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霞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 017000)
當前,中國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更新已經蓄勢待發,經濟全球化也加劇了競爭速度,中國正處于發展模式更新,經濟結構整合,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時期,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成為提升綜合國力、升級社會生產力的關鍵。因此,新時期里我們迫切需要對人力資本供給結構和方式進行和改革和升級,同時面對逐年遞增的大學生畢業率,思考大學生就業方向、避免“畢業即失業”的惡性現狀以及對多元性人才的需求都在考核中國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有關這一形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面對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將高校辦學定位轉為增強就業、創業,培養多元的應用型人才發展上來,將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定為核心。與此同時,在應用型鋼琴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政教育是當前專業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以往的專業課程中很少涉獵關于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而教書和育人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應用型高校鋼琴專業課程中勢在必行。
應用型高校與傳統研究型高校人才培養有很大差異,相比于研究型人才應用型高校學生更關注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應用型高校人才應與本地區經濟文化接軌,培養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人才。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應該彰顯學生能力,體現專業課程特色,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為本,但這些都是以專業建設為基礎的。以鋼琴專業為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以更多元、更廣闊的視角培養適應當下以及未來發展的藝術教育人才,除了專業技能的夯實外還應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將專業建設與思政元素相結合,以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發展的需要。在專業建設發展方面,筆者將其簡要分為三個方面,即專業內涵建設、專業課程建設、專業課程供給。
首先,關于專業內涵建設。建設一流的應用型專業,促進專業內涵與思政元素融合。在筆者看來一方面要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相結合。新時期賦予應用型高校專業建設的不同內涵,相比往昔應更加豐富、實用、開放、多元。以應用型高校鋼琴專業來看,學校要與當地鋼琴教育發展現狀、發展的特色、發展前景相聯系,強化專業技術與實踐訓練的聯系,面對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新要求,不斷提高鋼琴專業應用型人才多元能力,突顯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特色,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多元型人才。另一方面,專業內涵的建設要順應時代發展需要,與思政元素相融合是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明確學科專業內涵基礎上結合思政元素,進一步實現專業課程從課程內涵到課程精神的豐富與完善,幫助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意識形態上明確新時期專業發展定位、專業人才培養方向。
其次,關于專業課程建設。專業課程建設是實現專業建設發展的核心,應用型高校專業課程應該同校外各類企業或行業組織進行文化、信息、資源互補融合,進而優化高校的課程結構并以此加強、促進學科基礎建設、課程供給力、教學承載力的發展。以鋼琴專業為例,應用型高校專業課程安排應該與本地區藝術教育企業、學校、機構相聯系,如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實習、藝術類培訓機構的對接,群眾藝術館、社區大學、老年大學藝術教育等等。在課程建設上應該加入定期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在實踐中切實了解社會對于鋼琴專業人才要求的多元性標準。在面對不同性質的學校、不同水平、年齡的受眾群體應該如何進行教育教學,思考以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應對不同年齡、階層人了解、學習音樂,如此一來對于應用型人才的素質要求便更高,同時也會大大減少學生畢業后便失業的窘境。與此同時,專業課程建設中除了針對不同社會群體音樂人才的培養外,課程建設中也要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因此,新時期的應用型高校鋼琴專業課程建設要滿足社會發展的不同能力人才外,還要在專業課程內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在課程中發展更多課程思政元素的內容。
其三,關于專業課程供給。應用型高校的課程體系要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相一致,瞄準學生的核心素養,并進行細致化分類。人才能力的切實性提高需要提升專業課程的供給力,其中包含了課程的數量、課程實施的質量以及課程研發的水平。課程數量是人才培養的基石,充足的課時量幫助學生完成基礎理論、技術的學習,擁有足夠的課時量是實現課程價值的保障。課程實施的質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新時期的高校課程中早已從以往教師為主體轉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角色更換,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發言權和主動權,這也是應用型高校課程實施的重要模式。以鋼琴專業為例的課程,更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人才培養的核心是能力的訓練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應用型人才更要具備在實踐中應對各種工作情況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不是僅僅在教師教學中訓練出來的,而是在平日的課程中引入實踐訓練模式,教師應調整自身角色以引導者的身份挖掘、鍛煉學生解決各類問題能力,這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高質量課程。課程研發水平是體現一所高校辦學水準的重要內容,課程的價值意義、是否符合國家、社會的需求以及該地區的建設發展需要,人才培養的質量水平等等這些都與課程研發有重要關系,同時一所應用型高校的專業建設水平也體現在本校的課程研發方面。筆者認為凸顯應用型高校的課程特色應該與本地區的文化、思政元素、經濟以及教育發展水平相結合,在其中融入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政內容,發展富有特色的鋼琴專業課程,才更適應新時期地區城市發展的需要。
課程評價是監督高校辦學的重要手段,嚴謹的課程評價體系是保障課程建設、課程實施的關鍵,是監管人才培養質量的尺度。可以說,評價能力反映了應用型高校人才的能力水平,優質的課程評價能夠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為高校把好人才培養標準關。但課程評價適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應該做以下幾方面的革新。即:評價理念、評價主體、建設質量文化。
