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新娜,閆夢涵,岳彤
1.天津市民政局老年病醫院,天津 300111; 2.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耳鳴是由聽覺系統疾病、全身性疾病、藥物或心理因素導致的客觀或主觀的感覺,是臨床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多發病[1-3]。全球范圍內約有12%~30%的耳鳴患者,其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具有高患病率、低治愈率的特點[4-6]。耳鳴發病機制復雜,臨床尚無特效藥。目前,治療主要為改善內耳血液循環,降低應激反應,但治療效果欠佳,病程較長[7]。此病若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則會直接影響患者聽力,造成不可逆性聽力損傷,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8-9]。尤其是急性中重度耳聾耳鳴患者需及時治療,防止永久性耳聾的發生[10-11]。近年來,穴位注射被廣泛應用于治療耳鼻喉科疾病,效果顯著,但國內文獻研究較少。筆者通過對近10年的國內外文獻總結發現,根據患者耳鳴的嚴重程度,采取正確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如營養神經、調節細胞代謝、改善微循環或者聯合運用的方法,有利于改善耳鳴癥狀。
穴位注射治療耳鳴常選取耳周穴位,耳周穴位注射有助于藥物直接作用于耳周神經與血管,改善患者耳鳴癥狀。《針灸甲乙經》稱:“聾,耳中癲颼風,聽會主之。”故聽會為治療耳聾耳鳴的關鍵穴位[12]。張新玲等[13]于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穴位注射利多卡因與甲鈷胺混合液,有效率為92.86%。耳迷根穴注射天麻素和利多卡因,能明顯提高耳鳴患者的臨床療效[14]。胡偉妮[15]于顱息穴注射維生素B12和利多卡因注射液,每周2次,持續治療5周,有效率為95%,可顯著改善患者耳鳴癥狀。瘈脈穴屬于手少陽三焦經,對其進行穴位注射可清熱息風、安神通竅,主治耳鳴、耳聾[16]。楊楊等[17]于耳后瘈脈穴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每日1次,持續治療14 d,有效率為82.7%,能顯著緩解患者耳鳴癥狀。同時,臨床選穴遵循尋經、遠端及辨證加減取穴等原則。倪偉[18]于風市穴注射燈盞花素治療神經性耳鳴,藥物經膽經循行至耳部,能促進局部微循環,改善患者耳鳴癥狀。
穴位注射治療耳鳴具有較高的臨床研究價值。綜合研究近10年的文獻發現,穴位注射治療耳鳴用藥多選擇營養神經、調節細胞代謝及改善微循環等藥物,單獨或者混合注射。根據患者病情實施個體化治療,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耳鳴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1 營養神經類藥物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了耳鳴的產生。臨床常用營養神經、修復神經細胞的藥物治療耳鳴。維生素B12和彌可保注射液穴位注射可治療神經性耳鳴,李寶紅[19]采用彌可保和維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性耳鳴,選取耳門穴和聽會穴,治療60 d,有效率為88.75%,在改善患者耳鳴癥狀方面,效果優于口服營養神經類藥物。莫文權等[20]采用彌可保注射液注射患側聽宮、翳風治療耳鳴,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有效率為83.3%,可明顯改善患者耳鳴癥狀。
另有學者采用神經生長因子注射翳風、完骨穴治療神經性耳鳴,結果表明,該療法能促進中樞神經元的生長發育,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加快神經系統損傷后的修復,有效改善患者耳鳴癥狀[21]。
2.2 調節細胞代謝類藥物細胞代謝障礙可導致毛細胞功能障礙,從而引起耳鳴。研究顯示,鹽酸利多卡因可對鈉離子通道發揮阻滯作用,減少電興奮活動,減輕耳鳴癥狀[22]。曲中源等[23]采用瘈脈顱息透刺穴位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療耳鳴,有效率可達92.85%,且能明顯改善患者耳鳴癥狀,緩解焦慮狀態。
有學者進一步研究發現,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能有效改善患者內耳水腫,減輕耳鳴癥狀,局部注射不良反應小。譚君穎等[24]采用耳迷根穴注射糖皮質激素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療耳鳴,調節內耳代謝,治療5周,有效率達88.33%。臨床將糖皮質激素與利多卡因聯合使用,黃麗瑤[25]選用顱息穴位注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聯合鹽酸利多卡因治療耳鳴,每周2次,治療5周,有效率為92.5%,可明顯改善患者耳鳴癥狀,緩解不良情緒。此外,較大劑量高滲葡萄糖穴位注射完骨穴與翳風穴連線中點處,可改變耳內細胞的滲透壓,糾正內耳缺氧狀況,增強耳內代謝并及時排出有害物質,臨床療效良好[26]。
2.3 改善微循環類藥物內耳微循環障礙也是耳鳴發生的重要機制之一,穴位注射中藥制劑治療耳鳴的相關報道較多,多采用具有疏通經絡、改善微循環功效的藥物,可操作性強,效果顯著。局部穴位注射可直接刺激經絡穴位,將藥物彌散于內耳中,起到激活耳周神經、改善耳內微循環狀態、解痙通絡、抗感染、消腫、止痛等功效[27]。陳瀟等[28]運用丹參注射液注射聽宮穴治療耳鳴,每日1次,治療2周,有效率為81.25%,能有效緩解患者耳鳴、睡眠障礙及不良情緒。劉志等[29]采用復方麝香注射液注射于患側聽宮及翳風穴治療耳鳴,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之功效,有效率達85.62%,治療耳鳴效果顯著,無不良反應。于向陽[30]采用川芎嗪穴位注射治療耳鳴,有效率為91.7%,效果顯著,不良反應較小。蘇強等[31]運用舒血寧注射液注射耳迷根穴治療耳鳴,通過調節血管張力,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缺血臟器血流量等多途徑協同作用,可明顯改善患者耳鳴癥狀及不良心理反應。其中,丹參注射液中含有一定的丹參酮類和酚類化合物,通過注射耳周穴位,能增強紅細胞流動性、擴張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中前列腺素水平,從而起到改善耳內微循環、抗感染、消腫、鎮痛等作用[32-34]。
