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馨,孫 博
(沈陽工業大學 化工裝備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在最新國標《物流術語》中,物流這一過程包含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可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流作為一種經濟活動,內容得到了擴充,從而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承擔了更多風險,進而產生了更多的風險成本。因此,研究物流中所涉及到的風險、產生的風險成本以及風險成本的量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擬從風險成本及其量化入手,并嘗試對物流行業的風險成本計量做一探討。
“風險”一詞經過多年演變,已逐漸被概念化。現在,風險通常指生產目的與勞動成果間的不確定性,或者說是預期目標和實際結果間的距離,可以分為廣義風險和狹義風險。廣義風險強調收益或代價的不確定性,即風險的產生導致結果獲益、損失或者既不獲益也不損失。而狹義風險僅強調風險的產生給結果帶來損失的不確定性。總的來說,風險是客觀必然且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卻可以預測,但又在不斷變化,與人類社會利益緊密相連。
風險成本,最早由美國風險與保險管理專家Douglas·Barlow 在1962 年提出。他認為由于風險的存在導致風險成本的產生,而風險成本可以看做風險事件發生后必須支出的費用和預期減少的經濟利益。與風險相似,風險成本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風險成本一般僅指風險的存在所導致的經濟利益的減少,而廣義的風險成本則指風險的存在所導致經濟主體為獲取風險收益而付出的風險代價或有意放棄的風險價值犧牲。目前來說,風險成本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1)期望損失成本;(2)損失控制成本;(3)損失融資成本;(4)內部風險抑制成本;(5)殘余不確定性成本。
風險的不確定性導致了風險成本的不確定,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風險管理,而對風險的管理,可以讓企業規避一些原本可能面臨的損失,降低決策錯誤率,增加收益,提高自身價值。而風險成本的量化正是風險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風險成本是企業在做出風險決策、進行風險管理時的重要參考依據。當風險成本控制在最小時,企業有機會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可以讓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因此,面對復雜多樣的社會經濟環境,對當代企業而言,建立科學嚴謹、分工明確的風險管理體系,控制好風險成本,不僅有助于企業作出正確的決策,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還有利于企業實現自身經營活動目標,提升企業價值,對企業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度量風險及風險成本有以下幾種方法:
馬科維茨繼承傳統投資組合關于收益——風險權衡的原則后,分析了證券收益率的分布,假設其服從正態分布,用均值、方差這兩個概念來定量描述單一證券的收益和風險,即提出用資產的均值來度量預期收益,用資產收益的方差來度量風險,將風險定量化。
研究風險成本理論,離不開財務會計學科,因此傳統的財務計量方法也可運用于風險成本計量中。企業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中常用經營杠桿系數(DOL)、財務杠桿系數(DFL)和總杠桿系數(DTL)的高低,分別衡量企業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綜合風險的大小。杠桿系數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概率分析法是一種通過研究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發生不同變動幅度的概率分布及其對項目經濟效益指標的影響,對項目可行性和風險性以及方案優劣做出判斷的分析方法,常應用于金融領域,如對大中型若干投資項目的評估和決策,是分析投資項目的重要方法。概率分析采用數理統計和概率論的方法,通過計算項目目標值的期望值及目標值大于或等于零的累計概率來測定項目風險大小,為投資者決策提供依據。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是由William Sharpe、John Lintner、Jack Treynor 和Jan Mossin等學者在20 世紀60 年代基于資產組合理論和資本市場理論上發展起來的,主要研究證券市場中資產預期收益率與風險資產之間的關系,分析投資風險,廣泛應用于投資決策、公司理財、風險管理等領域,并逐漸成為投資組合理論的核心。CAPM 的重點在于研究風險資產收益與風險的數量關系,即為了補償某一特定程度的風險,投資者應該獲得多少的報酬率。當資本市場達到均衡時,CAPM 為:

其中:E(r)指資產i 的預期回報率;r指無風險利率;β是β 系數,指資產i 的系統性風險;E(r)指市場m 的預期市場回報率;E(r)-r是市場風險溢價,即預期市場回報率與無風險回報率之差。
風險價值理論(Value at Risk,VaR),最早由G30 集團在1993 年的一篇名為《衍生產品的實踐和規則》的報告中提出,并逐漸廣泛應用于金融行業計量風險成本。VaR 按字面的解釋就是“在風險中的價值”,指在一定置信度和一定持有期內,某一金融資產或其組合在未來資產價格波動下所可能面臨的最大損失額。實際上,VaR 要解決在利率給定情況下,金融工具投資組合價值在下一階段最多可能損失多少的問題。VaR 用公式表示為:VaR=E(ω)-ω,其中,E(ω)為資產組合的預期價值;ω為資產組合的期末價值;ω為置信水平α 下投資組合的最低期末價值。從式中可以看出計算VaR 即計算E(ω)和ω,目前主要有三種方法:①歷史模擬法;②方差——協方差法;③蒙特卡羅模擬法。