首先,關于評價理念。傳統的“一分定天下”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式,對人才的評價早已不能用僅僅的幾次考核來判定,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應該是注重學生的整體能力、應用能力、操作能力、思政理論能力等多項能力的高水平發展,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理論考核獲得的,而是應該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讓各個環節的相互關系形成一個內在的有機整體。以應用型高校鋼琴專業為例,在以往的課程評價中,考核課程實施情況,測評學生學習質量僅僅通過期中、期末的應試型考評模式,可以說分數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但在新時期里,重結果輕過程早已變成了重結果更重過程,評價方式應滲透到課程實施的方方面面,鋼琴專業課程除了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將音樂理論與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合在課程、考核中,鍛煉學生對理論的理解、表達、作品展示的多方面能力。此外,還要考核學生的伴奏、協奏能力,同時平日的社會實踐也是最終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鋼琴專業考核早已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也不再是技術上的精益求精而是多方面能力的有效融合、鍛煉。
其次,關于評價主體。新時期的應用型高校人才評價主體早已從一元評價主體向多元主體轉變,評價方式從以往的教師主導方式外,又融入了新的“角色”,其中包含校外合作企業、學校、政府以及學生家長都可以參與到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中,多角度、多維度進行綜合性整合評價,使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同社會發展需要共同邁進,提高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主體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人才培養標準片面性的問題,以高校鋼琴專業為例,在以往的評價體系中鋼琴專業人才評價標準大多以專業技術考核形式為主,教師是評價人才質量的唯一主體,考核也多以應試表演的形式進行,這種評價形式的片面性對于高校課程建設是一種“閉門造車”的惡性循環,培養出的學生大多只會彈不會教,只懂技術不懂藝術,學生所學不能應用于實際也無法應用于實際,更不懂得如何應用于實際,與社會發展相脫節。除此之外,評價主體的單一化使得評價內容片面,僅僅著眼于專業技能而忽視專業內容及思政內涵,專業評價與課程思政內容毫無關聯,評價系統形同虛設。而多元性的評價主體,可以在不同層次上審視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實習經驗切實地了解當下社會中不同年齡、階層的鋼琴專業發展情況,并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與時俱進”。
其三,關于建設質量文化。應用型高校應建立可持續且不斷更新改進的質量文化,質量文化對于新時期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非常重要,它關系到人才質量保障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與教學效果。傳統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平庸化的特點,這種質量評價限制了應用型人才能力的發展。在新時期里,應用型高校要建立以“卓越”目標的人才培養質量文化,構建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其技能水平與職業素養為核心的人才質量標準,“塑造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的卓越質量文化內涵,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保證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文化體系”。應用型高校應該積極構建以“學校、社會、合作企業、政府、學生、家長”多元性的評價體系,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診斷評定,強化人才質量的動態檢測與數據管理,進而及時檢驗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調整改進,“實施‘全過程、全方位、標準化、信息化’的教學過程質量管理。
“教育組織是較為典型的資源依賴型組織”,資源又相對較為短缺,即使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為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多種資源可能性,但也并非任何資源都可以隨意、自由地進入到應用型高校。因此,提升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強資源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做好人才培養的保障。
第一,關于加強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資源供給。應用型高校應將核心資源投入應用到人才培養中,對核心資源進行高效利用。除此之外,還應該整合所處地區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結合當地的發展現狀和需求,有效利用資源。如應用型高校鋼琴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整合本地區社會資源,開發學生更多、更廣的社會實踐機會,在實踐應用中提升專業技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特別是近些年“美育”的價值對于人才的培養、社會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而藝術教育是美育實施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思政精神的有效渠道,因此要大力倡導各類企業、學校關注美育,實施審美能力培養,為應用型高校人才提供更為廣泛的實踐訓練空間。
第二,要在教育教學中與信息技術資源相融合。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早已滲透到當下中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伴隨著教育改革的腳步,信息技術資源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勢在必行。特別是后疫情時期,線上教學已成為全球教育的發展趨勢,為了適應教育大環境的變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用型高校應及時將信息技術深入融合到教育教學中,同時以鋼琴專業為例的課程建設發展除了訓練學生的線下實操能力外,更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線上課程。鋼琴教學不同于文史理工類學科教學,實踐互動、教師示范非常重要,初始階段學生很難適應也無法有效利用線上資源,特別是傳統授課形式訓練下的學生無法尋找到恰當的方法。這種形式下,筆者認為鋼琴專業人才的培養首先應該厘清學科理論與學科技能的不同思維方式,線下與線上教學相結合,學科理論知識、作品鑒賞、教學教法思想交流、課程思政內容等可以整合線上資源進行,同時學科教學教法能力培養訓練在線上交流同時也不能缺少線下針對不同層次學員的訓練,特別是鋼琴專業這類需要實踐操作的專業學科更應該做好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銜接,在掌握信息技術的同時也不能缺少線下教育教學能力的訓練。有效推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資源的深度整合,訓練學生線上線下不同形式的教學能力是新時期應用型高校鋼琴專業應該提升的方向。
新時期里,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實現人才專業基礎夯實、能力升級、素質優化是必行的第一要義,可以說是否具備創新創造能力、擁有深厚的思政文化儲備是未來衡量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尺,作為高校鋼琴專業,傳統的“師徒式”單一化的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人才需要,從基礎專業建設到人才質量管理以及人才培養資源保障這些課程建設和發展都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與思政元素相融合,除了培養高質量專業人才外更要發展具有高尚情懷、高尚品德的優質人才。應用型高校應確定人才培養方向,融合本地區經濟文化特色與思政元素,進而開發富有自身特色的專業課程,為社會發展提供基礎厚、素質優、能力強的高質量人才。
①王曉蕾,林妍梅.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建設與改革發展路徑研究 [J].職教論壇,2019(12):34.
②李金成,陳夢遷.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能力[J].人民論壇,2021(3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