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梅
無論是在包括中、高考在內的考試中,還是在公開課中,閱讀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平臺,對其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都有一定的影響。同時,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新課標的主要變化,對中學英語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當前的閱讀課堂提問類型單一,缺乏開放式問題;問題之間缺乏關聯性和層次性;忽視對學生評價、批判等思維的培養。思維型課堂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可以引導其通過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和維持其閱讀興趣。這種主動探究的思維型學習過程,將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引向高階,有效實現對文本的深層次解讀,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毛新德、鄭樹紅 2018)。
根據林崇德、胡衛平提出的“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思維能力培養為導向設計課堂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在導入環節,以引出課題為目標,激發學生對文本探究的熱情;在教學過程環節,通過設計問題鏈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通過思維導圖等教學手段將思維可視化,培養和提高其思維能力;在教學反思環節,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總結和自我檢查,判斷是否達成預設目標;在應用遷移環節,以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為最終目標,培養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造力。
為了將思維型課堂的四個環節——導入、過程、反思、遷移運用到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根據文本的主題確定教學目標,然后創設對應的情境,最終通過反思和遷移引導學生客觀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文本的意義和閱讀的目的,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大膽質疑,并將閱讀內容遷移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林艷、郭強 2018)。在閱讀教學中融入思維訓練,教師應通過問題推動學生學習,引導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用英語思考和表達的習慣。在語言交際中,學生根據新的問題和創設的不同情境,學會用英語思維進行判斷,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最終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
下面以牛津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5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閱讀語篇為例,探討思維型課堂教學過程。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世界著名音樂家譚盾的成長經歷及所取得的成就,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會成功背后所隱含的現實意義,學會理性、深入地欣賞自己喜歡的音樂人。根據學生的情況,教師將本課的重點確定為在掌握文本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學習過程中設置的不同活動,如文本解讀、繪制思維導圖、寫作等,欣賞音樂的獨特魅力,引導其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因此,在設計目標時,將文本和學生的思維訓練相結合,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總結和歸納,獲取和梳理譚盾的成長經歷;
2.通過推理和分析文本,對文本進行多角度解讀;
3.通過評價,再次解讀標題,培養學生對譚盾音樂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從三個目標可以看出,第一個目標的達成,學生通過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獲得正確的信息,屬于低階思維(林艷、郭強 2018);第二個目標的達成,學生在梳理文本結構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二次解讀和分析,培養分析能力,從低階思維逐步走向高階思維;第三個目標是學生基于對所讀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提出自己的質疑和觀點,屬于評價和創新性高階思維。
要實現對文本內容深層次的理解,需要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有條理的梳理。從“教師講,學生記”轉變為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獲取信息,有效激活其思維,尤其是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由表層信息的獲取轉為深層思維的挖掘,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
1.問題導入,激發興趣
課前播放一段音樂視頻(節選自電影《臥虎藏龍》)。配樂在電影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聽得非常投入。在這一情境中,設計了第一組問題鏈:“How do you feel when hearing the music?Can you hear what musical instruments appear in it?Who wrote the music?”接著展示譚盾手握“小金人”的插圖,提出第二組問題鏈:“What is happening?What may the article tell us?The title is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Why doesn’t the writer use a title A famous composer—Tan Dun?What does the title want to tell us?”
