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煜嵐
幼兒園的課程通常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拓展。教師通過分類、整合,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不斷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本文從幼兒園的自然資源出發,討論教師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論,在他看來,教育蘊含在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是教育。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活動室、書本之中,教師還應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去體驗別樣的美好。教師要善于利用大自然中的事物作為課程資源,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幼兒園內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種植區、飼養區、沙水區等,這為教師開展主題活動創造了條件。
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一直秉承著“親融自然,健康成長”的教育理念,在幼兒園內,隨處可見盛開的花兒和郁郁蔥蔥的草地。我園教師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在大班開展了“遇見繡球花”主題活動。在活動之初,幼兒看到校門口白色的繡球花,大聲討論了起來,都說自己從沒見過這樣的花,太神奇了。于是,在中午散步時,幼兒紛紛近距離觀察繡球花,有的聞一聞花香,有的數花瓣有幾片,有的把繡球花和旁邊的牡丹花作起了比較……就這樣,幼兒開啟了繡球花探索之旅(見圖1)。在活動的第一階段,幼兒主要了解了繡球花的顏色、外形、味道等基本特征,還通過請教教師或家長,知道除了白色的繡球花,還有其他不同顏色和品種的繡球花,粉色的繡球花品種叫作“粉紅佳人”,藍色的繡球花品種叫作“無盡夏”。繡球花的顏色會根據土壤的酸堿度發生改變,花期一般是3個月。在活動的第二階段,教師開展了科學活動“工具用處大”,幫助幼兒認識了不同的種植工具以及用途,同時也知道了如何科學照料繡球花。在活動的第三個階段,教師開展了美術活動“我眼中的繡球花”。在問到怎樣展現繡球花的美時,幼兒爭相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人說可以拍照,有人說可以把繡球花畫下來,還有人說可以把繡球花制作成干花保存起來。教師在美工區準備了畫畫的工具和材料,幼兒畫得不亦樂乎(見圖2)。認識了繡球花后,他們還會仔細觀察幼兒園中其他不同的花朵,如梔子花、海棠花、櫻花等,繼續探究不同花朵的秘密。

圖1

圖2
在此次活動中,幼兒了解、比較了不同的繡球花,知道了如何照料它,探究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此外,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畫出了一幅幅美麗的畫,美化了教室的環境。
在幼兒園的飼養區,母雞剛剛下了蛋,幼兒像對待寶物一般小心翼翼地將蛋捧了起來……小班這次的活動——“蛋”愿有你,就這樣拉開了序幕,這讓幼兒體會到大自然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會孕育鮮活的生命。教師從常見的雞蛋入手,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和呵護雞蛋,由此拓展,生命都是漸漸成長起來的。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還進行了“斗蛋”和“制作茶葉蛋”活動,從而培養了幼兒親近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蛋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可對幼兒來說卻充滿著趣味。當蛋落入幼兒手中,又會發生哪些精彩的碰撞呢?以下是小(5)班“‘斗蛋’之趣”活動的記錄。
正值立夏,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瞧!幼兒的胸前也都紛紛掛上了雞蛋、鴨蛋或鵝蛋。幼兒興致滿滿,“我今天帶的是雞蛋,香香的。”“我帶的是鴨蛋,大大的。”“我的也是鴨蛋,它可厲害了!在家都‘打敗’好幾個蛋了!”“我帶的是鵝蛋,是最大最大的蛋,今天的‘斗蛋’我一定會贏。”(見圖3)。通過這次“斗蛋”活動,幼兒不僅了解了立夏的習俗,還體會到了游戲的快樂。

