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容,王麗文,胡 寬,周巖巖,盧玉文
2021年以來,由新冠病毒B.1.617.2變異株進一步變異而成的“德爾塔”(Delta)病毒,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及病毒載量高的特點,給公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1]。2021年7月20日,南京市祿口機場突發“德爾塔”病毒肺炎疫情。為增援防疫一線護士,及時緩解重點崗位人力資源緊張情況,東部戰區總醫院依據南京疫情防控要求,暫停內鏡中心診療,并調配內鏡中心護士支援院內核酸采集點、發熱門診、發熱病房和重癥監護應急崗位。為提高院內非臨床崗位人員應對突發事件的核心能力,在短時間內形成快捷的應急綠色通道[2]。內鏡中心依據應急崗位勝任力要求[3],對護士進行綜合干預培訓,圓滿完成了應急支援工作任務,為今后非臨床科室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儲備應急護士的培訓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針對此次疫情暴發,應急崗位培訓于2021年7 月28日至8月4日進行,總時長為1周,選擇內鏡中心自愿報名支援崗位的16名護士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名,女14名,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30歲;平均工齡8年;職稱:主管護師1名,護師10名,護士3名,助理護士2名。學歷:本科15名,大專1名。
1.2 方法
1.2.1 建立培訓小組疫情發生后,內鏡中心積極響應護理部工作部署,第一時間構建應急培訓小組,成員包括內鏡室主任醫師2名、護士長1名、護理組長1名,并將所有內鏡中心護士分為三組:訓練組、督導組以及心理支持組,分別負責疫情期間的應急培訓、護理質量控制和護士心理問題。對16名內鏡護士進行核心勝任力的調查,參考胡波等[4]制定的“護士核心勝任力量表”,依據得分情況將護士分配至其最能勝任的崗位,實現人力資源合理調配。
1.2.2 制定培訓方案應急培訓小組根據國家防疫政策及醫院規定,參照文獻[5]的相關培訓內容和既往疫情期間的大量案例,依據內鏡護士已掌握知識和應急崗位核心能力需求,梳理問題,制定出培訓工作制度,實行程序化、科學化、規范化的培訓流程。培訓人員:總帶教和小教員為培訓人員,均接受過護理部教育培訓委員會培訓。培訓方式、時間及考核標準:①上崗前:訓練組評估內鏡護士現有應急知識掌握現況,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應急培訓和考核,要求成績不低于60分(滿分100),考核率和合格率為100%后方可參與護理部統一培訓,護理部培訓考核合格后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小組;②上崗后:科室組織護士每周1次利用空閑時間進行崗位情景模擬演練,確保在最短時間內勝任崗位需求。
1.2.3 實施培訓方案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共性內容培訓:包括疫情防控最新知識的相關感控文件[6],疫情防控基礎知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護理能力[7]。②專項應急崗位內容培訓:針對不同應急崗位護士,加強理論技術、實踐技能以及臨床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建設[8],包括核酸采集點,發熱門診和發熱病房,重癥監護崗。③培訓管理:對應急崗位救援能力培訓進行持續跟蹤評估,加強崗位工作質量督導,完善培訓反饋,強化心理支持[9]。
1.3 評價標準評價標準主要對培訓后的護士進行考核,每項總分分值均為100分,90分以上為優秀,成績與護士績效掛鉤。
1.3.1 共性內容考核①科室自制的疫情相關理論考核;②護理部頒布的操作標準評分包括手衛生、戴口罩和穿脫隔離衣;③風險預案情景模擬考核。
1.3.2 專項應急崗位核心能力考核①核酸采集點:咽拭子采集;②發熱門診和發熱病房:氣管插管技術;③重癥監護崗:ECMO技術護理配合。
1.3.3 臨床人員對內鏡護士的認可度參考“護士核心勝任力量表”中的5個維度制定認可度問卷,共55名臨床人員匿名參加調查,評價對內鏡護士的認可情況,每個條目分為非常認可、認可、不確定、不認可、非常不認可5個選項,護士認可度=(非常認可人數×5)+(認可人數×4)/(非常認可人數×5+認可人數×4+不確定人數×3+不認可人數×2+非常不認可人數×1)×100%[10]。

2.1 共性內容考核培訓后,內鏡護士理論知識得分(97.14±0.90)分,操作中的手衛生(99.14±0.90)分、穿戴醫用口罩(99.57±0.79)分、穿脫隔離衣(97.29±0.76)分,風險預案情景模擬(96.43±0.98)分,考核均為優秀。
