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紅黎
1.碎片化閱讀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對文章中語言點的分析和講解,沒有處理好文章整體講解和語言點之間的關系。在閱讀教學前,教師會花大量時間處理文章中的單詞和短語,這是因為擔心文章中的生詞會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部分教師不重視語篇的整體性,不注重對文章主題和語篇類型的分析,因此錯過了培養學生整體閱讀思維的機會,忽視了單元整體教學意識的提升。教師習慣把完整的文章拆成孤立的單詞、短語和句型,破壞了文章的整體性,導致教學碎片化,同時學生的課本和筆記本變成微型英漢詞典,長此以往,閱讀教學耗時、低效。
2.模式化閱讀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習慣采用固化教學模式,不能結合實際進行創新和整合,導致教學效率較低,難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無遷移閱讀
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之間存在必然聯系。鑒于前兩個方面的原因,最終導致學生對閱讀文本的了解和掌握更多停留在詞匯學習和理解階段,而忽視閱讀技能的提升。因此,在后續的學習中,學生如果碰到同類型的閱讀語篇,仍然會手足無措。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英語五級閱讀要求:能找到文章的主題,根據主題預測文章的內容和發展方向;讀懂常見的幾種類型的文章,能夠運用閱讀技能和策略獲取文章信息?!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對英語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強調應注重大單元和大概念,提升教師的單元整合能力,注重對主題的探究,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部2020)。
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綱,研讀政策方針并積極落實到實際教學中。英語課程六大要素彼此之間相互聯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下面主要針對主題語境和語篇類型兩個方面展開具體討論。主題語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主題語境所涉及的范圍很廣,從個人生活到社會交往,從文化歷史到科技發展等許多方面的知識,且都與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密不可分。語篇類型主要指體裁和文體,如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常見的體裁,以及從詩歌、戲劇到散文等常見的文體。
1.格式塔理論
格式塔理論(Gestalt Theory)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強調整體的宏觀功能。結合格式塔理論延伸出單元整體教學(袁蕾 2021)。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認真思考教材的連貫性,包括單元內部之間的聯系和語篇內部的連貫性,發揮語篇內部各要素的作用,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其在主動探尋相關內容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感知。
2.語篇分析理論
語篇分析理論強調通過語篇分析使學生具有統領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題,了解句子在表達篇章整體意義上所起的作用。在分析語篇時,學生要具有整體意識,能具體分析語篇的內部結構及其各種銜接關系,從而提升語篇思維,提高宏觀分析語篇的能力(王穎婷 2021)。語篇分析屬于宏觀思維模式范疇,語篇內部的語法和語言規則屬于微觀思維模式的范疇,完整的閱讀思維方式應是兩者的結合。
3.UbD理論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論是由美國威金斯(Wiggins)和麥克泰(McTie)兩位專家提出的一種教學理論,在UbD理論指導下的英語教學的兩個關鍵詞是“理解”和“逆向”(侯曦寧2019)。具體地說,“理解”是通過設計教學,讓學習者了解遷移的概念和過程,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澳嫦颉眲t要求教師考慮與目標一致的評估內容,然后通過教學以提供證據檢測學習成果。
針對初中英語課堂的碎片化閱讀、模式化閱讀和無遷移閱讀,結合格式塔理論、UbD理論、語篇分析理論和課標要求,將主題語境與語篇類型分析融入初中英語大單元教學。
1.初中英語大單元教學
隨著課改的深入和核心素養的提出,以單元為整體進行教學設計,體現學科育人價值,整體把握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成為教學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基本共識(崔允2019)。以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教材為例,初中英語大單元教學在不同學段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分別是初階大單元教學、中階大單元教學和高階大單元教學。初階大單元教學即單元整合教學,適用于七、八年級的英語教材,符合該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實際;中階大單元教學即跨單元整合教學,適用于九年級教學實際,即在主題引領下將同一主題的語篇整合在一起,并進行適當的話題延伸,幫助學生樹立語篇意識,促進其思維品質的發展;高階大單元教學即大單元整合教學,適用于中考復習階段的話題總復習教學,即將各年級同一話題的內容進行重組,開展系統的大單元話題復習。
2.主題語境和語篇類型分析的具體運用(TGT閱讀法)