第一組問題鏈,學生在已有目標語言的基礎上,通過思考和聯想激活與本話題相關的背景知識,為后續課堂學習作好鋪墊;第二組問題鏈,利用文本中的插圖,讓學生大膽預測文本內容,從而激發其閱讀興趣。最后兩個問題(Why doesn’t the writer use a title A famous composer—Tan Dun?What does the title want to tell us?)引導學生關注標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
2.問題遞進,訓練思維
文本開頭為以北京2008年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頒獎音樂,結尾以介紹頒獎音樂的獨特之處呼應,邏輯性更強。在理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題,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以此為目的設計如下問題鏈:“How does Tan Dun make the music Water?Why doesn’t he use any musical instruments?What do you think has influenced Tan Dun’s music most?”這些問題把作品的創作和童年經歷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段落間的邏輯關系。問題“Why was his music chosen at the Olympics?”以譚盾的學習經歷為切入點,分析其音樂風格形成的原因。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word-famous、best known、amazing、successfully等關鍵詞,推斷出作者對譚盾的欣賞,對其音樂的認同?!癢hy does Tan Dun say to people‘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引導學生再次關注標題,與導入環節的問題相呼應,回到文中主題,即最好的音樂來自民族融合,博采眾長。
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出一系列具有梯度和思維含量的問題,并借助問題鏈,使學生的語言產出明顯增多,表達觀點的欲望更加強烈,思維能力得以穩步提升。
3.問題拓展,深層理解
閱讀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查找信息和簡單歸納的層面。為了實現學生從文本表層理解到深層理解,設計了如下問題鏈:“Is the title most suitable for the article?If not,do you have a better one?Do you agree with others?Why not?”在表達觀點的過程中,學生對music和boundaries有了進一步了解。通過討論,學生給出一些富有創意的答案:Tan Dun’s music;Tan Dun’s music dream;A new type of music...教師接著提問:“Why does the writer begin the articl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his award music at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It can catch readers’attention.The writer can connect the beginning with the end more closely.)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關注文本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一系列問題的引領下,學生不斷思考和質疑,給出富有個性的答案,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在一次次思維碰撞中得到了有效訓練和提升。
在閱讀課上,常常會有這樣的經歷:雖然針對課文內容提了許多問題,也解釋了不少語言點,但是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仍不透徹,只停留在細節問題上,對文章整體印象模糊。因此,在解讀文章時,首先要揭示文章各部分的聯系,使文章整體框架凸顯,結構一目了然。合理使用思維導圖可以更簡潔、清晰、直截了當地呈現學生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其概括和歸納能力(許穎 2018)。
學生第一遍整體閱讀后,從五個方面理清文本主線,提煉文本的重要細節,并完成以下思維導圖(見圖 1)。

圖1
學生在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再次細讀文章。這時,教師給出一些提示,包括不同的時間及地點,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回憶和記憶。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學生很容易分析出一條線索:文章從第二段開始以時間順序介紹了譚盾出生、成長和成名的過程。而正是這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時間段,對譚盾最終音樂風格的形成有重大影響,這也是文章暗藏的另一條線索。
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說的積極性,鼓勵他們以小組競爭的形式展開“頭腦風暴”,指導他們繪制思維導圖,并根據兩條主線整理思路,匯總成果,添加適當提示詞,為小組匯報作準備。最后。各個小組通過討論,分別派代表展示討論結果。以下是其中一組學生完成的思維導圖(見圖2)。

圖2
這組學生在匯報討論結果時,沒有過多使用文章中的原話,而是根據對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小組的思維結果:“Tan Dun’s childhood experience made Tan Dun interested in nature.In his music,he uses the sounds of nature a lot.This makes his music special.Also,the best music can include different countries’cultures.He and his music have become world-famous because he has succeeded in mixing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together.”
“頭腦風暴”活動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大腦,使他們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而且使其借助思維導圖呈現思維結果,不斷整合主題。不難看出,學生在思維導圖中列出的信息越翔實,語言輸出就越有據可循。思維導圖在學生的語言運用中起到拓展思維的作用,能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其信心,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要通過閱讀理解實現思維的創新,需要學生提出觀點,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在初中階段,許多學生對寫作訓練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碰到半開放、開放性作文時,覺得困難重重,無從下手。針對這些問題,要達到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目標,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扎實、有效的寫作訓練,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因此,在本堂課的拓展環節,教師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要求學生重新組合和整理所讀內容,然后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對語言進行再次加工,既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又能培養創新性思維。教師引導學生脫離范文寫一篇120詞左右的短文,要求其對思維導圖中的關鍵詞進行整合和適當擴充,并對譚盾和他的音樂給予客觀評價,從而提煉出譚盾的優秀品質,并在寫完后和同桌交流,分享短文,互相評價。以下是其中一個學生的短文:
Tan Du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in the world.His music like Water and the award music for the Olympics has impressed the whole world.He likes the sounds from nature.He likes making sounds with common objects like stones and paper.He makes a new type—Music without boundaries.In his music,he mixes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together,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modern Western music,common object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the past and the present.Though he is world-famous,he is always hard-working and creative.He keeps trying new things and making up new music.He proves what’s folkis what’s international.I am proud of him and his music.
在范文中可以看出,學生利用關鍵詞重新建構了文本,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看法,達到了提升創新性思維的目的。在點評環節,學生的評價更加精彩:“In your passage,you introduce Tan Dun to us very clearly.In fact,his hard work should be respected by us.No matter how hard you live,never give up your dream.Believe you’ll be successful.”綜上所述,學生實現了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解決新問題的目標。
將思維型課堂合理運用到英語閱讀教學中,將思維訓練融入教學目標,并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的閱讀活動,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形成師生互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達到提升其思維品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