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剛強 段雅婷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開始大大提升,因而對于藝術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訴求。為了滿足人民群眾與時俱進的審美需求,藝術從業者需要持續輸出優秀的藝術作品。插畫設計是人們最易于接受的藝術形式之一,具有與生俱來的情感語言表現力,可以起到語言文字無法達到的傳達力,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插畫藝術創作更加便捷,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創作者對于作品思考的減少與情感內涵輸入的降低。創作者對于所謂“熱門”的插畫風格的追捧,盲目復制、模仿,套路化創作,使得大眾產生審美疲勞,在閱讀時往往也只是走馬觀花式地瀏覽,而無法設身處地地帶入其中。這也使得插畫藝術失去了恒久的作品魅力。因此,對于插畫創作者來說,更要克制浮躁,摒棄跟風,應從情感出發,基于情感角度創作,牢牢把握情感主線。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不等同于生活,藝術之所以被稱作藝術,是因為其具備了情感性,而情感性是創作者自身的情感體驗。藝術是人類情感與精神的外在抒發和表現,人類創造了藝術,藝術同時又能升華人類的情感。人類的普通情感同藝術作品的情感是有本質區別的,藝術作品的情感是創作者本身想要抒發情感的一種凝練,而人類的普通情感簡而言之就是“喜怒哀樂”,也可以稱為情緒,不同情緒的交織,就產生了情感。情感可分為感性與理性。感性情緒是一種自發性的情感欲望,并不會考慮客觀條件,而人之所以為人便是因為人會用理性克制感性,因此往往感性情感只是片刻,例如藝術家靈光一現的靈感。而理性情緒是克制與理智的,人類在客觀世界中依據實踐活動習得生活經驗以滿足主觀需求,但并不是全盤否定非理性情感,這樣是不健康、不科學的。感性與理性相互交織,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千變萬化,這才是人的正常心態。
藝術情感與人類的情感有內在聯系,人們的審美意識是建立在一般的人類情感基礎之上,而藝術情感是為了一定的目的,簡而言之即為藝術創作活動所服務的情感。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便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他認為“發怒的人與表現怒氣的藝術家是完全不同的,發怒的人被自己的怒火所控制,而藝術家則是這場偽飾風暴的主宰,在它上面鋪開了審美表現的彩虹”。 而插畫藝術往往具備強烈的情感內涵,滿足了觀者的情感訴求,反映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理想的畫面需要創作者感情的濃縮,要深入人的內心世界里去觀察、體驗人們的情感表現及其變化,以此為基礎,豐富情感體驗,再進行藝術創作。
插畫藝術的優勢便是其作為一門形象藝術,直觀地表達了創作者的內心情感,但是其劣勢是創作者必須通過直觀的藝術表現手法對抽象內容做到描摹與概述。插畫藝術是對文字形象的再創造,而這一要求必須將美與情感貫穿始終。美的定義是廣泛而抽象的,對于不同的審美客體,就要從美的共性出發,基于一定的審美法則與標準,即創作者需從畫面的情節、邏輯、情感等方面入手,具體可分為構圖、色彩、技法、情感等因素,通過這些因素,以此調動人們的審美情趣,產生共鳴。
構圖是插畫情感表現的一個前提要素,構圖的概念較為廣泛,主要指構圖的基本形式與構圖的形式法則。創作者通過構圖的基本形式表現作品主題及美學思想,通過一定的原則將原本無序的畫面構成一個有序的有機整體。
構圖的形式法則使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有跡可循,如透視、主次、對稱與均衡、韻律等。透視的法則東西方也相差甚多,西方繪畫嚴格遵守焦點透視的規律,強調畫面的視覺規律與客觀邏輯,如物體應近大遠小,遠處直至視平線消失,這使得西方繪畫多強調寫實與真實性。中國繪畫則不是按照這一透視的規律,而是遵守散點透視的規則來布局畫面,遵循著畫面視角根據創作者移動,因而具有多個消失點,注重對于畫面的經營,使得畫面感受服從于視覺感受。焦點透視可以較好地呈現出時空觀念,體現三維視角,注重觀者對畫面的身臨其境。散點透視則是更加注重觀者對畫面意境的感受。隨著中西方繪畫的不斷交流,現代插畫在透視上已經不拘泥于某一透視,甚至在畫面中將兩種透視融合,體現出了新的畫面風貌。
構圖的主次在任何繪畫藝術之中都是表現畫面主題內容的重要途徑與手段。畫面若沒有主次則會顯得平均,從而使得觀者對于畫面中心思想感受不明,產生視覺混亂的現象。
對稱與均衡這一原則在構圖中也十分重要,對稱可以使得畫面的視覺達到均等的效果,產生對稱美,這是人們在長久的生活之中對自然萬物結構所形成的純粹規律美感。均衡則有一些不同,并不是強調畫面之中的物體上下左右的相同,而是要求創作者對于畫面構圖的經營要使受眾視覺上的平衡。
韻律這一概念則較為抽象與主觀,這一概念是來源于音樂藝術之中,原指音樂中的節奏變化,也可用來表現畫面視覺的節奏變化。在畫面構圖中,可以通過對于畫面主體構造的強弱以此來強化主次的視覺表現,從而使得畫面形象的大小、強弱、深淺形成對比,以此達到一種視覺的和諧。
色彩對于插畫藝術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表現畫面主題、基調與氛圍的關鍵。不同的色彩可以使受眾產生不同的情感,也可以喚起受眾不同的感情共鳴。色彩具備較強的感染力,可以使畫面的內涵更加豐富。色彩是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本身并不具備感情色彩,但是根據人們的主觀感受,就會產生不同的情感。例如,紅色使人溫暖,綠色使人平靜,藍色給人以明朗的感受。色彩隨著藝術的不斷發展,畫面構成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表達體系。
