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婭妮,陳淋,劉靜,張丹璇,周曉玲
柳州市中醫醫院,廣西 柳州 545001
六經一詞起源于《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在生理上,《黃帝內經》中的六經以經絡為基礎,闡釋臟腑與經絡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病理上,用來論述外感病證的傳變,如《素問·熱論》言:“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六日厥陰受之。”《傷寒論》全書均未提及六經一詞,以三陰三陽辨治外感病證,至宋代明確提出六經,作為三陰三陽的代稱[1],一直沿用至今。
《傷寒論》中的六經不單單是指狹義的經絡,而是指六大功能體系[2]。六經病指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三陽為表,三陰為里。三陽病陽氣充足,以熱證、實證為主;三陰病陽氣虧虛,以里證、虛證、寒證為主。
外邪作用于人體,因個體體質不同,呈現出的病理變化也不同。患者體質壯實,感邪輕,則疾病往往比較輕淺,不易傳變;反之,若患者體質虛弱,則疾病傳變較快,甚至可以出現直中、越經傳等情況,疾病往往較重,不易恢復,甚至出現各種變證及死亡。可見,患者的體質不容忽視。中醫體質學說強調體質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外邪侵襲人體,發病與否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體質的強弱。體質強弱直接決定了六經病的寒熱虛實屬性[3]。《傷寒論》從不同角度闡釋了體質在臨證中的指導意義[4]。以太陽病為例,患病個體陽氣尚且充足,感邪后尚能奮起抗邪,因而病程較短。可細分為表實體質和表虛體質,外感風寒后表現出相應的太陽傷寒證與太陽中風證,二者的治法用藥明顯不同,證明了體質對疾病的影響。綜上所述,《傷寒論》雖以三陰三陽論治外感,但實為闡釋不同陰陽偏頗的個體發病傾向性、臨床癥狀、演變特征和治療原則,這些“證”和“癥”可由外感引起,也可因個體體內陰陽失衡導致,為后世醫家提出六經體質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如鄭元讓提出的“六經人”[5]、李真的六經體質、趙進喜的“三陰三陽”體質[6-8]、黃煌的“藥人方人”[9-11]等。
六經體質是在遺傳稟賦、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情緒影響等綜合作用的基礎上,呈現出與六經功能體系相對應的陰陽偏盛偏衰,表現為既有經絡循行部位的生理病理變化,亦有經絡絡屬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有學者提出六經體質的概念,但未給出明確清晰的定義。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就曾提出“藥人”體質概念,但也是以綜合的癥狀來定義,如桂枝體質[12]。六經體質辨證是根據機體相關經絡循行部位及其絡屬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結合六經功能體系相對應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的偏盛偏衰,辨別出屬于哪一經的體質,從而判別出個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六經體質包括三陽體質和三陰體質,三陽體質往往機體陽氣充足,感邪后正邪交爭劇烈,病情較淺,病程較短,易于恢復。三陰體質往往陽氣虧虛,感邪后多病情較重,病位在里,病程短,治療時間較長;三陽體質多見于中青年人群,機體正氣尚充足,感邪后可奮起抗邪外出。三陰體質則多見于年老、久病等體質虛弱人群,在無外感邪氣的情況下,三陰病體質也易出現自發癥狀。三陽體質可分為太陽體質、陽明體質、少陽體質;三陰體質則分為太陰體質、少陰體質、厥陰體質。每一種體質又可進一步細分,太陽體質包括太陽表實體質及太陽表虛體質;陽明體質則為陽明里熱體質;少陽體質則分為少陽氣郁體質與少陽郁熱體質;太陰體質則包括太陰陽虛體質及太陰痰濕體質;少陰體質則分為少陰寒化體質與少陰熱化體質;厥陰體質則包括厥陰血虛體質與厥陰血瘀體質。
醫用紅外熱成像技術通過相應的紅外攝像儀接收人體新陳代謝時所散發的紅外輻射[13-14],經專業的電腦軟件處理,形成冷熱程度鮮明的人體紅外成像,可反映人體全身溫度的分布情況[15],應用于中醫則可反映人體臟腑經絡的氣血虛實狀態,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客觀依據[16]。
基于此認識,周曉玲團隊近10年對六經體質及其紅外熱成像特征進行了研究,詳述如下。
3.1 太陽體質太陽經主人體的肌表,承擔抵御外邪、統攝體表營衛之氣的功能,為六經之藩籬[17]。生理上,陰陽調和,臟腑氣血旺盛,精血津液充足,體質壯實。病理上,寒邪入侵人體,致太陽經絡循行部位出現寒邪束表的癥狀如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等。《傷寒論》用桂枝類方劑加減治療太陽病,可見太陽病桂枝湯證患者體質尚可,僅有輕度的表虛或表陽不足。而太陽病麻黃湯證患者則平素體質壯實,但因風寒之邪較重,故出現寒邪束表的病證。可將太陽體質細分為太陽表虛體質和太陽表實體質。
太陽表虛體質,指太陽衛表之氣較虛,腠理疏松,營衛不和,故外邪侵襲后以惡風寒、自汗出、低熱、鼻鳴干嘔、脈浮弱為主要表現。有學者[18]認為,太陽表虛體質可等同于九種體質中的氣虛質。
太陽表虛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①督脈紅外軌跡連續性尚可;②背部雙側膀胱經、大椎、中焦處呈涼偏離分布;③男性可見前胸部雙肺投影區涼偏離分布;④四肢紅外顯影正常。見圖1。

