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雨婷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海淀 100875)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以下簡稱“央視春晚”)從1983年舉辦至今已走過40個年頭。央視春晚見證著國家富強與時代發展的瞬息萬變,承載著老百姓濃濃的情感歸屬,匯聚著多民族血濃于水的磅礴力量,其影響力是持久且深遠的。央視春晚舞蹈節目,既要符合晚會的主題思想和時代氣息,又要考慮觀眾欣賞口味并結合舞蹈藝術自身規律來編創作品。本文從央視春晚舞蹈節目發展歷程切入,一方面對四十年央視春晚的舞蹈節目進行梳理;另一方面對央視春晚舞蹈節目的總體特征進行分析,最后對央視春晚舞蹈節目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舞蹈作為央視春晚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節目主要有歌伴舞、歌舞、純舞三種形式。其中歌伴舞為舞蹈節目主要形式,節目數量最多,用以點綴歌曲的表演。歌舞節目隨時代發展數量逐漸增多,多以民族歌舞表演,同時有如“迎春賀歲”“大拜年”“民族歡歌”等主題表現。純舞節目數量相對較少,多數作品并非為央視春晚舞臺量身打造,2005年作為純舞節目重要節點,作品題材與技術轉變都令純舞節目“煥然一新”。在央視春晚40年的發展中,生活條件的提升、多元文化的影響、科技的創新帶給舞蹈節目巨大的變化,但其編排始終有所限制,也是由于晚會“聯歡”性質局限所在,以及觀眾愉悅的精神需求所掌控,舞蹈節目的發展可謂道阻且長。
改革開放伊始,《人民日報》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社論,人們借助開放包容的思潮大膽創作,互相交流學習,由此極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活了文藝生產力,開創了現實主義文藝復蘇的嶄新局面。1983年為適應改革開放后文化領域的活躍氣氛和中國人民解放后激動的精神狀態,舉辦了央視春晚。
此時期可謂開創探索的發展新時期,處在不斷摸索的過程。舞蹈節目占比總數少,在80年代的春晚里尚處在可有可無的位置。歌伴舞為節目為主要形式,舞蹈僅僅是為增加畫面的美感,例如1983年春晚由斯琴高娃和胡華松表演的歌伴舞節目《草原民歌》,歌手佇立在臺前,舞者則靈活調度,與歌手進行互動。歌舞節目在央視春晚舉辦前期并不重視,也是由于晚會創辦剛剛起步,籌備周期短、參演人員少、演出規模小,演出類型較單一,故歌舞節目編排困難,節目數量較少。1987年才出現歌舞節目《祝歲歌》,兒童參與了表演,打破了央視春晚舞蹈節目由專業演員表演的固有模式。純舞節目數量屈指可數,題材多為傳統舞蹈再現與民俗文化展示。1989年《版納三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獨舞片段《孔雀》借助燈光打造身體剪影,演員運用優美的手臂動態,將孔雀姿態靈動地展現出來,節目極富美感且充滿神秘色彩。
20世紀90年代,多元文化涌入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港澳回歸也高漲人們的情緒。1997年,江澤民提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央視春晚既滿足了大眾的多元文化需求,也滿足了國家傳遞意識形態的需求。這一階段舞蹈節目處于蓬勃發展時期,節目藝術性不斷提升的同時,觀眾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舞蹈節目仍以“歌伴舞”形式為主,在20世紀90年代,節目運用舞美技術渲染舞臺,畫面雖更唯美,但舞蹈在節目中仍起修飾歌曲的作用。例如1990年《1234567》,舞臺的裝飾燈條呈現迷離閃爍的氛圍,舞蹈演員作為連接在歌曲開頭和結尾表演。歌舞節目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數量占比增大,多采用歌舞聯合的方式表演,帶有濃烈的民俗特色,在歌與舞的交流中,營造國泰民安的盛景。例如1993年《傳統光輝耀星河》,鏡頭將舞蹈與歌曲交織,國內外友人共同歌頌東方的傳統光輝。純舞節目積極與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但在編排上缺乏新意,僅僅為了迎合“聯歡”主題表達。例如1990年《健美操變奏曲》,將兩項體育項目與舞蹈結合,同時也宣傳同年北京亞運會的舉辦。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重要要求,大大影響了央視春晚舞蹈節目編創的發展方向。新世紀的舞蹈節目處于多彩繁榮時期,節目類型不斷豐富,作品編創也不斷成熟完善,并與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節目參演人數越來越多,人員層次也不斷擴大,涉及社會多個階層。