色彩同時具備強大的象征意義。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色彩便具備了一定的特殊象征含義,在特定的領域中就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如喪葬文化與婚禮文化。傳統中國婚禮采用紅色,喪禮則用白色,這就需要創作者根據受眾合理安排。色彩語言可以很好地表達創作者的內心情感,雖然形式多樣,但是傳達給受眾的感情才是關鍵所在,創作者將內心情緒與感知融入畫面之中,將個人主觀情感通過色彩表達出來。色彩也是創作者思維與情感傳達的媒介,色彩語言與創作者的情感結合形式,使得觀者在視覺與情感的感受上更加強烈,既可以保持對現實的客觀感受,又可以對創作者情感引起共鳴。因此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要強調個人情感的傳遞,將正向感受通過色彩媒介抒發,以此實現色彩語言的情感性表達。
現階段插畫藝術風格多樣,創作者為追求作品的獨一無二,力求在風格上具備高辨識度。風格的形成是有主觀與客觀原因的,在主觀上是因為創作者對于風格的追求以及對于藝術表現的理解;客觀上是由于創作者本身所受到的教育、自身的精神世界、生活經歷以及審美判斷、藝術素養等因素影響,因而形成不同的個人風格。不同的插畫風格對于觀者也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如Q版可愛風往往具備獨特的親和力,如近幾年興起的國風插畫,將中式構圖與意象融入畫中,形成雋永獨特的中國風味。不同風格的插畫在時空的構成上具有高度的主觀性,這種主觀來自創作者的想象力,使得真實與虛擬在作品中并存,彼此相互交織產生視覺的互動,給讀者以獨特的體驗。
在插畫創作之中,創作者將藝術情感注入作品,情感作為一種創作推動力,可以激發創作者的創作欲望和靈感,藝術形象的創作過程之中,情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諸多創作元素基于情感相互聯結,建立聯系。插畫作品既要保持創作者在創作時的情感動機,同時也要包含理性因素,是情感與理性的結合。這樣的插畫作品必然可以使受眾提升對事物本質的認知。
藝術的治愈功能便是利用了觀者的內在經驗,使其在欣賞與療愈過程之中與創作者相互交流,同時藝術療愈是運用身體與意識之間的平衡原理而衍生的特殊治療方法,多是引導受眾尋求情感與精神的健康。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不論是生理上還是精神上,人們的生活壓力巨大。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個體不斷產生帶有能量的動力,假設生物性的能量轉換成心理的能量,當心理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使個體感到不舒服,這時個體必須產生行為,將體內的不適宣泄掉”。在重壓之下,人們需要支撐,來緩解這種壓抑,而插畫往往就具備這樣的作用。插畫的創作是飽含創作者主觀的情感與“能量”,可以使觀者在短時間內忘卻個人困苦,還可以提升個人動力。插畫的視覺表象本身就是可以連接觀者內心的抽象語言,可以深層次接觸人們的內心情感,插畫的色彩、形象等可以幫助受眾調節、釋放負面的情緒,使得受眾的精神與生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復。
插畫多是運用這種情感作用力,賦予作品擬人化,將創作者情緒投射到具體意象之上,觀者則通過視覺觀察將自身代入,識別出個人的負向情緒,洞察自身,將問題直觀化,并且付諸努力,解決問題,以此使得自身得以治愈。
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寫道:“我們不再把藝術過程視為自給自足的,或來自神靈的神秘啟示,或與人們所做的事無關和不可能有關。” 這個觀點表明藝術是一種認知自己的方式與手段,簡而言之,藝術具備認知的功能,我們對于外界知識的獲取,首先是來自感官功能,而我們的感官并不是簡單傳遞意象,它會告訴我們事物是由什么構成,并且如何相互交織、構成聯系的。
在認知的過程之中,我們并不能完全拋開藝術的形式與內容去看,但優秀的藝術作品必須依靠其內涵與情感,被公認為優秀的作品并不都依賴其風格或是藝術家技巧,優秀的藝術作品重要的是其精神內涵,因此很多簡樸的作品依然屹立在藝術之林的頂點。形式只是為了將畫面風貌更加清晰地呈現,可以更好地傳遞其目的與信息,內容與情感的表達是創作者應當關注的。
由于藝術具備認知的功能,創作者應當更加積極地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以此來避免插畫藝術作品缺乏情感而僅流于形式與表象。
插畫作為現如今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只有創作者對作品投入更多情感,才可使其更具有生命力,而不僅僅停留在故事的表達或者炫技上。優秀的插畫作品既可以符合人們的審美判斷,又可以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引起觀眾的共鳴。人創造了藝術,插畫藝術又通過色彩、構圖等形式來表達人們的精神世界及內心情感。插畫藝術又對創作者和觀者具有療愈、認知及潛意識情感表達的作用。因此創作者應該牢牢把握情感因素,豐富自身視覺經驗,從而使讀者與自己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插畫作品才會迸發出絢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