山莨菪堿為膽堿能受體阻斷劑,臨床廣泛應用于解除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在局部缺血性疾病中發揮良好的作用。有學者研究發現,山莨菪堿經耳門、翳風穴位注射,在神經性耳鳴的綜合治療中效果較好,且無明顯不良反應[35]。
2.4 聯合藥物治療研究證實,營養神經、調節細胞代謝以及改善微循環的注射制劑均對耳鳴患者有積極的改善作用,而將幾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聯合起來治療效果更好。天麻可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因血液循環因素引起的耳鳴[36],還可提高患者記憶能力[37-38]。侯惠芬[39]運用利多卡因聯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療特發性耳鳴,選取耳迷根穴位進行注射,每天1次,連續治療4周,有效率為93.33%,結果表明,利多卡因聯合天麻能改善耳鳴患者癥狀,促進循環,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吳小娟等[40]運用天麻素、維生素B12和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射患側聽宮、翳風治療耳鳴,每隔3日注射1次,7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有效率為75.68%,高于天麻素和維生素B12混合液治療的71.62%,說明聯合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耳鳴癥狀。
為進一步探索治療耳鳴的更優方案,有學者采用穴位注射聯合其他治療方法,觀察其對耳鳴患者的影響。針刺治療屬于中醫外治法之一,能調氣血、通經脈,臨床廣泛用于治療耳鳴、耳聾[41]。姚衛杰等[42]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針刺治療痰火郁結型耳鳴,治療2個療程后,有效率為92%,能有效改善患者耳鳴癥狀。朱美嬋等[43]于耳后注射甲潑尼龍與利多卡因注射液,輔以靜脈注射銀杏葉提取物和口服甲鈷胺片治療耳鳴,持續治療15 d,結果顯示,有效率為78.79%,表明聯合用藥效果優于單獨注射用藥。王娜娜等[37]于耳迷根穴位注射天麻素聯合肌肉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耳鳴,每日1次,連續治療4 周,有效率為89.74%,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耳鳴癥狀。張靜婧等[44]采用鼠神經生長因子穴位注射配合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治療難治型耳鳴,每2日1次,治療10 d,有效率可達93.75%,療效顯著。中醫辨證論治從整體入手,平衡氣血治療耳鳴效果較好[45]。燈盞花素聯合口服中藥湯劑治療耳鳴,療效確切,簡便易廉,無不良反應[46]。蔣玉歡等[47]采用天麻素穴位注射聯合龍膽瀉肝丸治療急性中重度耳鳴,連續治療2周,可改善臨床癥狀,縮短恢復時間,還能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顏如冰等[48]于耳周穴位注射聯合高壓氧治療耳鳴,每隔3日注射1次,3次為1療程,臨床有效率為91.38%,治療主觀性耳鳴效果較好。穴位注射聯合艾灸治療主觀性耳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清鋅、銅水平,改善患者耳鳴癥狀,且安全性高[49]。穴位注射配合旋轉扳法治療頸源性耳鳴,效果顯著,操作方便[50]。
相關研究認為,耳鳴的發生與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遺傳等多種疾病相關[51-53],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比較公認的發病機制主要與中樞抑制反饋異常、聽覺中樞可塑性變化、聽力受損后代償機制障礙、內耳微循環障礙以及注意力障礙等相關[54-57]。有研究者對特發性耳鳴患者進行相關臨床檢測,未發現器質性的耳部病變[58]。耳鳴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6],有調查數據顯示,耳鳴患者存在不良心理反應者占89.6%[59],嚴重者對其日常生活、工作及心理等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60],甚至引發精神軀體障礙病癥[61]。
穴位注射作為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將針灸學和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與現代醫學的給藥方式相結合,將經絡、藥物以及針刺等作用有機結合,既具有傳統的治療特點,又有現代的給藥途徑,臨床應用有效,相比全身用藥,局部用藥不良反應小,患者易于接受[62]。穴位注射不僅能有效促進耳內局部血液循環,還能加快大腦中樞神經傳導,營養耳神經,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63-64]。
穴位注射治療耳鳴常選擇耳周穴位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之穴,再根據患者癥狀辨證、循經取穴,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中藥多運用疏通經絡、改善微循環的藥物;西藥多以營養神經、調節內耳代謝、改善微循環等為主,聯合應用、多途徑治療效果顯著。目前,研究存在以下問題:①穴位注射藥物選取、劑量選擇、療程規定等方面尚無統一標準;②療效判定標準不統一,缺乏客觀指標作為支撐,有效率差距較大;③發病機制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缺乏對生化指標方面的研究。今后,應加強對發病機制、生化指標方面的研究,探索不同類型耳鳴的治療方法,統一選穴標準,規范藥物選擇、藥物劑量、療效判定標準及操作方法等,為臨床應用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