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玉
廣東省廣州市初中英語使用的上海牛津版(滬教版)教材在編排上以話題為主線,以“模塊—單元”為構架,每個模塊均包含兩個話題接近的單元,每個模塊的最后一堂課是Project(課題)。Project通過設置一項與模塊主題有關聯的課題,要求學生分工合作,通過討論、調查、專訪及從書刊、媒體、網絡等渠道獲取信息資源等方式完成課題并展示,旨在引導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根據教材使用建議,Project屬于選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未開展Project教學,主要原因是耗時和活動實施困難;有的教師片面地認為Project對考試評價的作用不大。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英語學科評價要全面考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英語試題要著重考查學生在具體社會情境中運用英語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特別是聽、說、讀、看、寫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育部 2020)。《課程標準》指明了英語學科的評價理念與命題方向,主要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英語解決問題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大部分學生處于漢語交際環境中,運用英語交流和解決問題主要在課堂上進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創設真實的語用環境,培養學生在情境中運用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Project高度契合基于素養培養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在開展英語深度學習單元整體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Project與深度學習“挑戰性主題任務”和“活動推進”的理念高度吻合,在引領教師從單課時教學走向單元整體教學中起重要的橋梁作用。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引申至教育領域是針對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形式化、淺表化、碎片化、機械化等問題,將教學改進的目標指向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他們的深度理解、實踐應用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鄭葳、劉月霞2018)。2014年,我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心組織專家團隊在借鑒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我國課程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研究開發了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深度學習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劉月霞、郭華 2018)。
深度學習倡導以“大任務”“大主題”為引領的單元整體教學,并提供“深度學習實踐模型”,為廣大教師進行單元設計作指引(見下頁圖1)。該模型抓住教學中最基本的四個要素:主題、目標、活動和評價,形象地體現了這四個核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嚴密邏輯關系。以該模型指導開展單元教學設計,能夠提高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和邏輯性,增強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性、互動性和生成性,實現目標引領下的教、學、評一體化(劉月霞、郭華 2018)。

圖1:深度學習實踐模型
如何把“深度學習實踐模型”運用到英語學科?教學發現,Project與深度學習單元設計模型之間有很大關聯。教師在每個單元末進行Project教學(又稱“單元綜合展示課”),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單元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逐步理清基于Project的英語單元教學思路。
“主題”是深度學習的四要素之一。單元學習主題根據《課程標準》,圍繞學科某一核心內容組織,體現學科知識發展、學科思想與方法深化、認識世界方式豐富,能夠激發學生深度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單元學習主題的表達形式可以是大概念、大任務、項目問題、論題、話題或情景化短語等(劉月霞、郭華 2018)。語言學習的意義在于運用,《課程標準》提出在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選擇有意義且貼近其生活經驗的主題,使其在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發展語言技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部 2020)。因此,英語學科單元學習主題可以以“大任務”形式呈現。
深度學習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是基于單元學習內容和學情分析構想主題大任務,即從語用角度思考學生學習完本單元后能綜合運用單元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深度學習概念中提到的“挑戰性的主題大任務”,而這個主題大任務要在單元綜合展示課Project中具體落實。
在確定主題大任務后,教師要思考如何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完成主題大任務。這種“以終為始”的設計方法是美國教育學家格蘭特和杰伊(Grant&Jay 2017)提出的逆向設計法,是教師從最終的結果和預期的目標出發,對學生學習要求及為達到此要求而實施的教學(如手段和方法等)設計課程。
