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貴,張云麗,劉家忱
(中南大學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5)
“一帶一路”倡議已進入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向新時代軌道交通國際合作新形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軌道交通行業建設的新需求,急需提高軌道交通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目前,軌道交通學科為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傳統優勢特色學科,留學生招生規模顯著增長,生源地涵蓋尼日利亞、老撾、巴西、蒙古、南蘇丹、埃塞俄比亞、巴拿馬等軌道交通事業處于蓬勃發展的國家,對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
創新能力培養是研究生培養教育的本質問題,是在提升國際研究生培養質量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學院軌道交通學科培養體系涵蓋了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全學位層級,同時與商務部合作,承辦了學歷學位教育項目“交通運輸工程(軌道交通裝備方向)碩士”,具有完備的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教育資源。基于此,結合學院軌道交通學科辦學經驗及優勢,立足軌道交通學科國際化辦學和“雙一流”建設需求,分析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影響因素,明確其創新能力培養評價的基本原則、內涵及指標體系,構建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保障機制,培養創新型軌道交通高層次人才。
軌道交通學科作為學院的特色學科,旨在培養軌道交通專業基礎扎實、知華愛華,具有運用交通、信息技術、數學與統計技術、工程技術解決軌道交通科學和實踐中的問題的能力和良好中國文化素養的高層次人才,其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
(1)政治因素。作為從國家層面影響高校對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動力因素,相關政策的制定為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指明方向。我國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同時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優化來華留學生結構,提高來華教育質量”。相應政策的不斷完善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軌道交通事業的政治經濟需求,為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2)制度因素。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相關教育制度包括國際研究生招生錄取制度、國際研究生教學管理制度、國際研究生學位及論文制度、合作交流制度、導師制度等。完善的國際研究生招生錄取制度能夠有效吸引優質生源,同時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從課程學習、綜合測評,到論文撰寫、畢業答辯等,通過閉環良性的管理機制結合完備的獎懲制度確保國際研究生始終以科研創新、培養創新能力為中心開展學習研究。
(3)導師因素。導師因素除了導師自身的科研能力、專業素養和道德品質,還包括導師對國際研究生的管理方式、課題組的科研項目與經費以及學術氛圍等。由于國際研究生的文化、語言以及教育背景等存在多元化、多層次的情況,故在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導師的參與及引導便尤為重要。
(4)環境因素。環境因素涉及到國際研究生所處的家庭與社會環境、文化與教育環境等。在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需牢牢把握其在營造良好文化與教育環境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鼓勵國際研究生參加或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學術報告及講座或軌道交通領域的學術競賽及創新項目等方式,為培養國際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打好基礎和前提。
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本質是通過開發其獨立發現新事物、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憑借科研創新活動獲取創新性成果。在外界環境及學生內在因素的影響下,其創新能力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突破性、協作貫通性、發展連動性等特征。通過對國際研究生發現并提出新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對方案評估并實踐應用等能力進行評價,結合其科研訓練、期刊論文、學術交流、專利、工程實踐等創新成果,對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形成全面、系統的評價。包括以下幾項原則:
(1)趨同培養,兼顧差異的原則。隨著來華留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高校對于國際研究生的教學培養朝著趨同化管理發展。在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評價中,要切實做到教學資源、考核制度的公平性,同時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尊重其思想意識與風俗習慣,保障其在科研交流中能夠更加自如地發展自身的創新能力。
(2)可行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評價的內容及方法要盡量明確,能夠深入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活動之中,保證可行性。同時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國家和地區,聯系當地軌道交通領域的企業或高校,通過聯合培養、合作辦學和師資輸出等多種形式,有力推進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
(3)系統性與動態性相結合的原則。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評價應當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學生和導師的參與以及國際教育學院、二級學院、職能部門的監督與考核缺一不可。同時各項評價標準應隨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教育單位為學生提供的平臺服務及科研實踐不斷發展的變化而進行改進,確保其創新能力培養規范有序,保障質量。
