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萱 揚子江
(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00)
談道愛情,中國和西方是有區別的。中華民族從古到今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深,愛情就是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可以先結婚后有愛情,大多以轉化為親情收場。西方民族的愛情觀點很明確,是勝于親情,甚至勝于一切的幸福情感和情義。愛情是與荷爾蒙的分泌相關的,必定導致怦然心動,所以中外的愛情都提道一見鐘情。由于時代,文化,社會因素等的不同,對愛情的定義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中國學者認為愛情是基于性生理基礎之上而產生的一種互相傾慕,愿意奉獻的行為和心理,是包括性愛,理想和情愛三種要素的整合體,是按一定道德標準雙方結成的一種特殊社會關系。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對愛情的陳述是人們尋找另一半,以恢復完整的希冀和追求。黑格爾同樣認為愛情就是一個個體把所有全部滲透到另一個個體意識中的一種整合。女性作為兩性之間的結合的產物,在愛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她是能夠維系婚姻,構成家庭美滿,導致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本篇文章主要從《鳳求凰》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女性的角度來淺析愛情。
《鳳求凰》的故事發生在西漢年間,富豪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愛彈琴,喜棋畫,文采非凡,以巴蜀第一美女著稱。本是被許配皇孫,奈何皇孫短命,文君守寡。司馬相如是當時的辭賦家,音樂家,因功名失意落魄歸蜀。卓文君仰慕乘興演奏琴曲《鳳求凰》的司馬相如的才華,一“聽”鐘情,一見傾心,二人情投意合。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財大氣粗,是世俗眼光,社會風氣和禮教思想的代表,在女兒追尋自由愛情上構成強大的阻撓力量。而縣令王吉和文君的丫鬟構成外力支持,在愛情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最終文君和相如雙雙連夜私奔。后因生計所逼,夫妻無奈到市井當壚賣酒,用讓卓父丟臉的方式成為解決生計的方法,最后獲得卓父資助。相如升官薄情負心,另覓新歡,卓文君采用高雅的詩歌形式用智慧換回放蕩之心,最終拯救了愛情和婚姻。用一夫一妻制對封建社會一夫多妻的世俗觀念進行了抨擊,贏得讀者高度的關注和共鳴。
《羅密歐與朱麗葉》講述的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分別出生于世代積仇結怨的貴族蒙太古家族和凱布萊特家族的男女主人公,在一次舞會上一見鐘情,彼此相戀,大膽的追求愛情,導致了兩大世仇家族的矛盾激化。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從一開始就仿佛被神靈詛咒了一樣,注定走向悲劇的結局。兩大家族都具有家長作風,專橫跋扈,無視兩位年輕人的自由愛情,家族仇恨和沖突還導致了社會動亂。為了愛情,為了永遠在一起,男女主人公不斷同傳統封建思想和傳統世俗觀念做著頑強的抗爭,為愛雙雙赴死,用一場悲劇換來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勝利和弘揚。最后,失去兒女的兩大家族終于醒悟,握手言和。讀者能在跌宕起伏的悲劇劇情中體驗那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構成是愛情發展的基礎?!而P求凰》見于《史記》,在西漢時期的文學史上影響頗廣,對民族愛情的審美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意義。當時尚處于封建社會,國家實力充足,漢武帝雄心壯志,國家逐步走向富足。在封建社會的高門大戶里,內外有別,青年男女只有通過音樂互通情感。司馬相如游學歸來,在卓家的家宴上用琴聲挑動文君的心弦,文君深深為相如的文采風流所吸引,一見鐘情。卓父嫌貧愛富,仰慕權勢,深受“門當戶對”觀念影響,不認同這門婚姻。文君相如只能私奔遠走高飛。封建社會的觀念是婚姻大事全憑父母做主,愛而不得是常有現象,封建禮教常常是限制婚姻自由的枷鎖,文君和相如私自訂婚,被認為是違背輿論道德有傷風化。