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淼,周立華,程閱鳳
腦卒中是一種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而失語癥是卒中后患者的常見及并發癥[1]。在卒中后失語癥中,非流暢性失語屬于最常見類型,患者以口語表達障礙、聽理解能力較好為主要表現[2]。因此,為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患者探索一種有效的康復模式對改善其預后意義重大。勵-協夫曼運動是一種重視高強度語言的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聯合相應的運動訓練,能實現患者的語言、肢體功能全方面改善[3]。本研究探究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患者采用勵-協夫曼運動治療對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現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92例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分為常規組(采用常規康復干預)、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勵-協夫曼運動治療),每組各46例。常規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45~74歲,平均年齡(57.68±9.25)歲。研究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44~73歲,平均年齡(57.39±9.16)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明確腦卒中史,且經皮質運動性失語、皮質混合性失語等檢查診斷為非流暢性失語;生命體征平穩,且母語為漢語者;年齡<75歲,處于恢復期者;所有患者均為右利手。排除標準:未卒中前已存在認知功能、語言功能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研究過程中無脫落/中途退出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19-SCILLSC-10),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常規組采用常規康復干預,訓練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常規健康宣教,使其對各項訓練有科學認知。首先,指導患者進行舌唇運動、韻律、發聲、音量、語速、呼吸控制等訓練;其次,進行聽理解、口語表達、閱讀等訓練,并指導患者開展日常康復運動。在常規組基礎上,研究組采用勵-協夫曼運動治療,具體方法如下:(1)語言訓練:選擇安靜、舒適房間,對患者開展語言訓練。①進行元音發音持續最大時長訓練,指導患者深呼吸,發元音時盡可能保持較長時間。②進行最大基頻范圍訓練,指導患者以發出高音調聲音,隨后盡可能發低音調聲音,重復10次。③進行階梯聲強訓練,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單詞朗讀(第1周)、句子朗讀(第2周)、讀書(第3周)、日常會話(第4周)逐層過渡。語言訓練時間為1 h/次,4次/周,連續4周。患者出院后繼續自主進行上述訓練,以通過不斷訓練改善患者語言功能。(2)運動訓練:在語言訓練期間,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運動訓練。首先,對患者的運動時以及肢體、軀干活動、頭部活動時等調整能力進行評估;其次,根據評估結果開展站立平衡訓練、步行訓練、步行復雜性訓練,根據各項訓練強度循序漸進連續。上述訓練每次45 min,5次/周,連續訓練4周。
1.3 觀察指標①在干預前、干預4周,采用“西方失語成套測驗(WAB)”[4]評估患者的語言功能,內容有自發言語、聽理解、復述、命名,各項分值分別對應20分、200分、100分、100分,分值越低說明各項能力越差,隨后根據測驗結果計算患者的失語商(AQ)。AQ=(自發言語+聽理解/20+復述/10+命名/10)×2,AQ能反映患者的失語嚴重程度,<93.8分則判定為失語,分值越低說明患者的失語越嚴重。②在干預前、干預4周,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5]評估患者的步行功能,0級:無功能;Ⅰ級:需要大量持續性的幫助;Ⅱ級:需要少量幫助;Ⅲ級:需要監護或言語指導;Ⅳ級:平地上能獨立行走;Ⅴ級:行走完全獨立。③在干預前、干預4周,采用“生活質量(GQOL-74)”[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內容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為了方便計算,將各維度的粗積分轉換為0-100的標準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2.1 WAB評分比較在自發言語、聽理解、復述、命名、AQ評分方面,2組干預前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4周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經重復方差測量分析發現,2組在時間效應、處理效應和交互效應均存在差異(P<0.05),表明2組患者的各項評分隨著干預時間、干預措施的不同而改變。見表1。

表1 入組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患者的WAB評分比較分)
2.2 Holden步行功能分級比較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方面,2組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研究組優于常規組(P<0.05);經重復方差測量分析發現,2組在時間效應、處理效應和交互效應均存在差異(P<0.05),表明2組患者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級隨著干預時間、干預措施的不同而改變。見表2。

表2 入組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患者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級比較[n(%)]
2.3 生活質量比較在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評分方面,2組干預前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4周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經重復方差測量分析發現,2組在時間效應、處理效應和交互效應均存在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入組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患者的生活質量分)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加劇,腦卒中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并成為威脅我國中老年人健康安全的一大腦血管疾病。臨床中,以往常用的常規康復干預較缺乏全面性、針對性,且近年來隨著康復理念的進一步發展,常規康復干預已無法滿足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患者的康復需求。勵-協夫曼運動是一種基于勵-協夫曼言語療法發展起來的康復模式,在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中應用,既能訓練其語言功能,又能改善其運動功能。本研究表明,干預4周,研究組的自發言語、聽理解、復述、命名、AQ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經重復方差測量分析發現,2組在時間效應、處理效應和交互效應均存在差異(P<0.05)。該結果提示,勵-協夫曼運動能有效改善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7]。同時,在勵-協夫曼高強度言語訓練下,能增加呼吸肌、喉肌神經沖動以及發聲時聲帶運動幅度,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感知發聲障礙能力,使其在訓練中不斷改善自身的發聲音量和質量[8]。
關于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患者的步行功能改善方面,本研究表明,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方面,研究組干預4周的分級優于常規組(P<0.05);經重復方差測量分析發現,2組在時間效應、處理效應和交互效應均存在差異(P<0.05)。提示勵-協夫曼運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同時,勵-協夫曼運動主要強調高強度、重復性和漸進復雜性,在訓練過程中患者能通過自我感知來不斷校準運動執行,進而改善其運動功能。運動訓練中的站立平衡訓練,能逐步增強患者的軀體平衡功能,有利于提高其步行穩定性,為后續步行訓練奠定良好基礎。隨后進行步行訓練,能調節機體血流循環,使軀體步行功能逐步恢復。此外,本研究調查顯示,干預4周,研究組的生活質量高于常規組(P<0.05);經重復方差測量分析發現,2組在時間效應、處理效應和交互效應均存在差異(P<0.05)。可見,勵-協夫曼運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主要與患者的語言功能障礙、步行功能改善有關。
綜上,勵-協夫曼運動治療應用于卒中后非流暢性失語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不足:受到研究樣本量少、研究周期短等因素影響,導致的研究數據存在一定偶然性,后續還需針對上述因素進行研究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