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欣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南充 637000)
《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旨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以落實核心素養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學習和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精髓,理解我國各民族藝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水乳交融的關系,激發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在2022年新發布的《藝術課程標準》中,音樂課的學段目標設定,每一學段都重點強調了理解中國音樂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要繼承和發展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必須依靠教育教學,向學生傳達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民族音樂、理解民族音樂,從而激發學生傳承民族音樂的自覺性,熱愛祖國音樂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筆者有幸在藏族地區生活過一段時間,對藏族的風土人情深有感觸,因此本論文將以藏族民歌的為例,論述民族音樂文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播與傳承。
在各類型音樂繁復交錯的今日,相比通俗音樂廣受追捧的情境,民族音樂因其旋律、唱腔的因素,只擁有一部分特定的受眾,因此始終置于下風。筆者回憶起自身就讀中小學時,同學之間廣為流傳且備受喜愛的也是類似《青花瓷》一類的通俗音樂,不由憶起之前瀏覽過的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主要調查范圍在上海地區的城鄉小學,中小學范圍的調查問卷共計2000份,調查結果得出:在現代流行音樂,西方古典音樂,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中小學生將民族民間音樂列為首位喜愛的僅占11.7%,列為末位喜愛的占64.3%。從這一份調查報告可以看出,民族音樂在各種音樂類型中多被學生列為末位,該調查結果與許多基礎教育新課程教育教學系列書籍,以及關于民族音樂在中小學中發展現狀的相關論文調查結果如出一轍。在當前的實踐過程中,民族音樂融入初中音樂課堂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源于教師對民族音樂知識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源于學生對民族音樂興趣缺乏。作為新時代的發展者,如缺乏對民族音樂的保護意識,長此以往下去,優秀的民族音樂停滯不前,甚至陷入被遺忘的邊緣。面對學生的不接受,不理解,教師要承擔的責任就是加強自身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讓自己在有扎實功底的前提下,通過正確且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學生是從感知開始,進行對新的概念、新知識以及新技能的認識活動。如果能夠有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感性認知。形象生動鮮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觀察力、思考力增強。現階段許多表格式教學設計的詳案中,都給媒體作用及分析留出了一個單獨的板塊,強調運用多媒體的重要性。音樂課作為一門著重于實踐的課程,運用現代技術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更直接的感受音樂并參與音樂活動。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學生在成長的階段中,并非都親眼見證過各民族的風采,對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了解甚少,在學習各地區的風土人情以及音樂文化的過程中,如果僅憑老師的講授或課本上呈現的文字和圖片,學生會覺得所學內容較為空洞和抽象,無法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在教學中應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影像資料和相關素材,幫助學生更真切地感受與理解。
藏族地區的風景有著自然的,原始的沖擊力,它與國內大部分學生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大的反差,學生的好奇心就是推進學習的動力,教師可從視覺入手,引導聽覺,視聽結合,培養興趣。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除去技術方面的設計,素材方面的選擇也應當多做推敲,保證清晰度,還原度和真實度,抓重點,用經典,做到用素材要溯源。例如在人物圖片的選用上就可盡量貼近學生的年齡特征,同齡人的形象可以提高學生的共鳴。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以食物作為學習音樂文化的媒介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藏族的酥油茶,青稞酒,糌粑都值得介紹一二。在建筑圖片的選擇上,布達拉宮,藏族碉房,五彩經幡都是經典的形象。在歌舞視頻的選用上也要選擇色彩鮮艷,清晰有趣,形式多樣的作品。
