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敏
(貴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進入新時代,必須研判經濟社會和農村發展局勢,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加強農業生產能力,培育特色農業品牌,助力農產品走向市場是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一環。良好的物流體系是農產品外銷工作的基礎,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
社會工作自20 世紀初期從西方傳入中國至今已經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學習西方社會工作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實際情況,實現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鄉村振興離不開社會工作者,要將社會工作者專業人才引入到鄉村治理當中。本文從社會工作的視角出發,探析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社會工作如何助力農產品物流。
1.1.1 我國農產品物流呈現出向上發展的趨勢。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行的《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顯示,全國物流總額呈增長趨勢,物流形勢整體較好,2010~2016 年全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如圖1 所示)穩步提升。縱觀中國整體物流發展情況,中國快遞物流指數在2021 年1 月的統計報告中高達99.9%。當下,隨著電子商務和“互聯網+農業”的提出,農產品物流在未來整體趨勢向好。

圖1 2010~2016 年全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增長情況
1.1.2 我國政府對農產品物流政策支持力度較大。順應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局勢,國務院提出要積極推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利用互聯網實現農業現代化,結合互聯網構建高效物流平臺。同時,國務院指出,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構建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具體政策方面,2015 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要加強對農村物流的重視程度,整體提升農村物流發展水平。2019 年《關于推進郵政局服務鄉村振興的意見》強調,為實現支持農村產業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抓準郵政業定位,以促進農民農產品銷售收入穩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全面鄉村振興的當下,黨中央更是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意見》等大量相關文件支持農村物流發展。
1.2.1 物流配套基礎設施落后。生鮮農產品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生鮮農產品物流需要高新技術來支撐,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物流方式。發展農產品物流,關鍵在于解決農產品的加工、打包及運輸問題,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落后,相關的物流服務存在農產品加工理論缺乏、專業性不強、加工和打包設備不足甚至沒有等問題,導致農產品難以保持應季性食材、新鮮、賣相較好等特點。同時,由于我國農村地理位置一般較偏僻,道路設施等情況較差,導致農產品物流運輸速度較慢,配送的農產品質量未得到相應保障,難以實現物流運輸一體化,大大削弱了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性。
1.2.2 物流專業人才缺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大量中青年選擇外出務工,大部分留在農村的是老人、已婚婦女及嬰幼兒。當下,我國農村多數物流工作者文化水平較低,未受過專業教育和培訓,缺乏專業運營知識和技能,導致難以吸引消費者,難以提升農民的農產品收入水平。據相關資料分析,我國高水平物流人才需求量為八萬人,但目前每年高校畢業的物流專業人才不足兩萬人,難以滿足當下物流市場的人才需求。在農村人才嚴重流失的背景下,專業物流人才更是極其缺乏,由大多數未經過專業訓練、不懂得高新技術和物流體系知識的人從事農產品物流工作,無疑不利于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所以,我國物流人才缺口極大,在農產品物流方面尤為嚴峻。
1.2.3 信息化管理水平較低。大數據時代下,農產品物流離不開信息化的監控和管理。但我國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緩慢,大部分農產品物流仍然采取傳統低效的方式,不能及時地對農產品進行物流追蹤和數據分析,這就容易導致信息滯后、管理困難及產業鏈不順暢等問題。此外,由于信息缺乏,無法很好地掌握市場需求從而進行農產品生產及銷售策略方面的調整,導致農產品市場需求度降低,從而阻礙了農產品物流發展。
黨和政府相關文件指出,鄉村振興要解決農村當下發展問題,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營造物質充足、環境優美和設施完善的新農村。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建設新農村關鍵在于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激發農民自身動力,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電商和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抓住這一契機,將農產品與物流結合起來顯得尤為重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及其他多項發展規劃中多次提及將社會工作引入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中,強調鄉村振興離不開專業社會工作者。根據上文對農產品物流問題分析,在鄉村振興策略下,社會工作要找準自身角色定位,助力農產品物流發展。
