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210000)彭功軍
我校高一政治備課組于2019 年2 月對如何依托協同學習理論引導學生有效開展“時政熱點播報”進行了嘗試。實踐證明,這一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協同學習是指在一定教育環境下,學習者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為獲得個體與群體的學習績效而進行互動、互補的學習方式。其基本含義包括三點:第一,與個人獨立學習不同,協同學習是由多人組成的團隊進行分享認識的活動狀態和學習方式;第二,參與協同學習的學生有共同的目標,雖然個體的分工不同、責任不同,但在學習過程中會體現出協同性和目標一致性;第三,協同學習有著目前班級授課制的獨特優勢,即學習主體可以充分利用集體資源,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教學資源的使用者,成為知識意義的發現者,從而有利于知識意義的形成,改變傳統單一的接受式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
1.實施流程。首先,構建學習共同體。按規則分組或自由組合,形成一定的學習共同體,共同體各成員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協同學習的規則和要求。其次,明確目標任務。這里的目標任務主要是指某次協同學習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可由師生共同提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既要有自主性,又要有協作的態度和觀念。再次,讓學生討論互補。各成員發揮自身的認知優勢,圍繞問題,發表意見,相互補充,在交流分享中產生更多的思維碰撞,從而構建共識,協同完成目標任務。最后,進行成果展示。師生共同對本節課或本次活動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饋評價,同時將本次任務中的收獲運用到下次目標任務中,從而實現螺旋式成長和上升。協同學習的課堂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2.實施策略。(1)“整體—結構”策略。整體意味著聯系、組織、整合。進行整體設計、開展結構化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建構知識、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與具體策略。(2)“問題—情境”策略。該策略解決的主要是知識與背景、理論與實踐、文字符號與實際事務之間的關系問題。(3)“思維—可視”策略。該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讓思維過程借助語言、數字平臺、幾何工具等充分地表達出來,以實現可觀察、可模仿、可評價。(4)“安全—平等”策略。該策略關注學生的情感,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信心的培養、情感的交流。(5)“總結—評價”策略。通過總結、反思、評價可以將經驗條理化、結構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并非所有學習團體都能實現有效協同,為了實現有效協同,需要滿足五個基本要求:積極的相互依賴、促進性互動、個人問責制、社交技能和小組反饋處理。其中,“積極的相互依賴”是有效協同學習發生的前提,它要求小組內的目標、資源、角色和獎勵是相互依賴的,從而為成員間的交流互動營造積極的氛圍。“促進性互動”是有效協同學習發生的基礎,其對協同學習的討論深度、完成時間有一定的影響,對提升高階思維技能等有一定的優勢,這就要求小組成員有一定的“社交技能”,對于不同的觀點,通過協商達成一致。“個人問責制”的建立可保證小組成員的互動質量和防止小組成員出現“搭便車”現象,促使學習者為團隊的成功作出貢獻。“小組反饋處理”的目的是保證小組成員協同努力的方向,不斷提高小組成員的工作質量和交往能力,最終實現小組目標。
教師要善于選擇一些近期發生且具有較大社會反響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所選擇的時政熱點既要有一定價值沖突,又要與學生興趣、認知相符,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時政熱點播報”開展前,讓學生提前一個星期做準備,4 人為一小組,自由組合,分工協同,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官方媒體搜集最近發生的熱點事件,寫出3~5 分鐘的播報稿或制成PPT、短視頻,于上課前兩天交給教師。
在“時政熱點播報”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教師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想一想:上述材料體現或說明了什么道理?
2.問一問: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有什么意義?
3.辨一辨:這一觀點是否正確?
4.談一談:上述現象(觀點)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5.議一議: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道理的?
教師設疑要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維邏輯,由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由易到難,層層誘導學生,緊緊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學生通過協同學習,在提問和討論交流中,開闊了思維,體驗了學習新知、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快樂,在濃厚的興趣中完成了學習任務,同時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應針對學生反映的有疑惑、有爭議的共性問題,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在政治教學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需要教師做好“疑”字文章,也就是要使課堂成為學生“提疑”“質疑”,師生“答疑”“解疑”有機融合的協同式課堂。
這里的“歸納總結”就是教師與學生在對“時政熱點播報”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交流的基礎上,共同得出結論的過程。師生通過討論對熱點問題達成共識,并能有機地聯系教材中的理論進行分析,實現由“學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
學生先分組自行歸納,然后教師給予補充,最后由教師對問題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對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時間:2021年9月25日上午。
班級:高一(10)班。
播報人:李某某。
教學內容:必修1 第三單元第三課第一框題“偉大的改革開放”。
2018 年11 月13 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這次展覽分為六大部分——偉大的變革、壯美篇章、關鍵抉擇、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通過圖片、視頻、文字、沙盤模型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深層次地展現了40 年來中國社會的大變革、人民生活的大變遷。
中國的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眾多國外媒體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觀察中國,報道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歷史性巨變。
“中國政府組織的這場展覽展示了中國40 年的發展成就。”西班牙埃菲社報道稱:“經濟改革改變了中國,史無前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
郁某:同學們,剛才李某某同學播報了中國改革開放40 年取得的矚目成就。請大家結合上述時政播報,圍繞議題“中國為什么能”,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關知識,交流討論以下問題。
1.播報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2.請你說一說近年來家鄉發生了哪些變化。
3.有人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請你歸納中國經濟騰飛的原因有哪些。
4.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據此,有人認為,當下我們只要凝心聚力把國內的事情做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用多管。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經濟方面,二是政治方面,三是思想方面,四是生態方面,五是科技方面,六是外交方面。
2.從家鄉的發展看,新江寧可以用“強富美高”四個字來概括,即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人們的衣食住行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穿追求多樣、時尚,食追求營養、綠色,住追求寬敞、明亮,行追求方便、快捷。
3.中國經濟騰飛的原因主要有: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②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動搖。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作用,努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④積極實行“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⑤搶抓機遇,主動迎接挑戰,積極與世界接軌,努力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為建立國際新秩序而努力。
4.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是個負責任的大國,提出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在把國內事務搞好的基礎上,還兼顧其他國家的合理關切,比如在扶貧、抗擊疫情等方面貢獻了中國力量、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中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廣,也都有一定的個性,普遍喜歡表現和展示自我,有強烈的表現欲。“時政熱點播報”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化。
我校每學期末都會對“時政熱點播報”的內容進行評比。學生要在評比中取勝,所播報的時事必須是年度最新、最熱和最吸引人眼球的,這就迫使學生關心時事,做到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舉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上臺展示的膽量。通過“時政熱點播報”,學生價值判斷的能力得到了培養,政治認同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成效。
在準備“時政熱點播報”過程中,學生把收集到的有趣的信息和優秀的多媒體課件等發送到班級群中的文件夾,從而實現了資源共享。絕大部分學生課前已經對文件夾中的資源進行了認真的學習,有不懂的問題,能主動與同學探討或向教師請教,做到了學習前置。學生在此基礎上聽教師講課,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時政熱點播報”激發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大部分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出,并通過分小組搜集資料,自主探究并協同解決。這樣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協同合作的能力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時政熱點播報”是落實新課改的一種有效嘗試,只要政治課教師堅持立德樹人的正確方向,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地去踐行,就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