這期間,歌伴舞節目仍處于主角位置,不過舞蹈漸漸走出動作表達歌詞的方式,更加注重意境表現。例如2021年《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舞蹈表達歌曲的背后故事,表現主人公最純粹的情感和內心獨白。歌舞節目內容尤為豐富,多種形式的同臺表演,更加烘托了“聯歡”的熱鬧氣氛。例如2006年《吉祥三寶》,演員與歌手在“馬車”上的舞蹈情景表演,表現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和諧畫面。純舞節目自2005年后數量占比明顯增大,作品選取的題材與大眾更加緊密聯系,通過舞美的幫助,畫面更具意境美。例如2008年《飛天》運用敦煌舞動作語匯,在表現中華傳統文化意境之美的同時,也不禁讓觀眾聯想到中國航天史的輝煌成就。2022年,東方歌舞團的《只此青綠》,將《千里江山圖》活化搬上舞臺,其寫意的表現形式將悠遠綿長的傳統文化意象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
縱觀央視春晚四十年發展脈絡,央視春晚舞蹈節目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提升作品的主題意義與精神內核,其中也承載了更多的社會化功能。以下分別描述春晚舞蹈節目發展的鮮明特征。
在我國悠久歷史發展長河中,儒家傳統文化對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自西漢時期被確立為正統思想,宣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們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家國意識逐漸形成。在特殊的歡慶節點上,央視春晚充當起“紐帶”的作用,既滿足了群眾的情感需求,又充實了人們的審美需要。故除了“聯歡”,家國意識也是其亙古不變的主題。央視春晚將個體和國家聯結在一起,既是團圓之夜的情感訴求,也是舉國上下團結一心的充分體現。
十年動亂結束解放了人們被桎梏的思想,個體家國意識以及情感交流的缺失卻是不能忽略的事實。故在早期的春晚節目中,對于群眾意識形態的引導更多是直接表達。如1985年《萬里長城永不倒》,鏗鏘有力的音樂配合抑揚頓挫的舞蹈動作,彰顯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90年代初,往日主旋律的直接表達轉變以隱喻的方式加入舞蹈節目中,使得人們更易接受。例如1992年《大步流星奔小康》,演員幸福洋溢,動作輕快活潑,沉浸生活一片好的景象中。這側面表現出國家對于農村制度的強有力改革。1997-1999年港、澳相繼回歸,這是統一家國大業重要的一步。這期間主旋律節目比重大大增加,將人們的家國情感與民族精神最大化匯聚于此刻,出現《黃河鼓震》《繽紛四季》《為祖國干杯》等節目。
2003年主旋律類節目比例在21世紀初達到峰值,這與2002-2003年SARS事件肆虐全國,國家需通過媒介傳達塑造國家形象、維護社會穩定有密切關系,出現《中華全家福》《溫暖》等節目。2016年的主旋律節目比例在第二個十年達到峰值,展現出中國進入全面發展新時代,面對復雜輿論環境和國內外形勢,對媒介的管理有所加強。在2020-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蔓延,國家借春晚平臺傳遞國家意志,分享人民心聲。出現如2020年《明天會更好》、2021年《燈火里的中國》、2022年《春風十萬里》等節目。
我國擁有56個民族,但也同屬中華民族一家,與家國意識同理,民族間的身份認同和情感傳遞也是十分重要的,即“小家”與“大家”的包含關系。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2017年正式將“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央視春晚作為一種文化產品輸出,借助其進一步傳達情感、強化意識,展現強有力的民族向心力以實現民族身份的認同。