多媒體的運用,作為現代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有條件的基礎上可以貫穿課堂始末。
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奏自由是藏族歌曲的主要特點。歌曲內容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歌頌山川河流和生產勞動的山歌與牧歌,一種多表現男女間的愛慕之情,唱出生活中對人對事的愛憎之情。著名藏族詩人伊丹才讓在他的創作生涯中,通過收集、整理、出版藏族民歌歌集,從民族的民間文化中汲取精華,為自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詩中寫道:“母親脫口而出的那首歌,就成了我畢生的盤纏。”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獨特的地域特色,藏族地區地域遼闊,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藏族人民天生就擁有嘹亮的歌喉,在藍天白云下用悠長的聲音交流。例如歌曲《獻上最潔白的哈達》,該歌曲屬于藏族音樂表現形式中的“弦子”,歌曲委婉抒情連綿不斷,旋律優美細膩,多倚音,節奏疏密相間,歌詞具有一字多音的特點。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應以聽為主,帶領學生多聽多體會,通過分析歌曲的關鍵特征,把握弦子的風格特點。在學習《阿瑪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之后可以將弦子、囊瑪和堆諧三種表現形式的主要特征以表格的形式進行分類總結,并根據各形式選取部分教材外曲目由學生聽辨,以此增強學生對不同音樂特征的記憶。
藏族地區自然風光雄偉壯麗,藏族民眾熱情淳樸,能歌善舞。由藏族人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民歌也是種類豐富,形式多樣。這其中,流傳度最高的民歌形式就是“果諧”,多在節日歡慶時,勞動之余和宗教儀式上表演,分為慢板和快板兩部分,慢板就是通過快板旋律的簡化和緊縮后構成的。對于“果諧”這一表現形式的拓展,可以安排在《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學之中,將“果諧”和“堆諧”對比講解,名字相似的性可加強學生的記憶。
其次就是“弦子”,它起源于四川巴塘,有著優美的曲調、豐富的曲目和舒展的舞姿,被譽為“巴塘弦子”。而“堆諧”則是把表演和歌唱完美地結合起來極具表現性的踢踏舞。“囊瑪”的流傳地區以拉薩為主,其音樂基本上分為中速引子、慢板歌曲和快板舞曲三個部分,在欣賞課《阿瑪勒火》的教學中,可將曲目分為三個部分詳細講解,并設定特有的動作輔助聽賞音樂的過程,最后由學生判斷音樂轉換之處,以此了解“囊瑪”的主要特征。
酒歌也是藏族民歌中流傳廣泛的一種歌曲,它常飲酒敬酒時演唱,往往會伴隨簡單的律動,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酒歌也反映出了藏族人民豪爽的性格,就算是遠道而來的陌生人,他們也會展現出藏族人民的熱情與豪爽,邀請人們盡情地暢飲。在藏族音樂單元的教學中,可將酒歌加入教學拓展環節,帶領學生模仿藏族人民舉杯演唱,以此體會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藏族民歌還有很多形式,如山歌、牧歌、農歌等。少數民族人民都有著能歌善舞的特點,在藏族地區,無論是節假日還是平常的日子,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看藏族的人民拉起手圍著篝火跳起輕松而自由的舞蹈。在藏族,歌曲不只是舞臺表演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種群眾性的愛好和娛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舞蹈與歌唱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獻上最潔白的哈達》《阿瑪勒火》之后,就可以拓展簡單的藏族踢踏舞蹈,可以讓學生準備絲巾模仿水袖,感受藏族舞蹈特有的身體前傾的,松弛的體態律動特征。學習簡單的退踏步,晃袖,顫膝等動作,再由此講解藏族舞蹈所蘊含的宗教意義。
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葛詹尼發現,人的感覺、行為和感受都是以記敘的形式呈現在大腦的左半球。此外,大腦對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的協調也是通過記敘的方式。舉個例子,我們在潛意識中做了一些選擇時,總是會為了說服自己而構建一個舉足輕重的意義。大腦在記敘自身的故事的同時也樂于接收故事,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的茨萬說,我們在聽他人的故事時,通常會產生一種代入感,以此與故事主角的感覺相融合,從而成為主人公。故事對于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尤其是初中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有一種固有的吸引力,這是引導他們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
