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琴
俗話說:“一人行快,眾人行遠。”作為金華市中小學體育教學研修班的一員,在過去的9年時間里,因為有了導師的引領、團隊的結伴同行、研修班為學員量身定制的發展策略,讓扎根于一線體育教學的筆者也有了“雖為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卻固執地覺得自己可以在微乎其微的塵埃世界里,磨礪成那一粒最不普通的唯一”的斗志與夢想。

金華市中小學體育教學研修班(以下簡稱“研修班”)成立于2013年9月,研修班成員的選拔是在各縣(市、區)教研員提名推薦的基礎上,由導師根據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態度確定的。那時筆者還只是一個教齡剛滿3年的教壇“新兵”,因有幸作為金華市青年教師代表在浙江省“四地市”教學研討活動中執教公開課,得到了與會專家和導師的肯定,從而被吸收成為研修班的一員。開班的第一天導師就宣布了研修班的管理制度及學員的發展規劃,并要求所有入選隊員均需嚴格遵守,如有違反將可能被退選。也許正是這份嚴謹與嚴格,讓筆者更加珍惜每一次研修班的學習,這個過程不斷喚醒筆者成長的內驅力。在研修班的引領下,筆者逐漸明晰自己的教育本心,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構建專業發展的目標,并立志要為“潛心于體育課堂教學改革,轉變教學行為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而努力付出。
如果說,嚴格的班級制度激發出的內驅力是筆者成長路上的第一把鑰匙,那么,研修班持續創設的多元研訓模式讓扎實的理論為學員成長續航的舉措,就是打開筆者成長之門的第二把鑰匙。
研修班自創建之日起,便以《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抓手,帶領研修班學員走進省體育教學教改的新世界。在過去的9年時間里,無論是導師陳益軍老師,還是浙江省體育教研員余立峰老師,或者是鄰地市專家學者,每一次均圍繞《綱要》所提出的新理念進行分享與解讀,將學員帶向一個新臺階。對筆者而言,從2013年第一次接觸浙江省關于日常體育常態課堂教學“七個一”的要求、教改下課堂教學的框架構建到“單一、組合與比賽/游戲”的課堂教學策略,從初探以“技術、體能、運用”來構建教學單元到如何高效地圍繞三維度制定教學單元,從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理解升華到如何通過學練評一體化教學構建學校體育新樣態,從對體育核心素養落實的混沌狀態到通過“教學內容結構化轉變(強調知識網狀性)、教學法轉變(強調問題式、啟發式教學方式,使課堂向層次化規格的課堂轉變)、教學組織轉變(強調小組化教學)、教學評價轉變(強調學練標準的設計)四個轉變來實現指向核心素養的課堂轉型等,每一次名師的引領,在幫助筆者構建理念新認知的同時,更實現了筆者從點狀的知識點逐步向知識線與學科面的轉變。
正所謂“專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研修班導師陳益軍老師深知對一線教師而言,對全新的改革和理念是很難通過純粹的聽而習得真知灼見的,于是每一次專家引領后,都安排沉浸式研討。記得在省教研員余立峰老師關于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單元構建的分享之后,導師以各縣市學員為小組,布置以田徑項目為突破口,選擇不同教學內容的單元構建任務,并在第二天就其中一個內容進行現場的課堂教學呈現,借以實戰課堂,幫助學員強化對新理念的理解。正是通過這樣的沉浸式研討,讓每一次學習以理解的方式轉化為學員內在的教材解讀能力。
如果說專家引領和沉浸式研討是以頭腦風暴式最大化地保留知識在大腦中停留的話,那么研修班帶領學員圍繞《綱要》所展開的項目研究以及積極參與省《綱要》編寫及整理的過程,則是如春雨浸潤土壤一般加深學員理念的沉淀。筆者自加入研修班,因資質尚淺只在科研論文上有所獲得,未曾直接執筆某一課題,但也從未停止過參與相關課題的研究,并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理論的梳理、課堂實踐反饋、專家現場的評課與解讀以及最后的理論再梳理與整編,幫助筆者達成學習、解讀、落實、理解《綱要》的效果,為筆者在《綱要》引領下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的轉變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理論的豐盈打開的是成長路上思維的大門,那么研修班緊緊圍繞《綱要》以及不同階段所研究的主題項目所進行的“以研為主的課堂實踐、以展為主的成果推廣、以賽為主的學練評價”打開的便是學員教學行為轉變的大門。