社會工作者要發揮資源鏈接的作用,鏈接政府和社會上其他相關的資源,以協助農產品物流與資源產生有效互動,解決農產品物流運作中的實際問題,促進農產品物流科學化、一體化和高效化發展。
一方面,尋求農產品物流發展方面的政府資源。鄉村振興下的農產品物流發展離不開政府資源的大力扶持,而大部分農村基層物流工作者文化水平不高,對互聯網運用不熟練,導致無法及時地了解到相關的政府資源,作為“中間人”的社會工作者應該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敏感度為其鏈接相關資源,以解決農村農產品物流發展中資金不足、設施落后、人才缺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等問題。另一方面,挖掘相關社會資源。鄉村農產品物流的發展要緊跟市場腳步,尋找技術支持,引進高校、職業技術學院、國內外的物流行業專業人才等進行講解和培訓,擺脫農產品物流傳統化加工和運輸方式,突破技術難題,推動智能冷鏈技術、儲存技術、配送技術及農產品運輸全程數據化、實時性監測和農產品銷售數據分析等的實現,以助力農產品物流專業化和技術化發展。在以農民為主體的基礎上,將政府扶持和專業人士及企業的指導和培訓相結合,提升農產品物流的專業性,瞄準市場走向,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廣告宣傳等結合為一體,建立強大的現代化農產品物流體系。
社會工作在農產品物流方面的政策倡導包括兩點。首先,在已有政策的層面,社會工作者要了解并掌握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相關政策文件,把握文件核心內容,擺脫“空頭文件”“官面話”等情況,讓政策真正落實到位,做好政府政策的實施者。其次,社會工作者應該在制度和政策層面進行相關政策倡導,關注農村農產品物流問題,呼吁政府加大對農村農產品物流的重視度,并對政策制定者提出政策建議。
針對農產品物流中存在的問題,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頒布相關政策文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全面鄉村振興的當下,關于支持農村物流發展的政策文件陸續出臺,但針對農產品物流方面的相關文件為數不多,當下要進一步加強對農產品物流的政策支持,大力改進和扶持相關農產品電商化、物流化發展,并支持優秀農產品物流企業發展,培育一批示范性企業,為全國農村農產品物流發展指路導航,營造良好的農產品物流運營氛圍,全面推動農產品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實施激勵性政策。先進的人才隊伍是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關鍵,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需要的不僅僅是基礎打包員和產品運輸工作人員,更緊缺的是了解產品特性、把握市場需求、掌握新物流技術、懂得打造農產品品牌等的綜合性人才。在物流人才,尤其是農村物流人才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政府要從政策方面入手,實施一系列激勵性政策,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物流人才,為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助力,同時,要營造出良好的農村物流就業環境,從薪資報酬、職業發展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入手,吸引廣大優秀高校物流專業畢業生和職業人士走入農村、愛上農村并扎根農村,為農產品物流提供智力支持。
服務提供者是社會工作者最基本的角色,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性服務,以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服務對象發展,構建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社會。
在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社會工作者扮演的服務提供者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入手。一是介入物流工作者的職業倦怠困境。物流工作者的職業倦怠是影響物流工作開展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物流工作者職業倦怠問題并非單單由工作本身所造成,更與家庭情況、人際交往、突發事件等息息相關,針對物流工作者的職業倦怠問題,可運用社會工作的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三大專業方法相結合解決。二是協助物流工作者做好職業規劃。專業系統的職業規劃是做好物流工作的基礎,根據物流工作者的性格、愛好、家庭、能力等對個人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幫助物流工作者進行深層次的自我剖析,找到自身的優勢及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認知自我,精準定位,找到整個物流鏈上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在最大程度上促進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在大數據時代和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產品物流顯得尤為重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農產品物流體系是發展農村產業的關鍵一環,利用好新興技術改進農產品傳統銷售方式,激活農產品的市場活力,促進農產品行業振興,以實現農業農民增收,真正將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及的“產業振興”落實到位。同時,通過農產品物流的建設,提升農產品生產質量,增強農產品儲存運輸能力,精確把握市場需求,多措并舉,切實保障“菜籃子”供銷順暢,確保農民技術有保障、就業有著落、生活有盼頭;確保顧客買得方便、吃著安心。當下,農產品物流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這一目標,社會各界聯合發力。社會工作借助自身特有的專業優勢,成為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一環,在農村農產品物流中,社會工作者發揮出自己的專業價值,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真正運用到農產品物流工作中,找準自身定位,發揮在產業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農產品物流的建設,促進農產品物流的持續健康發展,為鄉村振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