教師運用逆向設計法設置單元學習目標。首先,把Project包含的知識、技能、策略等作為單元終結目標,分析學生現有水平與終結目標之間的差距,并進一步思考:需要設計什么樣的學習活動以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這些活動之間的邏輯順序如何?各項學習活動中需要運用哪些課本及課外資源?對達成單元終極目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進行分解,設置若干個單元階段性目標。
“活動與體驗”是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之一。深度學習單元教學倡導以活動推進的課堂教學?!墩n程標準》倡導教師圍繞主題語境,基于語篇,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層次遞進的語言、思維、文化相融合的活動,引導學生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教育部 2020)。作為單元最后的綜合展示課,Project最能凸顯深度學習單元教學“活動推進”的教學理念。
Project是學生在新情境下自主構建和遷移運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語言實踐活動課。從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角度來看,Project的活動主要是遷移創新類活動。教師要設計創作、展示、辯論、評價類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能力。Project活動具有綜合性,學生要完成情境復雜的挑戰性主題大任務,需要綜合運用單元所學詞匯、句型、語篇結構、語法及跨學科知識,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并綜合運用聽、說、讀、看、寫、演、評等技能解決問題。同時,Project一般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任務,教師觀察、評價和指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合作性。
選取滬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5 Educational exchanges的單元設計及Project課堂實施案例,探討基于Project的深度學習單元教學設計步驟及整體視角下Project的課堂實施。
1.基于教材與學情,設計主題大任務
Unit 5 Educational exchanges對應Module 3 Culture and history中的Culture部分,讓學生從教育交換生的視角學習中西方文化差異,了解教育交流活動的內容、目的和意義,以及在教育交流中遇到的文化差異及采取應對措施。
經調查,個別學生有出國旅游的經歷,無學生有出國參與教育交流或文化體驗的經歷;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很感興趣。教師把單元學習內容與學生自身的知識、經驗、情感和興趣需求建立密切聯系,構想單元主題大任務:Let’s apply for an educational exchange。Project活動為學生參加一場模擬海外游學答辯會,主題大任務的構想來源于單元話題且高于單元話題,將育人目標有機融入主題大任務,旨在引導其學習、理解和鑒賞中西方優秀文化,培養其文化理解與包容意識,提升其跨文化溝通能力。主題意義契合《課程標準》要求,任務真實、有意義,能夠彌補學生實踐經驗的不足,滿足其未來發展需求。
2.基于主題大任務,整合學習內容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以主題意義探究為中心,重新梳理與整合單元教學內容,明確不同教學內容取舍與調整的依據,建構各教學材料與主題之間相互關聯、邏輯清晰的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線。在Project中,學生要用英語就中西方文化差異及應對措施展開交流。教材內容包含國外學生體驗我國文化的內容,如筷子、太極、書法等,卻沒有我國學生體驗國外文化的內容。因此,增補兩篇拓展閱讀,分別是我國學生在澳大利亞和印度游學的見聞,引導學生學習更多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并以這兩個游學篇章為藍本,仿照教材More Practice的教育交流項目海報改編,制作教育交換項目海報,并再次運用在Project中。
3.運用逆向設計法,制訂單元學習目標
在確定主題大任務后,以Project為單元終極目標,運用逆向設計法對終極目標進行分解,制訂層層遞進的單元階段性目標,引導學生逐步將獲取的知識、技能通過語言實踐活動轉化為能力,最終形成素養,具體見圖2。

圖2:單元學習目標
在階段性目標一中,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和課外關于教育交流項目的語篇,了解教育交流項目的內容和存在的一些文化沖突現象及應對方法,積累話題詞匯形成觀點;在階段性目標二中,學生通過參與情境活動,形成口頭表達教育交換活動、文化沖突及應對方法的能力;在階段性目標三中,學生根據一份教育交流活動安排表撰寫活動報告,內容涉及教育交流的活動、文化體驗、文化沖突及應對方法。在目標的引領下,學生基于主題意義逐步深入探究,最終完成“參加海外游學答辯會”主題大任務。
活動一:閱讀游學海報,選擇游學項目
教師呈現澳大利亞和印度教育交換項目海報,將學生引入情境,通過提問項目目的地、活動內容、活動要求等,引導學生快速了解兩則廣告。
【設計說明】《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和教材編寫者在選擇語篇時要盡量涵蓋實際生活中各種類型的語篇,包括多模態語篇,使學生接觸真實多樣的語篇材料,以更好地適應未來學習、工作和娛樂的需要(教育部 2020)。游學項目海報屬于多模態語篇,圖文并茂,給學生提供了新鮮、真實的閱讀體驗,為模擬游學答辯會創設了真實的情境,也為接下來的答辯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語言支撐。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關注插圖和標題提高閱讀效率,總結廣告海報類的語篇特征。通過“問題鏈”獲取和梳理語篇關鍵信息后,提問學生:“Which programme would you like to join?”引導他們結合海報內容與自身興趣,自然過渡到活動二。
活動二:填寫教育交流活動申請表,作口頭自我介紹
教師呈現申請表,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填寫申請表,著重引導他們根據海報中的教育交流活動寫“申請理由”,猜測和學習生詞nationality、educational background、duration、signature 的含義。在學生完成申請表后,教師讓他們口頭匯報申請表,并請個別學生展示。
