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泗薪,李 玉,樊舒琪
(南通大學 交通與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而生鮮冷鏈物流連接第一、二、三產業,不僅能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而且可以促進消費升級,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因此,鄉村振興戰略下生鮮冷鏈物流需要全面發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8 年9 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出臺,提出要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分級及產地準出制度;2019 年1月,國務院發布“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2020 年5 月,國家有關部委頒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實施意見》,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積極支持城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十四五規劃的實施,不僅要建設現代物流體系、推進城鄉物流發展,而且國家每年將投資50 億元補貼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發展冷鏈物流,促進與國家戰略布局的統籌協調,形成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產業體系。
(1)3T 原理。美國Arsdel 提出了“3T 原理”,即時間(Time)、溫度(Temperature)、容許變質(Tolerance)是決定冷凍食品從生產田間經過一系列流通最后進入消費者的餐桌上時質量好壞的主要因素。
(2)3P 理論和3C 原則。美國Zaur 提出在食品冷鏈物流中要始終堅持“3P 理論”和“3C 原則”,即從初級原材料(Products)的生產,到經過加工處理(Processing),最后到產品售前的包裝工藝(Package),都要遵循整個過程冷卻(Chilling)運行,始終保持清潔衛生(Clean),環節處理仔細小心(Care)。
(3)3Q 要求和3M 條件。“3Q 要求”就是要增加物流企業經營中的冷藏冷凍設備實際使用量(Quantity),提高冷鏈服務的質量(Quality),確保物流效率的冷卻速度(Quick);“3M 條件”是要充分利用冷藏冷凍的設備工具以及保鮮增值的方式手段(Means),同時在管理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執行措施(Management)及高效率的方法(Methods)。
生鮮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樹立高質量物流服務理念,融合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由此,需要做到生鮮冷鏈物流硬件設施完善、結構優化、管理創新、配送服務質量提升和客戶滿意指數提高等。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生鮮電商的崛起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國生鮮冷鏈物流蓬勃發展,市場規模日益擴大。特別是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多樣性、營養和口味的需求也顯著增加。
根據中國物聯冷鏈委員會和中國商業研究院相關報告中的公開數據,2021 年國內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突破4 500 億元,2025將達到8 970 億元,如圖1 所示。

圖1 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及預測(億元)
目前,各國為推進生鮮冷鏈物流發展做出了增加投資等多種舉措,預計全球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會在2026 年增至5 851億美元,如圖2 所示。

圖2 全球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及預測(億美元)
實現生鮮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首先必須明確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因此,需要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對鄉村振興戰略下生鮮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進行系統評價。
經過文獻研究和專家訪談,本文選取25 個指標來構建鄉村振興戰略下生鮮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鄉村振興戰略下生鮮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先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然后運用模糊評價法計算最終結果,據此分析鄉村振興戰略下生鮮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找出制約因素:當前對我國生鮮冷鏈物流發展制約程度較大的是生鮮物流政策、結構和市場,如圖3所示。

圖3 各制約因素的制約程度
現根據鄉村振興戰略下生鮮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制約因素的評價分析,結合相關企業調查,進一步對存在的問題予以全面的診斷。
(1)相關法律不健全,現有標準不統一
目前,我國冷鏈物流體系發展尚不完善,冷鏈物流沒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行業標準,缺乏有效的行業監督。政府為了制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惡性競爭與盲目發展,不斷推出相關法律和各類標準多達190 項,如表2 所示。

表2 現有冷鏈物流標準的類別情況
其中,行業標準共85 項,因為冷鏈物流從始至終全程涉及的行業廣而雜,且物流標準及管理隸屬和行政歸屬龐雜,所以導致現有標準之間難以配合,可操作性差;地方標準35 項,遠遠低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使其難以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從而迫使一些大企業不得不自行制定冷鏈標準。總的來看,冷鏈標準不但政出多門不成體系,而且部分標準處于宏觀層面,缺乏一些硬性文件和各環節中的執行標準,使其在具體操作中難以執行。
(2)缺乏頂層設計,監管力度不到位
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冷鏈物流尚未形成全鏈監管體系,監管力度不到位,為企業提供了在物流和材料上走捷徑的機會,“不冷”“不鏈”等現象頻繁發生。
(1)物流結點質量差
物流結點質量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冷庫的建設情況。
第一,我國城市人均冷藏容量相對較小,低于發達國家。
根據國際冷藏倉庫協會(IARW)的數據,我國的人均冷藏容量僅有荷蘭的七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如圖4 所示。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冷庫建設嚴重不足。

圖4 2018 年各國城市人均冷庫容量(m3/人)
第二,冷藏容量的地區分布不均。
目前,我國冷鏈設施分布不均,地域上呈現東多西少:中西部地區作為生鮮農產品、生鮮水產品的主要提供地,冷鏈資源匱乏,發展相對滯后,如圖5 所示。