圖3
以下是小(5)班“品蛋之香”活動的記錄。
初夏,教師組織了一次“品蛋之香”活動。幼兒爭相發言,“我爸爸炒的雞蛋很好吃。”“我還吃過燉蛋。”“我吃過咸鴨蛋。”“我最喜歡吃茶葉蛋,香香的、咸咸的,可好吃了。”“我沒吃過,我也好想吃啊!”這時,教師提議:“那大家一起來做一做吧。”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對制作茶葉蛋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第二天,幼兒從家里帶來了制作茶葉蛋的材料:蛋、香料、茶葉、醬油、鹽。同時,教師還邀請了幼兒的媽媽來班上與幼兒共同制作并品嘗茶葉蛋(見圖4、圖5)。

圖4

圖5
在共同制作茶葉蛋的過程中,幼兒認真觀察、相互合作,鍛煉了實踐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到,教師要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導幼兒觀察,體驗探究過程,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基于此,教師開展了中班“南瓜”主題活動。以下是中(5)班的活動記錄。
中午散步時,中(5)班的幼兒發現草叢中長著好多形態各異的南瓜,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黃色的……他們摸一摸、聞一聞、敲一敲,覺得十分有趣(圖6,見下頁)。幼兒觀察了南瓜的外形,對南瓜里面的內容也充滿了好奇,便紛紛討論了起來“南瓜里面有甜甜的果肉。”“南瓜里面有南瓜汁。”“還有它的種子。”豆豆說:“南瓜胖胖的,長長的,里面到底有什么東西呢?老師,快切開南瓜看一看吧!”于是教師把南瓜切開,讓幼兒觀察。大家都發出了感嘆,“里面有一根一根的線。”“哇,有種子。”“還有一個洞洞,里面是南瓜子吧。”“聞起來還有香香的味道。”

圖6
幼兒在對南瓜有了充分認知的基礎上,決定讓南瓜大變身,一起制作南瓜餅,品嘗美食(圖7、圖8,見下頁)。在制作過程中,有的幼兒發現面團有點粘手,怎么樣才能搓圓呢?他們在實踐中發現,手上沾一些糯米粉,輕輕搓一搓,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了。還有幼兒想到用手指、勺子、模具等在南瓜餅表面印上好看的花紋。

圖7

圖8
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從外到內深入了解南瓜。幼兒自主探索、制作美味、品嘗美味、收獲成長。
泥巴是大自然給予幼兒的天然玩具,現在的幼兒很少有機會主動接觸到泥巴,因此教師結合繪本等資源開展了小班“泥巴真好玩”主題活動,以下是活動記錄。
在活動的第一階段,幼兒在園中尋找泥巴。他們發現泥巴無處不在,就連自然角里也有泥巴。親自接觸后,幼兒發現干的泥巴摸上去松松的,踩上去硬硬的;濕的泥巴摸上去黏黏的,踩上去軟軟的。在活動的第二階段,幼兒收集了一些泥巴帶回教室,進一步探索泥巴。他們發現,泥土加水以后就變稀了(見圖9)。為了讓稀泥變得更緊實,有的幼兒攪拌,有的幼兒揉搓,還有的幼兒按壓。看到幼兒玩得不亦樂乎,教師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任務——捏泥人。于是,幼兒先取一些和好的泥,慢慢搓圓,變成一個小泥人的腦袋,再接著取一點泥搓成橢圓形,變成小泥人的身體,最后捏出小泥人的手和腳。“老師,你看,我還給他做了兩個眼睛。”“老師,我做了一個泥人媽媽,還有一個泥人爸爸。”“我也是,我做了小泥人一家呢。”幼兒迫不及待地向教師展示自己的作品(見圖10)。

圖9

圖10
在主題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教師也在不斷豐富和調整區域活動的內容。教師在閱讀區放置了相關的繪本,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的形式了解了泥巴的用途。在美工區,幼兒還用泥水進行吹畫、添畫、點畫等活動。
幼兒在這類實踐活動中表達自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并從中培養對美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為自身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皆課程,需要大家細細觀察,深深感悟。幼兒的觀察、認知和交往能力的提升都和身處的環境密不可分,教師要善于發現、合理挖掘,為幼兒創造積極探索的平臺,幫助幼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