研修班在不斷豐盈學員理念認知的同時,嘗試通過不同的課堂研討模式來聚焦問題、解決問題,在知行合一的實踐助力中提升學員的教育教學能力。比如圍繞《綱要》進行“田徑項目教學”研究時,研修班通過“同課異構”教學、“同案各施”教學、“卷入”式教學等方式,聚焦“唯技術”教學所導致的田徑內容學習難度大、學習枯燥等問題,通過對同一內容下,不同團隊基于對《綱要》的不同理解視角而創設的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所帶來的學習效果進行對照與檢測,進而深化理解《綱要》所提出的“方法納入課時教學內容”的理念。筆者也在這個過程中,對田徑這一相對枯燥的項目如何進行多維度、多視角、多層次的單元構建有了更清晰的認知,進而在常態課堂教學中豐富了學生學習內容,激活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提升了課堂教學品質。
研修班最令人著迷的,不僅是以“實干”為主的學習作風,更在于它為學員創設了多渠道的展示與推廣研究成果的機會。比如組建送教組,讓更多一線教師“沐浴課改春風”的同時,也激發了研修班學員的成就感、責任感與擔當感;而跨區域對外交流與合作,如參加浙江省“四地市”“五地市”體育課堂教學研討活動、與杭州“星銳班”開展研討交流、與浙師大“浙派名師班”開展合作教研、參加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的觀摩學習等,不僅為學員創設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也帶領學員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打開體育課堂新視角,并要求學員在參與學習后,在三日內完成學習反思,助力學員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二次整合。
檢驗研修班學員學習成果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與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比賽。9年時間,研修班學員在團隊齊心共建下,頻頻站上全國、省級榮譽高臺,每一次的喜報來襲,不僅是對研修班成員的莫大激勵,更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輻射到金華體育教師團隊。筆者身在研修班的學習歷程,已然從2013年那個教壇“新兵”,到現在先后獲得縣、市級優質課一等獎,縣、市級基本功一、二等獎,縣、市級“教壇新秀”,縣、市級科研論文一等獎,縣級優秀教師等榮譽。而這些帶給筆者的除了成就感,更在通過以賽為主的學練評價,而將筆者推到體育教學研究的新高地,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清晰的規劃與認知。
回看跟隨研修班一路的學習與成長,有入門前的毫無頭緒、不知所措,也有入門后的孜孜不倦跟隨團隊,在導師引領下上下求索,以勤為徑,不斷攀登一座又一座專業高峰。研修班所做的,不僅僅在外力上給予學員最大的支持與引領,更是在激發學員自發成長力的獲得。為此,研修班除了常規學習培訓之外,更將報告與講座、專業書籍的閱讀以及撰寫反思納入到學員成長規劃中,旨在以輸出和輸入并舉的方式助力學員持續性自發成長。筆者作為其中一員,迄今寫有原創日志反思2170余篇,教學類反思10萬余字;堅持每學期至少讀一本專業類書籍;堅持在校、區、市不同場合,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不同主題的分享與報告等。自發成長力的獲得帶給筆者的不僅是專業上的突破與再成長,更有綜合素養、個人職業發展上的支持。
研修班成立的9年,亦是筆者成長與收獲的9年,這份成長與收獲是發展的、高效的、可持續性的。研修班為學員成長的道路上種下一顆追尋體育教育之夢的種子,讓體育教育之花在沃土的培育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