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縣象洞中心學校 廖華敬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學校和教師要耐心、持久地培養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但在現實的小學數學課堂中,由于受“灌輸式教學”等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很少提出問題,甚至不提問,更談不上多問善問。時間久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越來越差,思維僵化,不愛思考,更不用說質疑問難的能力。幼兒園的孩子和一、二年級的孩子總是有很多的問題,但到了五、六年級,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就變得沉默寡語了,這是很多教師都有的切身體會。因此,讓學生想提出問題,并且敢于提出問題,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就成為所有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努力的方向。下面就如何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權威”很大,學生必須完全服從教師,包括行為習慣,甚至練習題的答案都必須和教師的意見完全一致,這樣的教學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淡薄,創新思維被抹殺,課堂也失去了生機,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所以,必須放下傳統的“師道尊嚴”,課堂上應當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問答”氛圍。一個班級如果課堂上能有比較多的人舉手回答問題,那么這個班的學習氛圍就非常好。筆者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發現,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的提問習慣、能力現狀令人擔憂。一、二年級的大部分學生都非常活潑,喜歡問為什么,能說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問題讓教師和同伴覺得很可笑,有些問題讓教師感受到孩子們的天真、可愛,課堂也非常活躍。隨著年級的升高,課堂變得越來越安靜,到高年級就很少有學生主動提問了。思考以上現象,不難發現是因為孩子經過了小學正式學習生活后,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同,總是擔心提的問題不著邊際,或者不符合教師的意圖,給教師留下上課不認真的不良印象,甚至被批評等,于是就多了一些自卑或緊張等心理,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不緊張、心情愉快的時候學習才能學得好、放得開,思維才能更加活躍。輕松自在的狀態才有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生才能自然而然地冒出各種想法,想提出并且也能提出一些精彩的問題。這就說明,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非常重要。如果一位教師在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批評學生不認真聽講,久而久之,課堂就會安靜下來,甚至連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都聽不到,更不用說提出問題的聲音了。反之,如果是一位教學民主的教師,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或者“權威”,那么他的課堂一定是活躍的、充滿智慧火花的,學生心中有什么疑問都能毫無保留地提出來。
筆者身邊的一位小學數學教師,課堂非常民主,教學語言詼諧有趣,學生總是以各種綽號稱呼他,如“數學姥姥”等,這些綽號能讓人感受到學生對他的喜歡。每到課間,總有一大群學生喜歡和他聊天或者到他的辦公室找他問問題。這樣,他的學生在課堂上,自然敢于向他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們也就愛上數學課,喜歡學數學。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每個學生眼中都有光,思維活躍,爭著舉手回答問題,并能提出自己的問題。結果可想而知,這個班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數學成績都很好,而且各個教師也都愛上這個班的課。所以,教師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親和力的教師,讓自己的課堂充滿民主的氛圍。
比如,有一次教學“角的度量”這節課時,就有學生問:“角的度量有什么特點?”這時有些學生大笑,有的學生在竊竊私語:“這是什么問題?”教師沒有笑,而是對著提問的學生豎起大拇指,并用非常夸張的語氣說:“你是今天第一個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孩子,老師就喜歡愛問的孩子。”這樣,先讓那位學生的心情輕松下來,然后再引導他理解“度量”的意思,后來他就大膽提出了“怎樣度量”這個有價值的問題。慢慢地,這個學生就由不敢提問轉化為敢于提問,從原來的“沉默大王”變成全班的“問題大王”,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他自己很高興,家長也很高興,并加以鼓勵,越鼓勵他越敢問。其他學生也從這位同學身上得到啟示,變得越來越喜歡質疑問難。由此可見,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能激活教與學的氛圍,還能使學生放下心理包袱,變得敢問。
不管是成人做事情還是學生進行學習,都必須有興趣去完成,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才能把知識學得更扎實。因為興趣是最有效的動力,只有讓學生感到數學教師很有趣、數學課很有趣,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才會不斷增強,他們才會更想學、更想問。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注定了他們喜歡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設計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課前準備好豐富多彩教學用具、課件、視頻,乃至故事或者有趣的活動等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自覺快樂地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并且想學、想問,以此激活他們的思維,讓他們提出自己想到的問題。
