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德華(江蘇:東臺市安豐鎮小學)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而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也要求教師不斷地更新教學方式。在相關實踐與研究中,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教師教學水平的探索。針對學生目前的學習現狀,筆者將注意力轉移到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索方面,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優勢,通過剖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提高課堂教學的策略,打造高質量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
如今,國家大力推動終身教育,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方針。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從小學就開始了,因此,培養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認知中的應試教育下的“唯分數論”的理念,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勢了。從小學教育開始,我們就要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以打好學生的基礎和提高學生的能力為目標進行教育教學。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努力打造高質量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符合小學生接觸信息技術課程的邏輯思維方式與思考問題的習慣,要創設有情境的教學環節,促進學生創新型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增強學習興趣,學會思考問題的方式,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再唱“獨角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學習效率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也明顯了許多,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部分學校重視語、數、英等課程的教學,忽視某些“小學科”的教學,信息技術課程也自然成了“形式主義”的課程,這種僅僅具有象征性的教育使得我們長期忽略了學生的信息技術的學習。學校不夠重視,教師也不夠重視,這樣的教學質量自然無法得到保證,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魅力如何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得到?課堂效率低下,信息技術教學整體發展水平受到制約,教學成效止步不前。與此同時,由于學校對信息技術教育的忽視,加之教學場所限制,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無法真正發揮其教育教學作用。
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不高。目前,在許多學校中都有類似的現象,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比較突出。在絕大部分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信息技術專任教師嚴重匱乏,由其他教師兼任信息技術教學,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支撐,有的教師甚至自己還沒琢磨透,就去上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有些縣城學校,教師雖說已取得了相關專業學歷,然而,信息技術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更新迭代速度較快,現有的知識跟不上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業務素養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教學實績得不到體現,教研成果捉襟見肘,教師的教學熱情不高,信息技術教學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小學生對信息技術充滿興趣、好奇心強,但學習中往往有“走馬觀花”的現象,僅僅被表面現象所一時吸引,殊不知,信息技術的學習實踐性強,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反復動手操作,形成技能。而小學生因為年齡的特點,學習的專注度難以持久,學習效率不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知識的能力也不相同,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需要不斷地練習和教師的指導,有的學生比較靈巧,一點就通。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很難適應所有學生的要求,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較為困難。
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焙昧晳T使人受益終身,一個人的成長,習慣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而小學恰恰是奠定一個人成長的關鍵階段,在小學時期注重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效果最佳。如果這一時期錯過了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想在以后再進行教育,往往事倍功半,成效甚微。小學生第一次進機房學習,教師會告知在機房應該注意的基本事項、正確使用電腦的習慣,以及利用教材教會學生如何操作計算機。比如,最基本的開、關機,以及計算機設備的保護等,都要事無巨細地告訴學生,避免出現學生亂敲鍵盤、硬拽鼠標的現象。進入機房穿鞋套、安排學生值日、做好清潔工作等,就是以整潔的環境影響學生,以良好的行為規范引導學生。
有研究顯示,學生在信息的獲取上,首先是視覺占8.3%,聽覺占12%,最后是觸覺。根據這一規律,教師教學可以運用投影、錄音、視頻、網絡等多種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教師要對微視頻進行深入研究,掌握操作技巧,制作高質量的信息技術課程微視頻。而對于微視頻內容的選擇,教師要學會甄別,哪些適合小學階段學習、哪些適合本節知識拓展教學、哪些適合學生集體學習,而哪些又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進行篩選,并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結合信息技術知識的教學內容添加相應的趣味性元素,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動畫的效果制作《想要打字很快很難嗎》的微視頻。課前,教師要充分閱讀教材,梳理教學內容,再進行微視頻的設計與制作,在經過編寫學習內容、錄制視頻、視頻剪輯處理等過程后,完成教學視頻。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從不同的方面觀看在鍵盤上打字時需要注意的各種技巧,學生被微視頻技術帶來的奇妙所吸引,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接下來實踐課中完成相應的操作練習自然水到渠成。
教師要善于整合學科教學資源,建立學科間的銜接。其實,學科之間是相通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拓寬眼界,學會整合教學資源,嘗試跨學科教學,尋找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的關聯點,使自己的教學得到優化,這樣的教學效果一定會令人眼前一亮。例如,教師在制作課件之前可以利用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知識面也要有所了解,在講課的過程中用問題進行串聯。教師提出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構建,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對課堂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自然得到增強。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細節,課件制作、課堂講解時要注意細節。PPT 是輔助學習的手段,并不是完全代替教師講課的工具,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補充相應的信息技術背景知識,能讓學生拓寬眼界。教師要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課堂教學中要預設學生思維的“瓶頸”,進行“支架式”教學,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享受成功的快樂。
項目式教學就是以問題為導向,教師創設由易到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角,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合作者,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客觀評價。目前,項目式教學的優勢正逐漸顯現出來,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進行項目式教學,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出來,積極、主動、愉快地完成項目,知識與技能也得到鞏固和提升。例如,在《制作時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圍繞制作時鐘這一任務進行項目式教學,化整為零、化難為易,把一個大項目分成在表盤上建立指針、讓指針轉動、讓指針按一定的角度轉動、讓時間和指針同步變化等幾個小項目。項目任務由易到難,在完成挑戰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濃厚、思維活躍,學習熱情高漲。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提升技能、張揚個性。采用項目式的教學模式,教師由課堂的組織者轉變為學習的設計者和支持者,讓學習真實發生。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加激發了他們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探索意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鍛煉,為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項目式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還讓教師的教學思路得到拓寬,教學行為也得到微妙的改變。
生活體驗式教學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把課堂教學活動融于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讓一些學生消除倦怠,課堂學習的參與度提高了,學習就會有獲得感和滿足感。生活體驗式教學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體驗性較強的學習氛圍,學習內容與生活密不可分。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采用生活體驗式教學,將抽象的知識融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學《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一課時,讓學生聯系生活制作圖文并茂的教師節賀卡,先讓學生觀察幾個電子賀卡,展示對比作品,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通過微視頻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位置移動、大小更改、顏色調整等方法,聯系生活選擇合適的素材進行制作,教師指導學生注意合理布局、色彩協調,充分表達主題,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明顯增強。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面向全體,以生為本,要充分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個性化的輔導。設計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往往能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需要教師扎實地抓好每一節課,努力培養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注重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信息技術教師要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不斷地調整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也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