圖1 太陽表虛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太陽表實體質指太陽衛表之氣尚且充足,身體強壯,腠理固密,營衛氣血充足、調和,機體能奮起抗邪外出,故以中高熱、惡寒、無汗、咳嗽、喘息、脈浮緊為主要表現。
太陽表實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①人體表面熱源分布均勻,左右半身溫度分布基本對稱;②四肢的溫度低于軀干溫度;③軀干部下焦的溫度要高于中焦、中焦溫度要高于上焦;④督脈紅外軌跡連續性尚可;⑤大椎穴呈涼偏離。見圖2。

圖2 太陽表實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3.2 陽明體質《靈樞·陰陽系日月》曰:“兩陽合于前,故曰陽明。”陽明病往往正邪相爭激烈,表現為正氣充足,邪熱極盛[19],故有醫家總結陽明病的基本病機為“邪盛正亦盛”。故陽明病病證特點多屬“熱”證。若熱邪傷津化燥,進一步循陽明經影響陽明腑,致燥屎搏結,則會出現化燥成實、腑氣壅滯[20]的“胃家實”證候。故陽明體質發病多呈“里、實、熱”證,兼有燥熱之象。
陽明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①督脈紅外軌跡顯示連貫;②腹部呈彌漫性熱偏離分布;③四肢紅外顯影正常。見圖3。

圖3 陽明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3.3 少陽體質少陽為小陽,是三陽經中陽氣最少之經。外邪傳入少陽,此時正氣又非大虛,尚可與邪氣相爭,時有進退,出入不定,正邪交爭于半表半里,雖有發熱惡寒,但發熱程度不及陽明病,惡寒程度不及太陽病,而是寒熱往來。若邪氣循少陽膽經傳入,陽氣升發而不能[21],少陽經氣郁遏,氣機郁滯,擾動相火,臨床表現為膽經循行部位不通的病證如“胸脅苦滿”。若邪氣循經進一步深入影響膽腑,引起膽火上炎,煎灼津液,臨床表現為膽腑郁熱的病證如“口苦、咽干、目眩、心煩”。肝膽互為表里,膽火郁熱則會引起肝氣疏泄失常,肝木橫逆犯脾土,脾胃受納及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乏源,臨床可表現為脾胃虧虛的病證如“默默不欲飲食”。綜上,少陽病的病理特點可以總括為郁、熱與虛,郁為經氣郁滯,樞機不利,疏泄失調。熱由郁所致,相火蒸騰,膽火上炎。虛是指因膽木郁熱,橫犯脾土,致中焦脾胃虧虛。故將少陽體質分為少陽氣郁體質與少陽郁熱體質。
少陽氣郁體質以少陽經氣郁滯,氣機不暢,擾動相火為主要病機,以口苦咽干、胸脅脹滿不舒、情志抑郁、悶悶不樂、脈弦為主證。
少陽氣郁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①督脈紅外軌跡顯示彌漫,連續性可;②雙側胸脅皮溫高,軀干部散在均勻熱偏離。見圖4。

圖4 少陽氣郁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少陽郁熱體質因膽火郁熱于內,火熱上蒸,或橫逆犯脾,或氣血不能外達榮養四肢,臨證表現為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食、腹脹腹瀉、四肢厥冷,脈弦細等。
少陽郁熱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22]:①雙側脅肋區呈對稱性、彌漫性熱偏離;②督脈連續性良好,呈熱偏離分布;③雙上肢、雙下肢的肘膝關節以下呈相對冷偏離,離軀干越遠(雙掌心、雙足背),冷偏離越明顯;④人體中焦及下焦呈相對涼偏離。見圖5。

圖5 少陽郁熱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3.4 太陰體質三陽經病以陽證、熱證、實證為主;三陰經病以陰證、虛證、寒證為主。相較于三陽病而言,三陰病位在里[23]。
太陰病是三陰病的初始階段,病性以里虛寒為主。《素問·天元紀大論》 曰:“太陰之上,濕氣治之。”可知太陰病病機為中焦陽氣虧虛,陰寒內盛,寒濕內停,可分為太陰陽虛體質與太陰痰濕體質。
太陰陽虛體質以脾陽虧虛,陽虛不能溫煦全身為主。因中焦虛寒,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臨床表現為腹滿而吐,下利,進食寒涼食物后尤甚,食不下,時腹自痛等。平素面色白,畏寒怕冷,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喜熱飲食,兼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等。
太陰陽虛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①督脈紅外軌跡顯示斷續;②腹部熱圖呈冷偏離分布,伴或不伴腰背部、雙下肢紅外熱圖冷偏離;③經絡穴區之督脈、雙腎區、中焦、下焦、雙掌心呈冷偏離分布。見圖6。

