也有利于協調專利法的內部關系,還可以拓展設計空間、驅動設計朝著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圖形用戶界面與外觀設計在本質上十分契合,但也有其自身的特點,通過單獨立法的方式對圖形用戶界面進行更加細化與全面的保護,有利于提升圖形用戶界面保護的水平[2]。
2021 年6 月1 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20 年修正)將第二條第4 款修改為“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整體或者局部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應用的新設計”⑨,即從法條上明確了我國專利保護的客體包括產品的局部外觀設計,意味著我國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局部外觀設計保護制度,外觀設計單獨立法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注釋:
①參見《專利審查指南》(2019年修改)第一部分第三章第4節。
②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20年修正)第二十七條第2款。
③參見《專利審查指南》(2020年修改)第一部分第三章4.4節。
④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20年修正)第五十九條第2款。
⑤參見《專利審查指南》(2020年修改)第一部分第三章4.2節。
⑥參見《專利侵權判定指南(2017)》第92條。
⑦參見《專利審查指南》(2020年修改)第一部分第三章7.4節。
⑧參見《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第四節第二十五條。
⑨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20年修正)第二條第4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