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南京曉莊學院幼兒師范學院,江蘇南京 211171)
紅色音樂文化內蘊著豐富的黨史篇章,構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具備深刻的審美體驗,是老一輩革命者、改革者傳遞給青年們的精神財富。但現今多元文化的發展,使得本最能體現社會主義主旋律的音樂形式,在高校學生群體中認知度有限,西方音樂、現代音樂、流行音樂、網絡音樂等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紅色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空間,學生們對流行音樂和網絡時尚音樂的興趣往往大于紅色音樂,這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無法靠生硬干預和呼吁扭轉。現代教育理念啟示我們,學生從了解紅色音樂文化到熱愛它,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將“紅色音樂”有機融入高校相關專業課程學習,由專業課程教學實踐入手,探索“紅色音樂+思政”育人模式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有效運用,對紅色音樂的民族屬性、文化背景、表現形式、社會價值方面進行系統剖析,以一種“隨風潛入夜”的教學策略,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思政育人,提升他們對紅色音樂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使紅色文化因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強他們弘揚、保護、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心。
紅色音樂文化誕生于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一系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以革命音樂、軍旅音樂為主體,是在中國具有一定規模和效應的音樂文化類型。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有不少于一億民眾,接受了紅色音樂的教育和啟蒙。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更有數以百計的杰出音樂家在部隊、革命根據地、解放區積累了音樂基礎,完成了專業音樂家的準備。和平時期那些“紅色經典”、軍旅歌曲,亦是增加了紅色音樂在中國文化生活中的體量和比重。“2004年起,我國出臺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由此開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紅色音樂作為優質的思政教育資源,融入高校專業課程無疑兼具現實內涵與時代使命。
從音樂學科角度而言,學術界對紅色音樂的研究,多集中于對紅色音樂,乃至紅色音樂學科的學科理論研究、溯源及現狀研究,文化特征研究以及聚焦音樂本體和創作方面的研究。從思政育人的角度,對紅色音樂的研究則多體現在對紅色音樂歷史背景的闡釋,對其政治價值和育人功能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運用等方面。近些年“‘中國樂派8+1、思政+X’課程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等會議,對紅色音樂在高校育人體系中的運用、高校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乃至紅色音樂對當代教育功能的影響等諸多方面的經驗與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與探究,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校‘紅色音樂+思政’育人模式的發展,也為新時代音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目前“紅色音樂+思政”交叉育人模式研究多從學科,或者高校思政的單一角度進行研究。雖然國家一系列的政策和研討會議,對“紅色音樂+思政”育人模式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不可否認,同類研究目前還處相對單一且零散的階段,缺乏一定系統性和整體性,相關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尚顯生硬。
紅色音樂文化融入相關專業課程教學實踐是一種“紅色音樂+思政”的新文科交叉育人模式,是當今時代育人模式的必要補充,需在具體教學實踐上有所選擇、側重和創新,推動相關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充分體現專業特色的前提下,構建出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聯性,深化其實踐性與針對性,促進“紅色音樂+思政”育人模式的更新升級。
紅色音樂是優質的教育資源,其德育的力量大且實效高,但目前紅色音樂在高校教學中的運用,多針對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于相關專業課程建設而言,如何將更多地紅色音樂合理、高效的運用至相關技能技巧教學及訓練中,是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和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紅色音樂+思政”育人模式具有一定開放性和融合性,合理且創新的運用可打破原本相對單一的教育模式,以音樂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訓練為例,在紅色音樂的彈、唱等練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彌補學生對純理論學習缺乏興趣的不足。教師在指導學生對紅色音樂作品情感、樂句、技巧的處理中,適時引導學生學習并了解紅色音樂中的紅色文化和精神,讓音樂專業課程的教學自然的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駕馭能力,實現思政育人的目的,使紅色音樂與音樂技能教育、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融會貫通。
紅色音樂作為音樂學科教學資源中一種兼具藝術性、民族性、與思政性的教學內容,有著其他純藝術音樂無法達到的精神境界。此外,從文化、精神,又或是音樂本體形態等方面衡量,紅色音樂始終在中國傳統音樂的長河中行進,有著民族化的本質特征。因此,“紅色音樂+思政”交叉學科育人模式可將音樂學科專業理論知識、技能技巧訓練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在充分體現專業特色,促進學生專業技能進一步提升的前提下,弱化學生因時代差異引起的對紅色音樂文化的隔閡感,激發學生對本國音樂、紅色基因的認同感、親切感,引導學生在音樂和思政的交融中找到其心靈上的共鳴點。讓其以未來教師的身份和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弘揚紅色音樂,傳承紅色精神。
