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連城縣第三中學(366214)黃子清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指的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內涵主要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等;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與心懷天下。初中地理教師應注重在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突出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優化學生的地理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當今世界,信息多樣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趨勢顯著,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每個國家都需要與他國密切合作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要不斷強化全球共同體意識。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有助于學生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增強全球共同體意識。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已步入新階段,而國內外環境中存在較多的不穩定因素。要想有效應對復雜環境,就要凝聚中國力量并保持一致的價值觀。教育部于2014 年發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該綱要明確指出要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即促使學生充分了解、明確和感知自身命運與“中國夢”緊密相連,培養愛國情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但部分學校將工作重心放在分數和升學率上,存在重智輕德現象。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認為人文情懷培育和德育是政治教師的工作。初中生的心智仍處于發展期,在學習和生活中較易受不良價值取向與思想意識的影響,進而出現國家認同感偏低和社會責任感淡薄等問題。初中地理教師要堅定不移地貫徹“立德樹人”理念,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總目標中包括讓學生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內容。2012 年,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3 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讓“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的重要方式。
本文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三節“中國的水資源”為例,探討地理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中國的自然資源”是介于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之間的獨特內容,是學生學習、研究人地關系理論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基礎章節,在教材體系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本節“中國的水資源”是其中的一部分。水資源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與每位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材從生活實際出發,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開放性知識結構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拓展空間。本節內容的教學對于讓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現狀、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尤為重要,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1.情境導入
教師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4 張圖片,內容分別是三峽大壩、江南地區溪流遍地、西部地區人們用驢到很遠的地方運水、華北地區春旱,學生看后發現我國水資源的地區差異十分明顯。然后教師展示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提問:大家在學習中國的氣候時,知道我國降水的地區差異大,那么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主要的變化趨勢是什么?學生大多知道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教師總結說:我國的水資源分布現狀是東多西少、南多北少。這樣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情境導入,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我國的水資源,激起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與意愿。
2.“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教學
教師通過課件展示中國水資源供需現狀圖后提問:我國按水資源的供需現狀可以分為哪幾個帶?學生讀圖后結合教材內容得出,我國按水資源的供需現狀可分為五個帶,即豐水帶、多水帶、平水帶、少水帶、缺水帶。教師在課件中同步呈現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讓學生看圖分析出受夏季風的影響,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征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對照中國水資源供需現狀圖和中國地形圖,完成表格(見表1)。

表1 中國水資源供需現狀分布
然后,教師展示我國北方、南方、黃淮海流域的耕地和徑流量的比較表(見表2)。

表2 我國北方、南方、黃淮海流域的耕地和河流徑流量比較
設置問題:哪個區域用水最緊張,為什么?學生讀圖表分析,發現黃淮海流域用水最為緊張,該區域耕地比重大,人口稠密,工業發達,需水量大,而水資源總量較少,水土資源配合不協調,用水十分緊張。
之后,教師展示北京市常住人口變化圖,介紹北京市的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為300立方米/年,而全國人均占有量是2100 立方米/年,世界人均占有量則為7500 立方米/年,講述“人口不斷增加,而水資源的總量是不會增加的”,并展示我國農業灌溉的主要方式——漫灌,以及我國農業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與世界的對比數據,提問:我國農業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與世界的相比有什么差異?學生指出我國農業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為30%,而世界的則為70%。隨后教師展示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與世界的比較數據,引導學生說出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是40%,而世界的為75%,讓學生了解到其中的顯著差異。
3.“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的教學
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圖后提出問題:這幾條河流水量較大的季節和較小的季節分別是哪個?學生得出夏秋季節水量大,冬春季節水量小的結論,并發現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特征是夏秋多、冬春少。然后教師展示長江夏季豐水期與冬季枯水期的對比圖,提問:我國水資源分布為什么夏秋多、冬春少?讓學生聯想到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特點是夏秋多、冬春少,從而初步了解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分配不均。
接著,教師展示北京市年降水量變化圖和黃河年徑流量變化圖,指出北京市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說明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大,繼而導致我國河流徑流量的年際變化也大,要求學生思考: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夏秋多、冬春少,且年際變化大,會帶來哪些不利影響?學生思考后回答:我國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年際變化明顯,不僅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還會給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帶來困難。
4.“興建水利工程”的教學
教師設置問題:解決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問題的有效措施有哪些?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有效措施為跨流域調水,主要工程有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引黃濟青、南水北調等,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圖表說一說這些水利工程的引水情況:引灤入津是將灤河水引入天津,以緩解天津的缺水問題;引灤入唐是將灤河水引入唐山,以緩解唐山的缺水問題;引黃濟青是將黃河水引入青島,以緩解青島的缺水問題……
接著,教師通過課件重點呈現南水北調線路示意圖后提問:南水北調工程分為幾條線路?中線方案起點的水庫是哪一座?依次經過哪些省級行政區?東線方案是沿哪條河流調水?聯系哪些水系?西線、中線、東線方案主要解決哪些地區的缺水問題?學生探究后回答:南水北調工程主要分為3 條線路——西線、中線、東線;中線方案是從長江中游調水,從丹江口水庫依次經過湖北、河南、河北,到達北京、天津;東線方案是從長江下游調水,沿京杭大運河北上進入河北,再抵達天津,聯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水系;西線方案主要解決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中線方案和東線方案主要解決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然后教師播放南水北調相關視頻,提問:剛才大家了解了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問題的有效措施是跨流域調水,那么解決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問題的有效措施又是什么呢?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課本知識,得出結論:有效措施有興建水庫、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以調劑各季節的河流水量,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等。
之后,教師引領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圖表找出龍羊峽、劉家峽、小浪底、二灘、葛洲壩、三峽等水電站所在的河流與所屬省區,了解我國主要水電站的分布情況,重點展示小浪底水利樞紐和三峽水利樞紐的圖片,以及兩幅漫畫——《熟視無睹》與《就地取材》,讓學生討論漫畫中反映的問題,即水資源浪費與水污染問題。
5.“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教學
教師展示國家節水標志。學生觀看圖標,探討其含義,指出圖標由水滴、人手和地球變形而成,其中:綠色的圓形代表地球,象征節約用水是保護地球生態的重要措施;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這只手是拼音字母J 與S 的變形,寓意節水,表示節水需要公眾參與,鼓勵人們從“我”做起,人人動手節約每一滴水;這只手又像一條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匯成江河。教師問:你認為怎樣可以節約用水?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探討和分享一些節水舉措,如:農業采用噴灌、滴灌技術;工業廢水回收處理、達標排放;生活中使用節水器具,用淘米水洗菜澆花,用洗衣水擦地板,洗澡時先關掉水龍頭再抹香皂等。
接著,教師圍繞家庭用水情況讓學生回答問題:你在刷牙時或在淋浴中抹香皂時有沒有關上水龍頭?淘米、洗菜的水有沒有用在別的地方(澆花、沖廁所等)?有沒有使用節水龍頭或節水器具?水龍頭有沒有漏水?清洗餐具時,如果油污過重,有沒有先用紙擦去油污再沖洗,以避免過量使用清潔劑?衣服有沒有集中清洗,以減少洗衣次數?……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作答,并為節水設計一條宣傳標語。學生通過了解我國水資源現狀、分布特點和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認識到水資源的珍貴,知道可以通過興修水庫、跨流域調水等途徑緩解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問題,但最有效的途徑是節約用水、科學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珍惜水資源的思想觀念和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實現了家國情懷的有效滲透。
綜上,初中地理教師可通過滲透家國情懷助力地理教學,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