藏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從民族歷史變遷的角度,從宗教信仰的角度,從語言文化的角度,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以及喪葬文化的角度,都有值得講述的故事。藏族的民間傳說故事也內容豐富,在講述故事的選擇上則可以盡量與教材音樂結合,在歌曲學習的基礎上尋找與其相關聯的故事,同時注重故事所包含的德育意義。例如歌曲《正月十五那一天》又被稱為《迎公主歌》,這首歌曲描繪了藏族人民熱烈歡迎文成公主進藏的場景,在教學這首歌曲時就可以講述文成公主的故事,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她對漢藏兩族文化交流的貢獻,從而揭示歌曲表達兩族人民團結一心的主題。在欣賞《天路》時則可以講述川藏地區修筑鐵路的故事,介紹藏族地區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貌特點,講述鐵路修筑的艱辛,表達參與鐵路修建的人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的貢獻,從而引申出愛國意義。學生了解音樂背景故事是在音樂課中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重要過程,是學生綜合感受音樂的組成部分,但在具體的音樂教學設計安排中,還要注意主次分明,以音樂本身的學習為主,避免將音樂課上成語文課。
通俗音樂與民族音樂都有各自的特征,從客觀的角度分析,通俗音樂之所以受學生追捧,是因為它的內容通俗易懂、節奏鮮明且多重復,旋律非常具有記憶點,因此多流行于一時。而民族民間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代代傳承,歌曲旋律自由,歌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其實縱觀我國通俗歌曲的發展,與傳統文化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是旋律還是歌詞,都有從傳統音樂中汲取營養,二者相互抵抗,也相互依存。
當一種文化洪流洶涌而來時,只靠抵御的方式必然是不可取的。那面對通俗音樂的潮流,民族音樂該如何保證自己的生存空間?面對通俗音樂對初中階段學生的沖擊,教師該做怎樣的取舍呢?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筆者發現,藏族本土人民創作的通俗歌曲,與我們平日常見的通俗歌曲有著同樣的特點,旋律保留了藏族音樂的元素,但又變得平穩,容易記憶,編曲多運用電子樂器。他們演唱的語言則是用的本土的藏語,就算這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民族音樂,筆者也能從他們的演唱中聽到明顯的屬于藏族人民的特征。這樣的歌曲,恰好易受到初中學生的喜愛和關注。以教材《走進西藏》單元的選曲《天路》為例,該曲就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藏族民族,而是一首融合藏族音樂風格特點創作的通俗歌曲,該曲旋律優美抒情,寬廣遼闊,歌詞具有一字多音的特點,在歌詞內容方面既表現了藏族的地形地貌,最有特色的飲食青稞酒,酥油茶,還表達了藏族人民與漢族人民緊密相連的情感,這種具有藏族風格特點的通俗歌曲還有很多,例如《媽媽格桑拉》《青藏高原》《回到拉薩》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便是大眾對藏族音樂的最初印象。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除了教授教材選用的歌曲,還應多收集類似的“新民族音樂”,并融入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歌曲本身的創作,還是演唱語言或方式的選擇,任意的組合都能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帶給人新奇的感受。民族音樂與通俗音樂就像流動的河水,互相融合,互相借鑒。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對一件事物的好惡也很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對于新事物的了解更多的源于緊追潮流的意識。因此,對初中生的引導不在于突飛猛進,更多的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能積累一些興趣便是一些。就以藏族民歌來說,在初中生學唱歌曲環節,自由化的旋律和高亢的曲調在對于處于變聲期的初中生來說,學唱的過程中都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目標設定不一定要求都會唱,但要懂得聽。該如何懂得聽?那就應從各類音樂要素出發,詳聽詳解,逐步提升學生的對于民族音樂的接受度,讓學生從通過從聽到聽懂的實踐過程,加深對傳統音樂文化深入的理解。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都是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重要的一分子。在初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和認知,將民族音樂作為音樂課堂必修的基礎課程,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可。同時也應當注重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接收能力,使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從我國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環境來說,民族音樂的傳承還待進一步的完善,還需要一段漫長的發展時間。希望音樂工作者們能不斷的努力,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做出貢獻,也在教育事業中實現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