【設計說明】英語學習的目的不僅是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還是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打基礎。填寫英文表格是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的必備技能?!疤顚懹⑽某鰢螌W申請表”引導學生把游學廣告內容與自身愛好和學習需求相結合,經過分析與判斷選擇目的地,從而培養其初步的生涯發展規劃意識。學生在“填申請表”和“口頭自我介紹”活動中鞏固運用 be born、live in、come from、be good at、I want to apply for...because...等目標語言知識,提升語言學習技能。“口頭自我介紹”和“游學理由陳述”將在接下來模擬答辯再次用到,為活動三作鋪墊,降低學習難度,體現活動設計環環相扣、語言知識互為鋪墊和技能培養螺旋式上升。
活動三:參加游學答辯會,進行真實交際互動
1.活動分組及前期準備
學生被分為四個組,分別是澳大利亞專家組、印度專家組、澳大利亞申請者和印度申請者。為營造真實的答辯會現場氛圍,對課堂座位布局作適當調整,專家組面向全體申請者而坐。
教師須提前指導專家組學生,根據面試要求準備內容、句式多樣的答辯問題,以及引導他們根據申請者的陳述或回答進行“現場追問”,使溝通互動更真實、有效。
2.宣布答辯會流程(見圖3)和評價標準(見下表)

圖3:海外游學答辯會流程

海外游學答辯評價表
【設計說明】教學評價很有特色,專家組判斷學生是否取得offer是生生評價。評價活動自然融入在學生的答辯活動中,評價的主體是學生。在單元學習活動開始前,教師要清晰、明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評價標準,以便他們可以隨時對照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劉月霞、郭華 2018)。在活動前公布本活動的評價標準,評價維度對應學習目標,不僅設置語言知識、語言能力層面的評價維度,如觀點、詞匯、短語、語音、語調,還關注面試禮儀,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3.模擬游學答辯
學生依次出場,用英語作自我介紹并回答專家組的問題。學生感覺既新鮮又緊張,能夠積極參與活動。答辯結束后,學生緊張地等待專家組宣布結果。專家組結合“評價標準”評價申請者的英語答辯表現,判斷其是否通過答辯。以下是某個學生與專家組的對話:
J1:Which country are you going for the educational exchange?
S:Australia.
J1:Why?
S:Because I like outdoor activities and animals.I want to feed koalas.
J2:Do you know what culture shocks you will meet when you are in Australia?
S:Yes.I have learn some from the internet.For example,the Australians call each other with only names,even a student can call the teacher’s name.Nobody will think it is impolite.
J2:How will you get over the culture shock?Will you call the teachers’name?
S:No,I won’t.I will still call them Mr.or Mrs to show my respect.
J3:If an Australia student come to your school for educational exchanges,what kind of Chinese cultural activities will you show to him?
S:I will tell them som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such as Chinese New Year,Dragon boat festival.
J4:You did a good job.You have done some research about Australia.You will have your own idea about how to call teachers.It’s good.We decide to give you offer.Congratulations!
S:Thank you!
【設計說明】學生在“海外游學答辯會”語境中扮演答辯者和專家角色,開展合作和情境交流活動。答辯者需要梳理整合和分析判斷單元所學話題、單詞、短語、句型及課內外學習的關于中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知識,提取信息,遷移創新,完成答辯任務。該學生在答辯中就“澳大利亞對長者直呼其名的文化差異”表示自己會按照中國的習慣尊稱長者,體現理性表達觀點和尊敬師長的積極價值觀。
活動充分體現了深度學習“活動與體驗”“遷移與創造”“內化與交流”的基本特征。整堂課上,學生作為主體主動參與活動,體驗用英語進行海外游學答辯的過程,通過互動與交流將知識轉化為個人理解并表達出來,用于解決真實情境中的新問題(王薔、孫微微,等 2021)。
活動體現了深度學習“價值與評判”的特征,使學生交流、探討中西方文化差異,向外國學生宣傳我國優秀文化,在培養文化包容意識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進一步加深對單元主題意義的探究。
在深度學習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Project是落實單元主題大任務,檢驗單元學習效果的重要課型,也是整個單元中最受師生歡迎的課型。學生在具有挑戰的主題大任務中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解決問題,體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教師在基于主題意義引領的單元設計中提升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激發教學創新。教師在Project教學中要注意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并重,以及活動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