2.2 專項應急崗位核心能力考核培訓后,內鏡護士專項應急崗位核心能力考核成績中,咽拭子采集(96.57±0.98)分,氣管插管技術(93.71±1.11)分,ECMO技術護理配合(90.86±0.90)分,考核均為優秀。
2.3 臨床人員對內鏡護士認可度培訓后,55名臨床人員對內鏡護士在良好的個人特質(98.89%)、臨床護理能力(100%)、支持和人際溝通能力(98.84%)、批判性臨床思維能力(98.81%)、專業建設與發展能力(95.31%)的認可度較高。認可度均值為98.36%。
3.1 應急崗位核心能力考核優秀崗位勝任力是指護士能夠勝任本崗位工作,并在該崗位上產生優秀工作績效的知識、技能、能力、特質的總和[11]。疫情期間的應急崗位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非臨床科室去支援的護士培訓時間短,培訓時通過理論和專科技能的培訓,強化其辯證思維能力和臨床經驗[12]。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德爾塔”肺炎疫情、內鏡工作特點和執業范疇的基礎上,通過對所制定的風險預案、急診流程進行快速復習和考核,構建疫情下真實的問題和環境情景,讓護士身臨其境感受和理解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理論知識,再通過反復的練習,糾正操作中存在的錯誤,直到熟練正確的掌握,并將其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落到實處,從而為應用到臨床奠定扎實基礎。結果顯示,培訓后理論、操作和風險預案處置考核均達到優秀。經過培訓后的內鏡護士,其崗位核心能力處于較高水平,這與崗位勝任力的要求一致。有研究顯示,國內護理技術團隊對氣管插管和ECMO護理救援能力應急培訓關注較少,內鏡專科護士在綜合素質方面其探求新知的學習力和動手力強,但內鏡專業性強,技術使用局限[13],一些臨床專科護理知識相對薄弱。因此,內鏡中心在以后制定全年培訓計劃時,可以將應急崗位專項培訓內容列為常規內容并加強考核。
3.2 提高了內鏡護士的認可度結果顯示,院內應急崗位管理人員和臨床護士對內鏡護士的認可度均處于較高水平,尤其在良好的個人特質和臨床護理能力方面,說明應急崗位救援能力的培訓模式充分滿足了應急崗位管理人員和護士的心理預期及臨床需要,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4]。既往研究中,在護理人力配置時更多的關注是崗位所需人員數量,而本次支援任務中,根據支援前評估的護士核心勝任力得分高低情況,將崗位專業特點與護士的勝任力進行動態匹配[15]。將核心勝任力中“支持和人際溝通能力”和“批判性臨床思維能力”得分高的護士安排到核酸采集點和發熱門診病房,疫情一線崗位護患交流多且工作強度大、風險高,因此選擇交流溝通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強、心理素質過硬的中堅力量;“臨床護理能力”得分高的護士安排到重癥監護室,此類患者病情復雜且變化迅速,要求護士有緊急處理各種應急風險預案和儀器使用的能力。管理者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和預見性是確保應急預案運行效率的關鍵[16],依據“勝任力”的分配方式培訓,通過規范支援隊伍的專業性,提高了內鏡護士在臨床的認可度。
3.3 保證了疫情期間護理工作質量通過對內鏡護士執行的護理任務進行質量督查,調動其競爭和危機意識,增強護理質量的自控力度,解決應急崗位上遇到的護理難點、疑點,增強內鏡護士的信心,有效控制護理質量缺陷的發生,確保了支援任務順利進行。“德爾塔”病毒肺炎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然性、無法預料性等特征[17],加上內鏡專科護士對臨床護理經驗相對不足,易引起較大的心理應激。為建立一支身心健康、抗壓能力強、工作積極的高素質團隊,本研究參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以“表達分享”為基礎進行壓力管理,在實踐過程中鼓勵護士將工作情緒表達出來,不斷鼓勵護士抒發抗疫感受、記錄抗疫日記,并通過醫院公眾號對支援人員抗擊疫情的報道,表達對內鏡護士工作能力的認可,既增強其戰勝疫情的信心,也提升了從事護理職業的價值感,從而逐步強化護士心理成熟度有效提高了應急支援工作質量。
在“德爾塔”病毒肺炎疫情嚴峻形勢下,依據應急支援崗位勝任力要求,通過對內鏡護士進行綜合干預培訓,并強化培訓督導和心理支持,使護士在短時間內提高了疫情防控及重癥監護護理能力,提升了緊急救援中的護理質量和滿意度,也為非臨床科室儲備具有應急崗位救援能力的護士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