“紅色音樂+思政”是一種音樂與思想政治學科交叉育人的模式,它以紅色音樂為橋梁,以相關課程質量的切實提升為目的,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其在相關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更是一種新的嘗試,在技能訓練與思政教育的安排、側重,以及經典、特色紅色曲目的選取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和調整。在具體專業課程的教學實施中,以講、練結合的方式,構建教學內容間的關聯性,在音樂情感處理中巧妙地引導并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加課堂的吸引力,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精神文化育人的效果。且從整體上來看,倡導“紅色音樂+思政”育人模式的踐行,可為未來構建“面向人人”的紅色藝術教育體系,促進藝術課程思政提供實踐基礎,為其進一步發展拓寬思路。
思政教育是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培養其愛國、愛民,建立其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可見,儒家教育思想認為,“樂”是教化民眾的重要基礎之一,亦是文明傳承的載體之一,民眾在“樂”的陶冶和熏陶下,終實現修身、治學。現如今,將紅色音樂引入高校課程教學實踐也是一種新式“樂教”形式,紅色音樂中儲存著共產黨人的初心與記憶,詮釋著共產黨人的理想與信念,蘊含著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念和品格。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音樂,既可打破傳統思政理論課程的枯燥性,又可發揮紅色音樂之藝術性,讓紅色音樂以藝術的形式承載著思政教育的深刻內容深入人心,以一種由內及外形式,用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引導、教育當代青年學生,幫助他們成長為有益于國家、社會的優秀人才。
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紅色音樂以革命音樂、軍旅音樂為主體,是中國一種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規模和效應的音樂文化類型。故在音樂相關理論和技能課程教學中,豐富紅色音樂文化教學模式,在充分體現音樂藝術專業特色的前提下,合理地將知識傳授與紅色音樂思政理念相融合。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選取較具代表性、經典性的紅色音樂作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首先引導學生理解相關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思想內涵,在此基礎上分析訓練學生藝術表現技巧,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自然地將紅色音樂與思政有機融合,找到情感上的共鳴。
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應堅持目標導向,在“紅色音樂+思政”交叉育人模式融入高校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中,要遵循思政教育工作的規律、學科專業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等,將紅色音樂文化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以相關專業學科教學目標、訓練要求為根本任務,在選擇紅色音樂作為教學內容時,注意將紅色音樂文化與學科重難點、時代熱點、學生關注點相結合,抓住學生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和情感特征,增強紅色音樂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紅色音樂文化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充分調動學生情緒情感,讓學生從心底認同且熱愛紅色音樂文化,讓其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提升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吸引力及親和力,讓學生自覺去感受和思考,用紅色音樂文化筑牢理想、信念、專業根基。
高校教師在將紅色音樂文化切入相關專業課程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針對專業學科特點和該科目教學目標進行積極創新與一定程度的改編,在加強自身紅色文化素養的同時,不斷開發紅色音樂教育資源,挖掘、整理具有所在地區歷史特色、人文特色、音樂特色,乃至校本特色的經典紅色音樂作品,對課堂紅色音樂教學資源進行持續地更新和擴展,使教學實踐工作中擁有更為廣泛的選擇空間。在實際教學環節,教師要合理地將知識傳授與紅色音樂理念相融合,針對紅色音樂間的差異化風格,運用課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采用更加多樣化、靈活性的教學模式,如以彈、唱、跳、說唱表演、情景劇改編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性,對相應的紅色音樂文化內涵進行傳遞。“與其他教學方式相比,參與式教學的優勢在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機,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教學實踐亦證明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方式,可幫助學生從知識單一“接受方”轉向知識“運用方”,讓他們在課堂活動中建構知識、鞏固知識、創建知識,進一步提升相關專業課程教學效果。
紅色音樂與思政教育之間其實早已密不可分。對于紅色音樂文化藝術而言,新時代為其提供了新的機遇,然而在以紅色音樂為媒介的相關專業課程思政化教學過程中貿然、突兀的將紅色音樂引入課堂,以學生的課堂表現直接納入其成績考核的方式,強制要求他們參與,反而違背了“紅色音樂+思政”育人模式與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初衷。此種紅色音樂與思政教育的生硬相加流于表面形式,無論如何融入,都無法達到實際需要的教學目的與效果,反易招致思想獨立、思維活躍、特立獨行的青年學生們的反感。因此,將紅色音樂引入高校相關專業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較好地了解與消化紅色音樂的內涵與本體,發掘和整理出能與相關專業課程相融合的紅色音樂作品和元素,處理好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合理區分學術問題、相關技能訓練與思政教育問題。在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中要巧妙地將紅色音樂融入專業課程的內容體系中,增加交叉學科教學內容間的黏合度。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曲目的背景剖析和旋律演繹,加深學生對紅色音樂蘊含歷史和文化知識的理解,以此培養他們欣賞紅色音樂之美,感受紅色文化之底蘊,并通過自身能力將紅色音樂之美“二度創作”,真正將“紅色音樂+思政”育人模式落至實處。
紅色音樂是珍貴的音樂歷史文獻資料,其中富含著思政教育之素材,是時代之“主旋”,“正能量”之載體。此外,紅色音樂對中國近代、當代音樂史學研究、音樂藝術創作實踐研究,當代青年思想、情操、審美教育的塑造和提升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高校要將紅色音樂文化當作專業技能課程核心教育資源之一,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培養、美育、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在提升高校學生相關專業技能技巧的同時,達到美育實效。
①出自《論語?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