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霞,陳怡靜,楊曉嬌
(1.成都工業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0;2.四川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2019 年,教育部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實施科學課程評價,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作為成都工業學院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物流管理”的核心必修課程之一的《物流信息管理》,必須結合學校應用型特點,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才能建設好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近年來,國內有很多的高校進行了《物流信息管理》課程改革的探索。邢大寧(2021)以打造國家級“金課”為目標,重構了教學內容體系,并搭建了課程考核、實驗實踐平臺、科教融合和教賽融合等全方位循環提升的課程教學生態體系。薛珂(2019)、伍大清(2020)結合OBE 理念,進行了目標、內容、評價體系重構。劉玉(2019)基于精品開放課程研究了物流信息管理混合式教學模式和方法,并結合合肥學院的應用實踐,對其效果進行了評價。孫妮(2018)探討了項目教學法在物流信息管理課程中的應用,探討了在其他課程中推廣的可能性和相關建議。劉玉(2017)總結了理論教學“課內精講+自主學習”、實驗教學“軟硬件”結合、實踐教學“直接+間接”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蔡娜(2016)結合校企合作,研究了應用型本科專業物流信息管理的教學定位,并結合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教學模式和相關保障對策。相關總結如表1 所示。

表1 物流信息管理課程改革文獻綜述
從表1 可知,關于物流信息管理課程的改革探索數量較為可觀,但大多數只探討了專業背景、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實驗實踐和考核等一個或幾個方面,鮮有論文研究了全面的、以課程思政為引領的物流信息管理課程改革問題。基于此,在應用型專業背景下,結合一流課程建設要求,以課程思政為引領,研究物流信息管理課程全方位改革,具有一定實際意義。
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物流信息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必修課,是學生步入職場前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結合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物流信息管理課程的授課目標,不僅包括傳授基本知識和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以及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學生使命感、創新力和領導力,從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基于此,物流信息管理課程改革,需要從思想先導,在思政引領下,重塑課程培養目標,具體如下。
(1)思政育人目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工程倫理等思政元素滲透進物流信息管理課程的教育內容,并將“工管結合”、“文工融合”的思想融入課程培養目標中,培養學生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等,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愛國愛黨愛校,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職業責任感等。
(2)知識目標。教授學生信息與物流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物流信息技術及其應用與發展趨勢、物流信息系統開發、管理和應用等主要內容。
(3)能力目標。通過對物流信息管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理解,使學生在未來的物流相關工作崗位上,具備信息管理和經營管理的能力,如敏銳感知、審時度勢、勇于懷疑、敢于創新等能力。
既有文獻中,對物流信息管理課程的理論教學,絕大多數課時集中在對各類物流信息技術的理論講解,較少課時講授物流信息系統規劃、分析和設計等內容。然而,物流信息技術的學習更多的是讓學生認識這些技術,并且能夠知道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使用了這些技術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和優勢,就可以達到理論學習的目標。但是對于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生而言,更能提升自身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的,還是要掌握物流信息系統規劃、分析的能力,掌握部分系統設計的內涵,能夠搭建起企業與IT 人員之間的溝通橋梁,這更是物流信息管理課程知識能力目標的重點和提升課程高階性、挑戰度的關鍵所在。基于此,結合一流課程建設需要,本課程理論教學內容如表2 所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手段,通過視頻教學、案例教學、PPT 教學、課堂討論以及課后個人/小組作業等,全方位實現課程的培養目標。

表2 物流信息管理理論教學內容總結
結合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物流信息管理在課程改革中,將3 個學分進行“2+1”的劃分,即32 個理論課時+16 個實驗課時。因此,在理論學習完成后,需要通過實驗教學來鞏固和加強學生對所學理論的掌握。
課程改革在實驗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采取項目教學法,將主要知識點融入一系列比較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行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負責布置題目和介紹項目相關背景,學生負責項目相關信息的收集、完成項目方案的設計、實施與評價。而學生在項目運行過程中,能夠做到了解并把握項目的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進而達到課程的知識培養、能力培養和育人目標。實驗環節的項目安排如表3 所示。

表3 物流信息管理實驗教學項目安排
實驗項目的背景內容獲取,最好的方式是讓學生去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后,獲得企業的信息系統、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等現狀,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優化和設計。但是由于現今疫情的影響,課程組主要通過教師參加企業工程實踐和項目等方式,獲取基礎資料,將其轉化為符合課程實驗目標的實驗背景資料,進而讓學生在校即可體驗企業真實的應用場景,進行系統的規劃、分析與設計,真正實現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切實加強學習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基于此,在物流信息管理課程考核中,采取了筆試、平時與實驗并重的考核制度,降低了期末考試成績所占的比重,增加了課堂表現、實驗實踐、線上學習所占的比重,其中,期末考試占比40%、平時表現30%(其中,課堂表現占比20%、線上學習占比10%)、實驗報告占比30%。實現課程考核由單一模式向多元化轉變,增加課程考核的挑戰度,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平時課堂學習、避免臨時抱佛腳。從教學效果來看,這種寓考于學的考核方法使得學生的參與度大大提升,未來將進一步在教學實踐中完善這一制度。
一流課程是一流專業建設的核心要素之一,課程建設的質量,極大程度地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以成都工業學院國家一流專業物流管理為背景,探討了其核心必修課程物流信息管理課程的改革與實踐,從課程思政引領下的培養目標設置、理論教學內容重構、實驗教學內容涉及和考核制度完善等四個方面,探索了如何能夠達到“一流”,又符合學校應用型背景的課程改革模式,進而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又能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在未來的課程教學中,將繼續提升課程培養目標、完善課程知識點與思政點的結合,注重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案例豐富實驗教學項目,細化課程考核指標體系,完善課程考核制度,為社會培養高階應用型人才,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