但當時漢武帝統治天下,思想比較開明,可見文君和相如的美滿婚姻的建立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封建社會通常男方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女方負責勤儉持家,相夫教子,封建文化對女性一貫壓制,女性追求愛情的思想被禁錮,而文君卻以自己獨特的形式獲得父親經濟財力,打破常規,文中以喜劇的形式展現了文君聰明機智,大膽潑辣的女性性格。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為莎士比亞經典愛情作品,是一部具有喜劇氣氛的悲劇。創作于文藝復興時期,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政權穩定,國家繁榮。一方面以廣大市民熱烈擁護的親王為代表,象征了王權統一的力量;另一方面是世代積仇結怨的兩個貴族家族,代表了封建舊思想和傳統世俗觀念,象征了封建集團勢力相互爭奪的力量。人們的思想已經開始解放,逐步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但封建思想仍然殘存。朱麗葉與羅密歐在舞會上相戀,為了愛情,朱麗葉不顧一切,不顧及封建禮教的束縛,努力追求現實中的幸福。然而卻因家族仇恨,朱麗葉被迫選擇結束生命。“生而赴死”展現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抗,對追求愛情的贊美和謳歌。朱麗葉雖然身處規制之中,但卻勇敢地捍衛著自己的愛情,為了獲得自由的愛情竟然能夠不惜做出巨大犧牲。朱麗葉敢愛敢恨,勇敢追求自由理想,具有人性之美,彰顯出偉大的女性人格魅力,展現出浪漫愛情人文主義與封建思想的劇烈碰撞。
兩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都選擇了積極主動的態度,采取了至情至性的行動,不惜與封建制度做斗爭,令人稱贊和頌揚。中國人崇尚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愿望,但西方人用美好愛情的毀滅作為結局,這也是兩部作品中呈現的不同愛情結果。
古烈治效應就是心理學家對男人生理上和心理上見異思遷傾向的總結。但人有道德,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而區別于動物。古代中國的愛情觀講究“父母之命,媒杓之約”,女性對自己的愛情是沒有發言權的,更多的是強調社會地位上的平等,門當戶對成為必須。不注重夫妻之間是否有愛情,他們的結合大多是出于道德利益。封建社會的女性更是視自由戀愛為不恥之事。文君遵循“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理念,通過“一見鐘情”,沖破封建枷鎖大膽追求愛情。經歷了奔放纏綿的愛情獲得婚姻后,相如飛黃騰達官場得意時,喜新厭舊的古烈治效應驅使欲棄妻納妾。而文君作為當時的女性,屬于有學識,有見地的剛強女子,為了維護婚姻,抒寫《白頭吟》,憑借自己的才情,對愛情的忠貞挽回了這段愛情,不是一曲悲歌,而是一出小喜劇。
羅瑟琳是羅密歐的初戀,朱麗葉出現之前,也是羅密歐心中最圣潔最美麗最完美地理想愛人形象。但是當羅密歐遇見朱麗葉,一見鐘情的魅力,喜新厭舊的古烈治效應,認為朱麗葉才是最佳愛人形象,移情別戀,羅瑟琳被瞬間忘記。愛情之火在男女主人公心中迅速燃燒,彼此忘卻了雙方家族的仇恨,埋下了悲劇的種子,欲速而不達則能充分表明一見鐘情的不穩定性結果。古今中外,談婚論嫁必定涉及兩個家庭,很少人的愛情能跨過雙方家庭的羈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建立在不穩定的一見鐘情基礎上,固然浪漫,必定困難重重。盡管最后雙雙殉情,但若最終結婚,當羅密歐再次遇見一個比朱麗葉更加符合他理想愛人形象的女性,喜新厭舊的古烈治效應必定會導致朱麗葉的結局同羅瑟琳一樣被拋棄被健忘。
喜新厭舊的古烈治效應和一見鐘情的結局是會被殘酷的現實所禁錮,終究逃不過也超越不了世俗的牢籠。戀人雙方在理想化的愛情中是平等理性的,人格尊嚴都能得到平等對待,門第、社會地位甚至是性別也無法限制這種平等地位。但從古到今,不均衡愛情的天平下,呈現出她丑陋的一面,蘊含了多少女性的眼淚和痛苦。
突破禮教的愛情主題流傳千古。美好的愛情和悲壯的死亡是文學永恒的主題,相對于沉重的死亡,濃情蜜意的愛情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文君在文中對自己的愛情,自由婚姻的大膽追求,堅定維護,體現了女性自主意識的崛起,對世俗觀念的叛逆。特別是文中夜奔,打破了“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是沖破專職婚姻的代表,承載了人們對自由婚姻的希望和追求。這種精神賦予了文君和相如故事以獨特的靈魂得以流傳,對古代的禮教思想進行沖擊,使故事具有充分的吸引力。