圖6 太陰陽虛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太陰痰濕體質以脾胃運化失司,津液不布,水液代謝障礙,痰濕內阻為病機特點,多表現為腹部脹滿,容易困倦,懶動,嗜睡,喜食肥甘厚膩,大便正常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濁,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濡而滑。體型多肥胖,皮膚油脂分泌較多,易出汗且黏膩,性格偏溫和沉穩、謙恭豁達,平素遇事善于忍耐。
太陰痰濕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24-25]:①督脈紅外軌跡不連續或不顯影;②雙眼熱區呈“八字征”或“腰果征”熱偏離;③中焦脾胃呈冷偏離。見圖7。
3.5 少陰體質少陰病涉及心、腎兩臟,腎藏元陰元陽,為一身陰陽之本,心為君火所藏,心腎本為水火既濟,腎水上濟心火而制其亢,心火下濟腎水而抑其寒。今心腎兩臟陰陽俱虛,心火不能下濟腎水而亢于上,腎水寒于下,腎陽虧于下,陰陽不能互濟,邪氣入內或從寒化,或從熱化,從寒化則以心腎陽虛,陽氣不能溫煦及鼓動血脈為特點;從熱化以心腎陰虛,心火亢于上,灼傷陰液,而心主神志,熱邪上擾心神則心煩不得臥。故將少陰體質分為少陰陽虛體質與少陰陰虛體質。

圖7 太陰痰濕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少陰陽虛體質特點為心腎陽氣虧虛,陰寒獨盛,多見于陽氣素虛之人。少陰陽虛體質與太陰陽虛體質均有陽虛,然病位不同,少陰陽虛體質側重于腎陽的虧虛,兼見心脾陽氣虧虛,表現為惡寒怕冷,四肢厥冷,精神不振,神疲欲寐,氣短懶言,腰膝酸軟,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脈微細。
少陰陽虛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①督脈紅外軌跡不連續或不顯影,呈冷偏離;②頭面部、胸膺處呈熱偏離,呈現典型的“上熱下寒”熱成像圖特征;③雙掌心、雙足背呈相對涼偏離;④雙腎區、中焦呈冷偏離。見圖8。

圖8 少陰陽虛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少陰陰虛體質的病機特點為腎陰虧虛,心火亢盛,心腎不得相交。素體陰虛,復感外邪,邪從火化,致陰虛火旺,表現為心中煩悶不得臥,口燥咽干,口渴咽痛,舌紅苔少,脈細數。
少陰陰虛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①督脈紅外軌跡顯示斷續;②頭面部、胸膺部、四肢末梢呈熱偏離分布,尤以肢體遠端最明顯,更甚者出現典型的“手足心熱”特征;③雙腎區、中焦呈冷偏離。見圖9。

圖9 少陰陰虛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3.6 厥陰體質《靈樞·陰陽系日月》言:“此兩陰交盡,謂之厥陰。”說明厥陰之陰氣已到極盡之時,預示著陰盡陽生、陰陽互化[26]。厥陰主闔,具有平衡陽氣、化藏陰血、轉化陰陽的作用[27]。
厥陰病病性以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為主,虛以陽氣虧虛、肝血不足、脾胃虛寒為主,實以血行不利、陰寒極盛、相火上炎為主。肝藏血,主疏泄,心包屬火,故厥陰體質以血虛肝寒、陰勝陽復、寒熱錯雜為主,常見厥陰血虛體質,厥陰瘀血體質。
厥陰血虛體質肝腎陰血虧虛,陽氣未復,出現血虛寒凝之證,臨床表現為惡寒怕冷、手足厥冷、眩暈耳鳴、雙目干澀、極易疲憊、稍勞則乏、脈細欲絕等。
厥陰血虛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①督脈紅外軌跡顯示不連續或不顯影,部分節段出現涼偏離;②雙上肢、雙下肢肘膝關節以下呈冷偏離,遠心端冷偏離更明顯(雙掌心、雙足背)。見圖10。

圖10 厥陰血虛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厥陰血瘀體質為厥陰病發展到后期,久病入絡,久病必瘀,演變為以陽虛為本、血瘀為標的病機。臨床表現為面部黑斑,眼胞周圍晦暗無澤,口唇黯淡或紫,肌膚偏干或甲錯,易患疼痛、結節等病變。舌淡暗,邊有瘀斑或舌下脈絡曲張,苔薄白、脈沉澀或結代等。
厥陰血瘀體質紅外熱成像特征:①督脈紅外軌跡顯示不連續或不顯影,②軀干左右半身前后均呈不對稱熱態分布;③中焦呈冷偏離。見圖11。

圖11 厥陰血瘀體質的紅外熱成像圖
依據六經體質的特點,針對其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傾向性,結合中醫治未病思想,可既病防變、瘥后防復。對六經體質的紅外熱成像特征進行研究與總結,可為指導六經辨病及經方的規范化應用提供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