例如,教學“小數分數的互化”這一課時,上課初始,教師用略顯夸張、驕傲的語氣對學生說:“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對換角色,請全體同學當老師,而老師來當你們的學生,大家可以任意說出一個最簡分數,老師就能夠秒回這個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來,考考老師吧!”學生紛紛表示不相信,好奇心起來了。這時候,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興趣得到了充分調動,躍躍欲試,紛紛說出一個個最簡分數考教師,教師則用最快的速度做出判斷。學生覺得很神奇,心想:“教師是怎么做到的?”這時學生就會有一種“好想學到這種方法”的心理,無形之中這些孩子就掉入了教師設的“坑”,那種認知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達到空前高漲,全班學生都爭著舉手提問:“為什么二分之一、八分之一能化成有限小數,而七分之一、九分之五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高質量的問題就這樣被學生提出來了,教師順勢再把這些問題拋給學生去交流討論,讓學生自主得出一些規律,讓他們知道:一個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必須看這個分數的分母包含的質因數有什么。教師通過師生角色互換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有一個“考考教師”的機會,大家都感到興致高昂,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想問了。
課堂教學不是來消滅問題的,而是應當根據具體情況提供更多的探究機會,讓學生在學習探究中發現更多與學習任務有關的問題。所以,平時教學要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精神。新課標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主講、主問的不應該是教師,學生不能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相反,教師要在課堂學習中充分讓學生自己去實踐、探究、展現,盡可能給學生創造更多問的時機,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探究中發現更多的問題,向教師和同伴提出更多的問題。
教師可在課前備課時針對本節課的情況設計“質疑問難”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導入環節質疑、在討論交流時質疑、在同學回答問題后質疑、在課堂知識小結時質疑、在做題時對一些習題進行質疑,讓學生有更多的質疑機會。課堂上可以設立“發現大王”“提問高手”等獎項,學生在課堂內有什么新發現、新問題,以及是誰解答了同學的提問都可記錄下來,引導學生質疑。當然,要對不同情況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要求:對于學習比較困難的,不愛說話、提問的學生,只要他敢發言、提問,即使是提出與學習內容只有一點相關的問題,也要給他一個大拇指;對于平時語言表達能力較強、提的問題比較尖銳的同學,要求可以適當提高一點,引導他們提出更多有意義的、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另外,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是他們自己在學習中產生的困惑,或者是他們即時閃現的靈感,在這時候,他們都非常希望讓大家知道,更想說給教師聽。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認真傾聽、善于捕捉問題契機,讓學生能有把困惑、靈感說出來的機會。很多時候學生可能表述不完全,或者表述是錯誤的,這時教師應該給予精準的評價,先肯定學生勤學好問的學習態度,再引導學生該如何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還可以讓他們通過與同伴互相討論后,提出更加全面的問題。
總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么讓同伴回答,要么教師自己給予明確的答復,給學生一個交代,讓學生消除各種顧慮,能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的心中所想,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變得越來越愛問。教師也能從學生的質疑問難中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并且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修訂日后學習的計劃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樂于自主探索知識,不斷發展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每天的課程結束后,可以評選出幾位提問高手,給予適當的獎勵,長期堅持下來,就能培養學生愛提問、好提問的良好習慣。
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的課堂中,很多學習任務都要在課后去完成。課后是課堂的延伸,不同于課堂上有束縛,課后是學生的樂園。在自由自在的情境下,在同伴們的身邊,孩子們會表現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即使是在課堂上不敢大膽發表意見的孩子,也會在小伙伴面前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在課后多提問題,可以讓他們以學習探究小組為一個單位,如果他們能自由組織最好不過。前期,教師要適當開展方法指導,特別是對中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開展課后月度、季度、學期以及學年“最佳問題”“提問能人”“問多星”等的評比活動。因為在課后,學生處在一個相對比較自由的環境里,互相提問、樂于提問,每個人都能成為問的主體。對于學生來說,所有的問題都是他們認真思考的結果,對于他們本身都是一種超越。
例如,有一年學期初,教師就對學生提出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提問高手”競賽活動。每組選出問題收集員,小組成員把學生每天課外提出的問題記錄下來交給收集員。問題也分兩類,一類是跟他們的學習聯系緊密的,語、數、英、體、音、美等各個學科的都可以;一類是生活中的各種發現、現象。之后小組成員共同評選出本組的“提問高手”,一周評選一次。在評選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困難,教師可以給予恰當的指導。教師一宣布這個競賽活動,學生就“炸鍋”了,他們每天都念著這個活動,想著提出各種問題。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提問能力無疑很快地得到了提高,最主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問題意識。