圖5 2019 年全國冷庫容量地區分布情況(%)
第三,冷庫企業地區分布不均。
目前,我國冷庫企業也是呈現東多西少的分布情況。2019 年,冷庫企業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高達686 家,占企業總數的56%;作為農產品主產區的西北和東北地區擁有的企業數量相當,分別為120 家、114 家,分別占企業總數的9.7%和9.0%,如圖6 所示。

圖6 2019 年全國冷庫企業區域分布情況(家)
(2)交通運力水平低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冷鏈物流前中后配套設施不完善,導致大量生鮮產品在運輸途中無法得到規定要求的冷藏要求,從而增加生鮮損耗率,降低生鮮產品的品質。主要表現在: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配套設施少,配套技術差;冷藏運輸率低,冷鏈物流供應鏈斷鏈現象時有發生。根據中物聯冷鏈委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的冷藏運輸率在90%左右,而我國在50%左右,如圖7 所示。

圖7 中國與發達國家冷鏈運輸率比較(%)
(1)冷鏈物流意識低
冷鏈物流意識是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目前,大多數人們還保留著逛早市、去市場購買生鮮農產品的習慣,很少去具有冷鏈服務水平的大超市去購買;其次,由于經過冷鏈環節的生鮮品比普通生鮮品營養價值高,但價格也更高,而人們往往會傾向于更便宜的商品。
(2)冷藏冷凍技術低
我國在冷藏保鮮方面技術較低,不僅縮短了生鮮品的存儲周期,更破壞了生鮮農產品的價值,即“新鮮度”。例如果蔬損耗高達15%,如圖8 所示。

圖8 中國與發達國家農產品腐損率比較(%)
(1)冷鏈行業市場集中度不高
對比發達國家,我國冷鏈行業市場集中度不高,存在“企業小而散”的現象——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缺乏大型物流企業,市場競爭力弱。如圖9 所示。

圖9 我國冷鏈企業規模分布占比(%)
(2)冷鏈專業人才稀缺、創新能力弱
中國各大高校對冷鏈物流人才的培養很少。根據數據分析顯示,2019~2020 年,國內高校冷鏈物流的畢業生數量與前十大冷鏈物流企業冷鏈崗位招聘數量的供需比為1∶4。而人才稀缺導致創新能力弱,我國冷鏈專利占比情況如圖10 所示。

圖10 我國冷鏈專利占比情況(%)
(1)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重點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對冷鏈重點設備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加快農村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從源頭上減少產品損失,保證新鮮品質;重點加強加工配送中心建設,有效防止供應鏈斷裂;以重要交通城市為核心,建立冷鏈物流中心基地,再逐步向各地市輻射,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冷鏈物流運輸網絡。
(2)促進西部農產品外貿發展
加快建設西部地區生鮮農產品物資集散中心,推動冷鏈物流樞紐、節點下沉到鄉鎮、村,引導當地農民從事倉儲運輸和商貿流通,建立產地農產品共同配送體系和互動式協作鏈;同時結合實際需要在田間地頭建設一批具備保鮮、預冷等功能的小型、移動倉儲設施,重點解決源頭“最先一公里”。
(3)建立冷鏈物流人才儲備中心
先從搜集冷鏈物流專業畢業生信息入手,推動高校與地方企業深度合作,促進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然后建立冷鏈物流人才儲備中心,為企業不斷輸送高素質人才。
(1)健全法規標準,強化全鏈條監管
先從立法開始,建立和完善冷鏈系統的技術標準;然后從冷鏈物流供應鏈的前端到后端,建立切實可行的監督機制,鞏固“從鄉村到餐桌”的全鏈監管體系。
(2)創新組織模式,優化布局安排
創新組織模式,建設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推廣“移動冷庫+集配中心”新模式,提高產地冷鏈設施利用效率;同時建設銷地冷鏈集配中心,集成整合流通加工、區域分撥、城市配送等功能,引導存量冷鏈設施資源集中,優化設施布局。
(1)產銷地互通,推動短鏈物流
打造消費品雙向冷鏈物流新通道:在生產端,大力開發“生鮮電商+產地直發”等新業態模式,暢通高品質農產品上行新通道;在消費端,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下沉,擴大生鮮等高品質消費品供給。同時打通產地到銷地的供應鏈條,推動短鏈物流,減少設備轉換;實行農產品的“直采”和“直銷”,減少中間商,縮短銷售渠道,降低腐壞變質風險。
(2)加強創新驅動,激發市場活力
加強冷鏈物流發展模式創新,應用物聯網技術讓生鮮農產品的整個物流過程從源頭到終端都實現信息化、透明化、可追溯;運用新零售塑造個性化專項服務,提升消費體驗,激發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