朱麗葉遇見羅密歐體驗到愛情的甜蜜,便與周圍人們的世俗觀念作斗爭。在窗臺約會時,朱麗葉告訴羅密歐去否認他的父親,拋棄他的姓名,為了愛情,朱麗葉也自愿拋棄自己的姓名,公然對家族背叛,不顧及封建禮教的束縛,積極去追尋自由的愛情,并且機智地與封建家長作抗爭,甚至剛毅決絕。體現出女性獨立意識的崛起,逐步實現理想,進行自身解放,不惜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對封建家長制度進行反抗,大膽地追求愛情的自由。盡管女性在父權制社會中的反抗艱難,甚至無用,但朱麗葉卻勇敢地采取了行動,用生命換來了人文主義理想道義上的勝利。
經典傳情載體的合理應用,是愛情的催化劑。琴是創造音樂的源泉,是儒雅文化的代表,是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而P求凰》中,文君和相如借助古琴的彈奏和聆聽,心思暗和,為夜奔做了鋪墊和渲染,成就了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琴本無生命,琴音本無情感,但是附著于彈奏者的個人情感,使得深居閨中的文君聽起來產生共鳴,迸出愛情火花?!而P求凰》成為后人創作樂曲,歌謠,直白求愛的佳作。詩歌具有巨大的心理功能。當相如顯達后想娶茂陵女為妾,文君借用詩歌《白頭吟》以明心跡,挽救婚姻,鑄造了有見識有膽量的千古奇女子形象?!栋最^吟》是文君作為家書寫給負心的相如,先以“群華競芳五色凌素”比喻繁華的京城里面的存在許多的誘惑,接著“琴尚在御,而新生代故”比喻相如喜新厭舊,“錦水有鴛,漢宮有木”提醒相如不要忘記家鄉的愛妻?!鞍最^吟,傷離別”則寄托了文君對夫妻情分的擔憂之情。《白頭吟》采取了文雅的文字方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相如重新回歸愛妻文君的身邊。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位主人公相見在一場舞會,曼妙的音樂,正好烘托出即將愛情到來的浪漫。莎翁的語言對話,恰是一首首優美的詩歌,華麗的辭藻渾然天成,讓人陶醉。朱麗葉在月夜下內心獨白大膽熱烈“親愛的羅密歐……我會把我的整個命運交托給你,把你當作我的主人,跟隨你到天涯海角”。不惜應用光速來描述朱麗葉急切地相見心中的愛人,“戀愛的使者應當思想,因為它比驅散山坡上的陰影的太陽光還要快上十倍”。朱麗葉把羅密歐比成黑夜中的白晝,如同黑夜中最亮的星,愛意深深,如詩般的贊美之詞由心而出。同樣,羅密歐則把朱麗葉比作鴨群中的白鴿,兩人心心相印。莎翁用細膩的文筆,刻畫了生動的女主人公形象,把愛情表達的詩意盎然,詩情畫意,渴望有情人都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去擁有不懼怕外界的脫俗的理想愛情。
人世間所有戀人之間的每一句情話,都是如詩般浪漫,如歌般舒緩。理想的愛情忠貞不渝,現實的愛情殘酷無情。愛情的結局一般會出現兩種可能:一種是完好無損地到達目標,像文君的愛情,以喜劇告終,是美滿的愛情結局。另一種便像折斷了羽翼,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美好的愛情信仰在悲劇的失落中增加了感動的空間與分量,是一種樂觀的悲劇。
對愛情的根本態度和看法決定了愛情的最終結局。卓文君為了與相如在一起,不惜夜奔,為了更穩固的婚姻基礎,不惜當壚賣酒,以自己的父親的顏面為犧牲,換回父親的一筆財力,她在維系婚姻中勇敢追求權利,撰寫《白頭吟》維護人格尊嚴,這種對封建統治階級下男尊女卑理論的反抗,是古代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對女性身份的一種突破。
朱麗葉為了愛情為了能和自己的愛人長相廝守,背叛家族喝下假死藥,成為愛情路上第一次赴死;在得知愛人死訊后,結束生命,是愛情路上第二次赴死,這種“生而赴死”充分體現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愛情觀,展現了作者對封建社會的反抗,對自由愛情的贊美,以及對美好愛情的謳歌。
卓文君和朱麗葉都在追求愛情自由的過程中,對封建社會都做出了的反抗。作者在謳歌卓文君和朱麗葉的浪漫愛情的故事中詮釋反對封建世俗觀念,反對封建世仇,反對封建婚姻制度,反對封建家長制度,體現出兩位女性溫柔,剛毅的性格。
愛情是愛另一個人的情感,是人類本能的特殊感情,神圣而偉大,在藝術作品中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女性在追尋愛情的道路上充滿坎坷,常常陷入迷茫。作者通過不同的愛情故事,來表達女主人公的愛情觀,讓人回味無窮。《鳳求凰》中的卓文君和《羅密歐和朱麗葉》中的朱麗葉是中西方封建社會女性代表,盡管具有不同傳統文化,具有不同的愛情觀,應用不同的方式,構成不同的結局,但她們都有共同的追求和理念,在為追求自由愛情過程中都采取了積極主動態度,為世人所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