TGT分別是Title(標題)、Genre(體裁)和 Topic(話題)的縮寫。具體操作是從分析文章標題入手,根據體裁和話題了解文本結構和內容,適度把相關體裁和話題文章進行歸類,為后續學生的閱讀作好鋪墊,最終使其會讀、會寫同體裁文章和同話題文章,進一步提升其整體思維能力。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探索TGT閱讀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應幫助學生樹立主題意識和語篇意識,避免碎片化學習和淺層化學習,使其形成良好的、完整的認知結構。
3.大單元教學和TGT閱讀法交集
TGT閱讀法是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的閱讀方法,下頁表為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大單元教學和TGT閱讀法存在的交集。

images/BZ_153_238_316_2187_1002.png
案例選擇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1 Encyclopedias。在教學中,教師運用TGT閱讀法教授本單元的主閱讀篇章Look it up。
首先,分析標題Look it up。教學流程如下:(1)讓學生明白 it代表的是 Encyclopedias;(2)整合教材Study skills內容,引導學生了解Encyclopedias的話題組成和字母編排,強調Encyclopedias of History的內容要與話題History相關。以此類推,Encyclopedias of Science與Science相關,Encyclopedias of Music與 Music相關,Encyclopedias of Nature與Nature相關,等等。通過分析標題,讓學生充分理解在查閱Encyclopedias時,先確定主題,再找到相應子話題。
其次,分析文章體裁。選自Encyclopedias的文章基本上是說明文。這些文章圍繞百科全書話題,讓學生充分了解與該話題相關的重要信息。在學生掌握前兩項的基本上,在分析第一個子話題Leonardo Da Vinci時,首先需要確定文本選自哪冊百科全書。這樣,文末的See Art成了文章的重要線索。文章的每一句話都圍繞達·芬奇(Da Vinci)的藝術生涯展開。即使后面提到發明,也強調發明中有interesting drawings。分析完標題、體裁和話題,學生已經完全掌握了子話題between the lines。如何實現beyond the lines呢?教師設計了遷移環節:把See Art改成See Inventions,要求學生就現有內容進行再創作。他們的創作成果如下: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was an Italian inventor,painter,musician,engineer and scientist.
Da Vinci was born in the countryside.From an early age,he showed great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in inventing thins.As he grew older,he learnt to do many different things.He had many inventions and they are very famous.His notebooks include some interesting drawing of flying machines.
至此,學生不但掌握了TGT閱讀法,而且在閱讀過程中了解了百科全書的正確閱讀方式,在創作過程中培養了思維能力,為以后閱讀百科全書話題和子話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驗證效果,教師讓學生分析第二個子話題Dinosaurs。學生第一時間找到后面的小字SeeEarth history,然后分析文章每一句話,深刻了解Dinosaurs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它們存在的跨度長(more than 60 millions years before human beings,lived on earth for more than 150 million years)、分布廣(lived everywhere on earth)、形態各異(as small as chickens,as big as ten elephants)、食物來源雜(plants and meat)等特征為研究當時當地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主題語境和語篇類型分析在教學中的作用非常突出。教師應跳出教材,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改變以往按照教材順序開展教學的思維模式,樹立大單元整合教學的概念,明確大單元教學的真正用途和實際意義,在備課和反思環節作好準備。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將小單元中的文章、大單元下的小單元用同一個話題串聯起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將主題語境和語篇類型分析具體運用于初中英語大單元整合閱讀教學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其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教師應始終懷著教育的初心,圍繞教學大綱和核心素養的要求,在大方向的引領下繼續完善教學。探討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深入挖掘更多語言教學方面的知識,將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具體探索主題語境和語篇類型分析在初中英語大單元整合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從具體的教學一步步落實立德樹人目標,響應國家發展素質教育的號召,用自身行動進一步推動課程改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