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娟 來慧麗 吳文理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護理院校在未來醫療事業發展的醫學人才培養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傳統專業教學往往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價值引領,不少護理專業課程教師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完成教學任務就是完成育人任務[1]。護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們更應該具有人文關懷的情懷和救死扶傷的醫者精神。 “課程思政”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基于當前護理專業高等教育大背景下,護理專業教育者應予以積極關注,在護理心理學課程中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在全方位育人理念上,提升學生的專業水準和思政素養。現將護理心理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提煉與實踐介紹如下。
“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醫學院校肩負著培養較高專業素質及高尚的職業素養和全方位育人的神圣使命,正確價值觀念和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新任務。“課程思政”是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各環節,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嶄新課程觀[2]。在新形勢下,分析醫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通過優化教學設計,引導專業課程根據課程目標等教學要素,在尊重課程規律的前提下,找準“課程思政”切入點,在實現課程的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挖掘和充實思政課、專業課、實踐課的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堂中,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營造滲透式教學氛圍,在傳授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具有重要意義。
《護理心理學》是護理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是護理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一門科學,把心理學的系統知識和方法運用于護理領域中,研究在護理情境下個體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包括各種患者的心理行為特點,各種疾病的心理行為變化,常用的心理干預方法與技術,以及護士自身健康的維護等。學科從不同角度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從護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和學科性質與課程思政存在內在契合性,與思政教育交融最多,能突出培育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意識,塑造有人文情懷、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仁愛精神的護理專業人才。
在“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進一步系統地把握護理學相關知識體系,與思政元素相結合,改進護理心理學教學模式,發掘《護理心理學》中的思政元素,整合教學內容,模塊化系統設計,在現有的課程中有機融入和巧妙滲透思政元素,將教學內容分為6個模塊(表1)。

表1 《護理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安排
2.1 教學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 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更有情緒、情感和情懷。如護理心理學講授“情緒與情感”這一章節內容時,將愛國的情感體驗與知識點講授緊密結合。如天宮1號成功發射后全國人民激動興奮的情緒,新冠病毒肺炎暴發時醫務人員沖鋒在前的激情,眾志成城,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熱情和愛國情感。這些激人上進的事例增加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帶領學生深入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能清晰地掌握情緒和情感的概念及特點等,同時對其歷史使命擔當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其中,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強化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引導他們樹立為祖國衛生事業努力學習,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政理念內化,發揮思政育人功效。
2.2 教學內容與職業道德教育結合 護理專業知識掌握的同時應強化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如在“護士心理健康的維護與促進”這一章節,介紹護士應該具備的職業心理素質,結合新冠肺炎救治中護士們的援鄂事跡,“年輕護士不畏艱險、沖鋒在前、舍生忘死,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也為青年樹立了榜樣”。平凡的崗位上,堅持為患者服務的信念,引導學生熱愛專業、尊重患者、刻苦鉆研、團結協作等倫理規范。在“急危重癥患者的心理特點與心理護理”一章中,結合“最美護士”搶救倒地路人事跡,讓學生形成救死扶傷、奉獻社會、對百姓疾苦感同身受、醫者大愛的職業素養,懂得職業道德與素養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職業自豪感和使命感。
2.3 教學內容與信仰價值引領結合 知識的應用總是包含著一定的價值觀,新時代教學理念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背景,既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的科學問題,也要解決“為誰主張”“為誰服務”的價值追問。在“緒論”部分談及護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患者和護士,研究任務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應用于臨床護理,根據患者的心理活動規律做好心理護理工作。比如護士為新冠疫情時的方艙醫院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激發學生不忘初心、堅定信仰,激活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功能,將個人的學業與祖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緊緊結合在一起。這與培養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標是相一致的。
2.4 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陶冶結合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在講授“應激的心理社會中介因素”一節時,舉例說明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如何在“應激”反應中的中介調節作用,如舉國上下防疫新冠病毒肺炎,河南洪災時全國齊心協力抗洪,弘揚中華民族誠信友愛、互幫互助、謙虛包容的社會文化氛圍。幫助學生對自身文化的民族認同感,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實現傳統文化與心靈的碰撞和融合,這種中介因素具有潛在的維護身心健康的作用,有利于在學習中實現學生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升。
2.5 教學內容與科學精神培育結合 在“人類心理發展史”一節中,可以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傳承講授,歷史記載許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對心理發展方面有很多論述,很多論點體現了人類心理發展的一般原理,中國文化對心理學思想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力。“人類心理發展在中國的研究”經歷了曲折和前進的過程,通過講述中國心理學專家在心理學各個領域進行了很多有意義的探索,經歷了追求真理的艱辛歷程,以培養學生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勇攀醫學高峰,成就夢想的科學精神。
2.6 教學內容與生命教育結合 課堂中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生命觀,具有仁愛之心,在“心理干預”“護士維護與發展心理健康的策略”的章節中,把生命教育的核心主題有機融合到課程內涵中,通過生死態度的探討,培養積極的生命態度渡過心理危機,幫助患者樹立與疾病斗爭的勇氣,學習維護心理健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舉國上下傾力抗擊疫情的現實場景便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護士這份沉甸甸的工作,是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時,為生命挺身而出無畏前行的動力,實際行動為抗疫默默地付出與貢獻,這背后更是生命的重量。無不觸動著同學們心底最深處,讓學生深刻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完善生命,從而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
3.1 創新教學方式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超星學習通平臺線上線下學習,翻轉課堂,并靈活運用情景教學法,情景模擬與角色體驗,結合思政案例、思政教育電影、思政視頻、熱點時事、影視欣賞,如援鄂護理隊伍、防疫抗洪、抗疫一線的英烈等時事新聞、有“最美壓痕”、“最美睡姿”等讓人動容的“最美畫面”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也可以根據情景需要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學生作為主體的全面參與以及課程的體驗實踐。教師引導學生就涉及的思政元素、倫理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將每個班級學生分為7~8個小組,每組5~6名,課前將案例和相關問題提綱發布給各組,引導其開展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如“最美護士”搶救倒地路人事件,促進學生通過參與和思考,提高護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實現認知、情感和行為認同,提升學生的專業水準和人文專業素養。
3.2 修訂課程目標 突出專業課程教學的育人導向,在原有知識目標的基礎上融入思政元素,引領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設計德育遞進路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精湛專業技能和優秀的人文素養,并且運用在護理實踐中,做到課堂中“德智”的教育,實現“全人教育”,培養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護理人才。
在《護理心理學》考核和評價過程中,不是一味追求成績和技能方面的提升,而是向思想政治、道德品質、人文素質等方面多維度考核延伸。學生成績考核評定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局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除考核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外,還對職業道德、人文關懷等素養給予評價。如通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案例討論時,則從學生團體協作能力、參與的積極性、責任感和團隊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對某些課程內容進行翻轉課堂小講課時,則從學習主動性、語言溝通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以體驗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時,則從學生的共情能力、關愛能力和服務意識等思政素質的考查進行評價。改革評價機制,通過教學反思,分析、總結與改進,實現了有效的德育滲透,讓教師形成思政素質和專業理論實踐并重的培養觀念。
總之,為適應護理院校護生的發展需要,將《護理心理學》專業課與思政元素相融,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載體,充分挖掘專業課程育人的思政元素,將愛國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信仰價值引領、傳統文化陶冶、科學精神培育和生命教育理念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節,使課堂主渠道功能最大化發揮。最終實現課堂育人,立德樹人,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提升教學有效性,最大限度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