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霖,謝執琳,穆志強,劉 奎,陳活良,徐 莉,張潔瓊
空軍作為新時代信息化戰爭中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力量,其戰斗力主要來源于不同種類的戰機。飛行人員作為戰機發揮戰斗力的先決條件,其身心健康不僅是國防安全的有力保障,更是“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強軍目標的有力支撐。飛行人員從選拔到培訓都十分嚴格,不僅要應對飛行訓練中加速度、缺氧、低氣壓、高輻射等作業環境帶來的極限挑戰,還要完成三代機、四代機等新型戰機帶來的長時間、高強度、高難度的飛行作戰任務[1]。早期康復治療技術作為一種康復醫療技術早已介入現代醫療[2],應用早期康復治療技術對飛行人員的相關傷病進行早期預防,有助于樹立飛行人員自主康復理念和提高飛行人員傷病救治效果,對提升空軍戰斗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1 飛行人員的身心健康面臨巨大挑戰未來戰爭具有一體化、信息化、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特點,空軍作為聯合作戰中至關重要的一支作戰力量,其發揮的戰斗價值和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基于飛行訓練任務的需求,飛行人員的日常訓練往往具有強度大、時間長、難度高等特點,這不僅導致了飛行人員飲食作息不規律,休息睡眠不充足等一系列引發身體疲勞的問題,還增大了飛行人員身體發生不可逆性損傷和慢性疾病的幾率[3]。不僅如此,高難度、低容錯、戰必勝的作戰任務要求,長時程、高強度的緊張飛行狀態還會給飛行人員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影響飛行任務的完成,致使飛行人員出現停飛、地觀和住院等一系列狀況。
1.2 常規治療措施存在一定瓶頸飛行人員特殊的作業環境以及高強度的訓練任務引發的相關疾病往往十分棘手,如腰背肌勞損、腰脊椎退行性病變、頸椎病等不可逆性疾病[4-5]。此外,高輻射、低氣壓、缺氧、加速度等環境因素還會引起飛行人員機體內分泌紊亂,進而出現一系列如失眠、厭食、高血壓等問題,嚴重限制日常飛行訓練的進行[6]。常規的治療措施對于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不僅需要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還有可能出現久治不愈、反復發作的情況。對于飛行任務多、訓練時間長、責任使命重的飛行人員來說,常規治療方法顯然無法很好地解決這些疾病給飛行人員帶來的困擾。
1.3 早期康復治療技術優勢明顯秉持中醫“未病先治”和“上工治未病”的理念[7],早期康復治療技術通過應用中醫傳統理療技術,如針灸、刮痧、拔罐、按摩、膳食養生、太極拳、氣功、武術等方法積極緩解飛行人員的身心疲勞狀態,對其機體功能進行恢復和保養[8]。同時,還應用了西醫最新理療技術如電針灸、激光與超短波刺激等對飛行人員早期病理損傷如軟組織挫傷、肌腱或韌帶炎進行積極干預[9]。相較于常規治療方法,早期康復治療技術不僅可以做到防病于未然,極大降低飛行人員罹患各種急慢性疾病的幾率,還可充分縮短疾病治愈和恢復時間,在不耽誤飛行人員飛行訓練安排的同時保障其身心健康狀態。
當前,飛行人員早期康復的實施主要依賴于場站的軍醫,課題組在前期對航空軍醫進行的“關于飛行人員早期預防及康復治療相關問題”的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大部分航空軍醫認為早期康復技術對飛行人員的健康保障很重要,尤其是早期心理干預和突發事件的早期應激處理。但由于各場站航空軍醫人才建設和設施配備存在著諸多問題,飛行人員早期康復治療的開展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
2.1 航空軍醫人才配置不達標現有的適用較廣的早期康復治療技術如按摩、針灸等,需要醫護人員與患者一對一實施。而課題組前期對參加規培的航空軍醫進行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基層單位的航空軍醫人才配置現狀十分不合理,只有少數場站、基地等基層單位每名航空軍醫保障人數在30名左右,其余大部分單位每名航空軍醫保障人數都在百人以上,甚至有個別單位航空軍醫的保障人數超過了200名。通過航空軍醫與飛行人員的人數對比數據可以看出,作為飛行訓練基地、場站等基層單位的長駐醫師,航空軍醫的人數遠遠無法滿足充分開展飛行人員早期康復治療的需要。