在央視春晚舞臺上,民族類節目近乎每年都有,會挑選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或歌曲表演。每年節目內容雖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主題往往與“歡慶”“團結”“幸福”等有關。例如1986年《五十六個民族同唱一支歌》,演員身著不同民族傳統服飾,選取經典舞蹈動作進行伴舞。1994年《篝火狂歡》,演員手牽手圍繞篝火而舞,篝火堆成為各民族相親相愛共團結的象征。2018年萬人大合唱《盡情歡歌》《對歌對到日落破》,無不表現著各民族團結友愛。眾多民族元素雜糅在一起,實際上是潛移默化影響著國人的認知:國家國土遼闊,眾多少數民族同胞齊聚一堂,表明民族一家親的態度。這既讓我們看到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也強化人們對于民族一體觀念的認同。
近年來央視春晚一直秉承“開門辦春晚”的理念,使其包含許多現代化、國際化的元素,從而為世界民族所認同和接受。。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人們通過歌舞訴說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發展,展現著中國和世界的友好交流。央視春晚邀請國外舞團與國人一同共舞,創作2015年《絲路霓裳》、2016年《絲綢之路》、2020年《一帶一路嘉年華》、2021年《節日》等節目。可見,中華民族走向了世界,世界民族也融入了我們。
步入新千禧年,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也暴露出人們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巨大隱患。2003年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其中以人為本成為其中的核心,也成了社會運行的新規則與新標準。2007年又提出人文關懷的字眼,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更加體現出社會對人的關愛與關懷。央視春晚作為時代的風向標,自然會將情感流露反映到舞臺之上。
新世紀初,技術的發展使得舞蹈節目內容越來越豐富且成熟,但舞蹈不論主題、動作或是呈現畫面,往往都浮于表面難以深入人心,關鍵就在于舞蹈節目缺少一定的人文關懷。可見,央視春晚想要與時代共同長遠發展下去,編排作品的創作視角須轉變,讓作品擁有“人情味”,須和觀眾的生活聯系在一起,要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
2005年作為舞蹈節目重要節點,作品開始從群眾生活中尋找素材,在題材上進行創新,以群眾視角傳達人們在生活中所關心的社會問題。同時得益于《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等綜藝選秀節目興起草根文化的熱潮,人們不再滿足被動觀賞,開始轉為主動參與。這種轉變展現出央視春晚的開放包容,更加符合觀眾的收視需求,人文內涵凸顯。2005年,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經歷長達七年的推敲磨煉,創作出《千手觀音》震撼了萬千國人。觀眾們不僅僅是被演員的完美配合而震撼,更是為演員在無聲中激蕩的生命力而感動。2006年《俏夕陽》以民間藝術皮影戲為靈感創作,老人與兒童參與表演,讓原本認知的觀眾也能在舞臺上表演,給予受眾心理上滿足感。2007年《進城》,運用生活類的動作語匯表達情感,真實展現打工人的生活狀態與情感依托。2011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工人們跳起富有感染力的街舞,體現著他們豁達樂觀的精神。
隨著科技的進步創新,舞蹈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把無法達到的舞臺效果呈現出來,成為舞蹈節目基礎且重要的條件。但技術加持的同時也給原生的形式帶來一定沖擊,舞蹈節目著眼于豐富唯美的畫面,脫離舞蹈本身以外。故舞蹈一定要在自己身上進行深挖,突破與創新,唯有堅持舞蹈的人文本位,央視春晚中舞蹈的發展才不會顧此失彼,使科技成為舞蹈創新的有益輔助手段。
時至今日,央視春晚已經與國人一起走過40個除夕夜,不論未來發展如何,這臺富有中國特色的晚會已經給觀眾豐富的回憶。為確保央視春晚舞蹈節目的完善與持續發展,一定要卸掉包袱不斷創新,在央視春晚傳達國家意識形態,弘揚民族認同,關注群眾民生的同時,堅持舞蹈充沛的藝術生命力。將提升舞蹈作品質量為核心內容,不斷挖掘、打磨各類精品,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走下去,勵志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