基于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評價的基本原則,結合軌道交通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及新需求,從以下四個維度構建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評價體系:
(1)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指國際研究生在科研學習過程中的綜合性思維能力,來華的國際研究生不僅需要進行語言和專業學習,對于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文化知識也要進行學習,這些能力可以幫助國際研究生對在華學到的專業知識及社會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回到生源國后能更加敏銳地探察自己國家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
(2)創新素養。國際研究生作為出國留學深造的國家儲備人才,其在回國后也必將成為其國家相關領域建設的中堅力量。軌道交通學科以培養適合從事軌道交通行業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及組織管理的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目標,需要具備包括領導能力、組織協同能力、溝通能力和決策能力等要素在內的創新素養,在科研創新過程中組織調動并凝聚團隊成員,與他人良好合作、共享資源,對科研創新中可能發生的事件與挑戰有所預測并具備處理能力。
(3)創新實踐。創新實踐主要是指國際研究生在參加專業學科相關的實踐活動中,通過采用創造性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在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主要體現為學術研討和專業實踐等培養環節。鼓勵學生參加軌道交通領域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校內的學術講座、學術競賽以及課題組內的學術研討等學術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綜合模擬實驗室的助研助教活動或軌道交通企業及高職院校的專業實踐活動。
(4)創新成果。創新成果是國際研究生鍛煉創新能力、參加一切創新活動所得到的最直接的效果反饋,也是對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最直接的評價指標。在從創新成果的角度針對國際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進行評估時,要避免“唯論文”的國際研究生畢業評估條件,對科研獲獎、學術論文、學術交流經歷、專利及軟件著作權等進行一體化全方位考量,確保從科學研究、工程實踐以及運營管理等多層次培養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從如何保證和提高來華國際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素養、創新實踐和創新成果的視角出發,融入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影響因素,打造基于培養過程、組織機構、科研平臺和獎懲機制的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保障機制。
(1)培養過程。國際研究生培養單位需要將提高創新能力培養質量作為國際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核心,在國際研究生招生選拔、課程考核、論文撰寫、科研訓練、實習實踐等各個環節加以滲透。結合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招生標準及企業人才需求,邀請駐外企業參與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選拔面試工作,重點考察其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及知識結構等,選拔軌道交通學科優秀國際生源。注重發展軌道交通學科英文課程教學,確保能夠兼顧國際標準及學科前沿的同時,打造具有中國標準的軌道交通學科英文課程體系,鼓勵引進、學習并改造國外先進課程,開創具有創新性和高階性的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教學新局面。
(2)組織機構。國際研究生培養單位需要結合國際研究生在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設立各職能部門。高校研究生院及國際教育學院主管國際研究生的培養管理工作,各二級學院負責國際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制定、導師及教學資源分配、課程及教材建設等,同時設立專門面向國際研究生的后勤保障部門和法律與心理咨詢部門。各部門明確責任、完善分工,從日常的科研學習、生活工作中保障國際研究生的創新學習與實踐有序進行,構建全面系統的國際研究生培養與管理組織工作體系。
(3)科研平臺。由于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環境的陌生性,缺乏自主探索學習意識的情況在國際研究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國際研究生培養單位一方面要多組織國際研究生參加軌道交通方向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使國際研究生有機會接觸到軌道交通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同行,幫助其開拓學術視野,了解軌道交通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培養其創新素質和學術精神。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為國際研究生建立實踐基地,鼓勵國際研究生利用校內的軌道交通各類實驗室的設備資源開展科研創新工作,同時聯系軌道交通相關企業為國際研究生提供工程實踐場所,以校外實習基地的形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科研創新水平。
(4)獎懲機制。建立健全國際研究生獎懲機制,通過獎助學金以及優秀留學生等榮譽稱號的評選,在國際研究生群體中樹立科研創新的榜樣典型,激發國際研究生的科研學習熱情,彌補其普遍存在的學習后勁不足的問題,從課程成績、學術論文、科研獲獎、專利及專業實踐情況等方面對國際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實行綜合考核,對于不合格者取消其參評獎助學金資格,以制度化的形式提高國際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保障其創新能力培養規范有序進行。
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鐵路“走出去”戰略,結合軌道交通學科發展規劃、屬地化人才培養需求,設計了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保障機制,為破解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原生性、次生性和再生性難點,提高軌道交通學科國際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推動軌道交通學科國際化辦學發展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