此外,還有LPM 模型、RLPM 模型等度量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各有優缺及其適用的情況,但它們都是當下金融、財會行業中主流的風險及風險成本度量方法,而隨著理論的發展與實際的探索,相信關于風險成本度量的理論知識將會越來越豐富,計量方法也一定會更加多樣。因此,在度量風險成本之前,企業應當做出準確恰當的風險成本歸類,而在度量中,企業則要結合實際經濟活動,選擇適合自身業務活動的計量方法,爭取全面完善地度量風險成本。
雖然風險成本及其度量的理論發展日趨完善,但相關應用仍多集中在金融、保險、財會等行業內。而因風險的客觀普遍性,風險成本對當下蓬勃發展的主流行業——物流業來說,也是一個必須得到重視的問題。物流企業應借鑒風險及風險成本的研究理論,結合本行業企業的特點,根據物流系統的基本要素,經過識別、評估、量化等過程,對自身的風險成本進行分析研究,爭取將風險成本控制到最小,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
識別出經濟活動全過程的各類風險是進行風險成本計量和管理的前提。就物流企業或涉及物流活動的企業來說,識別物流過程中的風險,可以從物流環節、內外部因素、物流系統要素等不同角度出發。
對于大型物流活動、經濟活動復雜的物流企業,可以根據人員、管理、物品、設施、環境等基本要素識別風險;對于小型物流活動、經濟活動單一的物流企業,則可以從企業或物流過程涉及到的運輸、儲存、搬運、包裝等基本功能環節識別風險。目前,有生產流程分析法、風險調查列舉法、資產狀況分析法、分解分析法、失誤樹分析法等多種識別風險的方法。
識別出風險后,需要對其進行補充、篩選和評估。補充遺漏的風險,篩選掉可以忽略不計的、無法測量的不必要風險,再結合行業企業歷史數據,以概率論、數理統計等方法為依據,對相關風險產生風險成本的概率進行評估。
以企業選擇從人員、管理、物品、設施、環境五項基本要素識別風險為例。企業在采用列舉法、專家評價法等方法識別出各要素所包含的風險后,以往年發生的各種事故為數據依據,采用概率分析法,得出例如員工操作不當、專業培訓未到位、運輸的物品有易爆炸等特殊性質、運輸設備不合格、運輸路途困難等各種風險造成事故發生的概率大小,從而補充遺漏的風險,對之前識別出來的風險進行篩選與評估。
物流風險成本的度量是物流風險管理的基礎,是企業進行風險成本管理的重要環節。沒有風險成本的度量,風險成本管理會缺乏可靠的管理依據,決策的有效性會大打折扣,從而失去管理意義和應用價值。由于物流風險成本的復雜、多變、不確定,導致計量物流風險成本成為一個難題。因此,不論從何種角度分析物流風險成本,企業都應結合實際狀況,采取多種方法進行風險成本的量化,力圖使量化結果更準確,以此進行更好的管控。
以企業從預防管控風險所付出的代價與風險造成的直接、間接損失的角度度量物流風險成本為例。企業可以從內容上將物流風險成本分為物流風險管理成本和物流風險損失成本,其中,物流風險損失成本包含直接損失成本和間接損失成本。一般來說,物流風險管理成本與物流風險損失成本是負相關的關系,即當風險管理成本增加時,風險損失成本會逐漸減少。首先,物流風險管理成本相對而言更加確定且較好得到,如對人員的選拔聘用、建立健全監督培訓機制、運輸設備檢查維修等預防和管理風險方面的具體貨幣資金支出,從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就可以體現。因此,物流風險管理成本可以看做各項日常風險管理、風險預防支出之和,可以對其進行直觀地會計識別。其次,物流風險損失成本不確定性較高且較為隱蔽復雜,是物流風險成本的重要部分,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計量。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數理統計的方法對風險損失成本進行計量。企業可以整理統計歷史事故相關數據,采用模糊綜合評價等方法,得到各事故中不同風險因素的權重,然后計算出以往各事故造成的直接與間接損失的方差,再結合先前識別及評估出的相關主要風險因素導致發生損失的概率,將三者相乘得到某個物流風險產生的成本,最后將各個成本相加,得出總物流風險損失成本。企業還可以用VaR 模型來說明物流風險損失成本是各風險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可以根據VaR 模型,建立物流風險損失成本計量模型,計量在一定置信度下,在一定時間段內物流風險的最大可能損失成本。其中,需要注意置信區間的取值與風險損失成本發生時期的確認。最后,將物流風險管理成本與物流風險損失成本相加,匯總得出物流風險成本。鑒于風險的復雜多變與高不確定性,對物流風險成本,尤其是物流風險損失成本進行計量時,應結合多重計量方法,使計量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風險成本的度量幫助物流企業更直觀地意識到哪些風險需要企業付出代價,從而促使企業更好地進行風險管控與成本管控,爭取實現成本最小化與經濟利益最大。企業可以以量化的物流風險管理成本和物流風險損失成本為依據,通過規避、分散、轉移等方式防范和控制概率更大、權重更高的風險,建立健全完善風險評價體系與管理監督機制,力爭將風險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進而為企業獲取更大經濟利益。
綜上,可以看出由于風險是客觀必然的,無法完全消除,所以對風險成本的研究在企業成本管理與風險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風險的不確定性、變化性,造成風險成本難以確認、計量、報告和控制。而又因當下對風險成本及其計量的探索和運用仍多集中在財會、金融等傳統領域,沒有過多的拓展到其他行業中去,導致物流行業缺乏專門研究物流風險成本的框架體系。隨著時代發展,社會經濟環境必將日新月異,企業活動中將面臨更多風險,風險成本管理在企業風險管理與成本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性會日益凸顯。與此同時,社會活動構架、群眾生活方式等變化,促使物流行業將大力發展且愈顯重要。因此,作為我國當前及未來主流行業之一的物流業,業內企業有必要借鑒目前其他領域成熟的風險成本理論,對物流風險成本進行深入研究與創新,建立適用于本企業的物流風險成本計量架構,做好風險管理,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