2.2 航空軍醫專業培訓不到位2019版《空軍航空衛生工作細則》中明確了航空衛生人員的從業要求及專業培訓規定,不僅要求航衛人員需要政治合格、事業心強、身體健康、業務技術好、經過航空醫學專業培訓,還要求擔任航空軍醫人員應當每3~5年到軍地科研、醫療、教學機構進修一次,鞏固提高臨床專科技能和水平,了解掌握航空醫學的新進展。但是從課題組前期對34名航空軍醫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參與調查的航空軍醫中只有2名學歷為研究生或以上,其余32名均為本科畢業。畢業于航空航天醫學專業的僅有3名,超過50%的人此前參加過的相關專業培訓遠遠未達到當前的細則要求??傮w來看,參與調查的各單位航空軍醫不僅對航天醫學專業知識缺少系統化、專業化的認識,對早期康復技術的掌握情況也是不是很理想。
2.3 醫務室設備維護更新不及時飛行訓練基地或場站的醫務室是航空軍醫的工作場所,也是基層單位飛行人員身體健康的基本保障場所,在不耽誤飛行訓練任務的前提下,即可對飛行人員進行基本的健康檢查和必要的身體調理。通過前期對34名航空軍醫進行的問卷調查了解到:雖然飛行訓練基地和場站的醫務室都配備了基本的醫學設備,如X光機、B超檢測儀、心電圖機等,但卻面臨著設備老化、未及時維護、無法正常工作等問題。此外,在康復治療設施方面,雖然配備了如中頻(電療)和超短波治療機、TDP遠紅外烤燈等常規理療設備,但卻缺少開展早期康復治療所需的專業儀器設備,如用于早期肌肉力量恢復訓練的頸椎牽引架、腰椎牽引床,實施針灸所需的不同尺寸毫針以及電針灸設備等。
3.1 優化航空軍醫人才配置針對航空軍醫人才配置不足的情況,建議在航空醫學專業學生的畢業分配問題上做出相應的調整,盡量保證航空醫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均可被分配到與飛行人員醫療保障有關的崗位上,將專業人才的利用達到最大化。再者,就目前的航空軍醫人數來看,航空醫學專業仍需擴大人才培養力度,完善航空軍醫人才培養體系,使其學習、分配、規培等階段體系化、制度化[10]。此外,還應在日常培訓中讓有經驗的航空軍醫幫帶無經驗或經驗不足的新人,且定期組織開展研討會,相互之間提出問題,交流經驗,定期進行相關的知識技能考核,讓培訓人員的理論與實踐同步提升。
3.2 強化航空軍醫專業培訓針對現有的航空軍醫人才專業培訓不到位,早期康復治療無法有效實施的情況,建議從三個方向進行調整。首先,航空軍醫自身應當加強對航天醫學專業知識以及早期康復治療技術的學習與實踐,以過硬的醫療技術為飛行人員提供值得信任的康復治療[11]。再者,雖然當前的航衛工作細則已經充分明確了對航空軍醫的培訓要求,但缺乏具體的制度化管理規定,相關管理機構應當與部隊院校等培訓機構積極探討,提出解決方案,逐步完善航空軍醫人才專業培訓制度。最后,為實現早期康復治療技術的推廣應用,建議航空軍醫將一些簡單的早期康復技術如按摩、拔罐等傳授給飛行人員本人,真正做到平時提前預防,戰時早期康復。
3.3 加強硬件設施更新維護針對醫務室設備維護更新不及時的問題,建議,一方面航空軍醫要及時向自己所在單位反映現有醫療設備情況;另一方面,相關基層單位要加強對醫務室的建設,明確醫療設備維護、排查統計的人員分工,為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提前做出必要的預算[12],充分發揮醫務室的作用,為飛行人員的健康保障保駕護航。此外,航衛工作細則也應進一步明確有關基層單位醫務室的醫療設施建設要求,將醫務室進行基本檢查檢驗以及開展早期康復治療的設備要求逐步標準化、規范化。
為實現新時代空天一體的空軍建設目標和國防信息化、現代化的軍隊建設目標,飛行人員所肩負的任務使命必將愈加嚴峻。早期康復治療技術作為一種及早介入、及早治療、盡早康復的治療手段,能夠在平戰時為飛行人員傷病的預防、調理、恢復起到重要作用。相對于手術和休養,中藥調理、傳統針灸、推拿按摩等早期康復技術具有適用范圍廣、操作簡便、重復性強、療效好等特點,不僅可作為日常持續性補充技術發揮著加速器的作用,還可作為長期綜合性調理手段應用于飛行人員抗疲勞、提高免疫力、調節內分泌和情緒等多個方面[13-14]。相信當早期康復在飛行人員傷病預防和治療中得到充分應用之后,飛行人員所面臨的身心問題將會得到更加切實有效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