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不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實踐探究中自主得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讓學生想問、敢問是學會提問的前提,能讓學生處于自然狀態下多提出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才是數學教學所需要的。提出問題是一種技能,學生能清楚地把自己想問的問題提出來,需要他們積累一定的思維方法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很多學生對數學規律和現象有著特別的興趣,也敢于在同學面前交流自己的看法與問題,但由于知識經驗及表達能力的欠缺,他們在課堂中很想問卻無法把自己要說的問題說清楚,這都會影響學生質疑問難方法的發展以及創新潛能的開發。這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認知把問題說得清楚、明白、到位,逐步使學生提出有重點、高質量的問題。
讓學生知道怎樣衡量問題的好壞、優劣,認識問題的開放性、探究性、發展性、創造性等標準,從而使提問更有針對性、方向性。要讓學生能根據具體的情境或要求提出問題,確保提出的問題不偏離方向。這方面除了讓學生認真聽以外,還要抓住教師提出的具體要求及關鍵詞語,并持之以恒地訓練。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同樣,良好的提問習慣對于學生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質疑問難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可以從加強預習的指導入手,讓學生在預習中提出問題;可以加強對比教學,通過對比一些內容相近、意思相似的概念教學,讓學生在對比中用自己的話來說出問題,如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與三角形的面積推導之后,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比較,緊緊抓住為什么要除以2,學生問的方向也就能不斷向“除以2”這些字眼靠攏,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并提出問題;還可以結合一題多解、多題同解,開展思維訓練,再對這些知識內容進行歸納整理,讓學生在解題中發現問題;也可以經常性地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讓他們在交流討論中產生問題;還可以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大自然中有很多神奇、奧妙的事物,學生定能提出很多問題,不知不覺就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1.教師多教方法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平時多問,還要注重方法的引導,多在課中進行“問”的話語培養,如為什么、這樣好嗎、你怎么知道的、把你的理由和想法說出來、你還能用別的方法來解答嗎、怎么證明你說的是正確的、他說的為什么是錯誤的、還有更好更巧妙的方法嗎……每天的課堂上都強調這些提問方法,并對提問的學生及時肯定,時間長了,學生由模仿提問到學會提問,他們也會愛上提問。
2.培養提問思維
實際上很多學生很想問教師,但是不知怎么表述。所以,教師一開始要讓學生說清楚“是什么”,接著啟發學生學會問“為什么”。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說出問這個問題的原因,也就是心里是怎么想的。因為這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提問思路,學生才能說出問題的來龍去脈。這樣不但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思維方法,而且能使學生順利地說出自己的問題。所以,教師需要在數學課堂當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事物多加思考。
3.把握提問時機
比如,可以從結論上質疑“這句話正確嗎?”“為什么是對的?”“如果不正確那該怎么修改或者怎么表述?”還可以對各種解題方法進行質疑,如“1+2+3+4+5+6…+10=( ),如果1一直加到100又該怎樣計算才會更加簡便?”還可以從矛盾處提出問題,如“分數的分子、分母為什么不是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而是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才不會改變?”有了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對分數的基本性質掌握得更好,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也會更加精準,邏輯思維更加嚴謹。
4.加強學科整合
根據普遍聯系的觀點,世界是多維的,知識是相互聯系的。經驗證明,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無法清楚地說出問題,所以加強數學語言的訓練、語法邏輯的訓練、多學科間知識的整合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只有加強學科間知識內容的整合,學生問的言語才能更加精練、表述更加科學,才有利于學生綜合協調發展。
5.改變敘述方式

學生只有明確提問的方向,自覺養成提問的習慣,自主掌握提問的技巧,質疑的能力才會有所提高,才能達到教師心目中善問的境界。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把培養學生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就要從興趣、方法技巧等方面去鉆研,在課堂上落實,持之以恒。教師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給予學生肯定,讓學生更有勇氣。當然也要教給學生科學提問的方法,使學生會問、善問,問的問題更有科學性、目的性和針對性。只有數學教師長期引導,學生才會由原來的“有疑不問”到“敢想敢問”再到“多問善問”,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才能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