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貞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幼兒成長的重要轉折期。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幼兒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為幼兒園與小學做好銜接工作指明了方向。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也明確提出了幼小銜接的相關要求。
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發布,幼兒園應認識到,真正有效的幼小銜接應該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激發幼兒的學習主動性,真正落實幼兒的核心素養培養工作。與此同時,在后續的幼小銜接工作中,家園協同至關重要。那么,家長需要實現怎樣的轉變?實施怎樣的行動?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梳理。
幫助家長明晰幼小銜接的概念,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基礎。筆者在和家長進行溝通時,了解到一些家長關于幼小銜接的理解誤區,以下是具體表現。
對幼兒來說,幼小銜接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整個幼兒園階段的學習不僅要幫助幼兒掌握知識與經驗,還要培養幼兒的各項能力、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幼兒綜合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幼小銜接不是等幼兒進入大班后才開始的。
幼兒園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培養目標不同,上一年齡階段幼兒的培養目標是為下一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做準備的。因此,無論幼兒處在哪個年齡階段,幼小銜接的內容都應滲透在每名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當然,根據大班幼兒即將步入小學的特殊需求,家長可以圍繞社會交往、自我調控、規則意識、專注力等方面對幼兒開展有針對性的入學準備教育。
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很多大班幼兒的家長都意識到了幼兒角色的變化,因此會在幼兒的角色轉變上做很多的準備工作,但有些家長未意識到自身即將要從一個幼兒的家長轉變成一個小學生的家長。由此可見,家長在陪伴幼兒度過銜接期時,自身也要做好相應的準備。
一些家長在幼小銜接階段會給幼兒報很多興趣班,在重視幼兒知識的增長時,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學習品質直接影響著幼兒學習的質量和效能,家長應對其給予重視。學習品質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在學習態度上,聚焦于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學習興趣和動力;在學習行為和習慣方面,側重幼兒的注意力、專注力、目標性和合作性;在學習能力方面,重視幼兒的觀察、探究和分享等。幼兒的這些品質的養成是順利實現幼小銜接的關鍵。
筆者認為,家長在幼小銜接的工作中通常會出現理念和行動脫節、行動和方向脫節等問題。家長們不僅要有正確的理念,更要掌握合理的方法,積極行動并持續堅持。為此,我們制作了指導手冊和入學卡為家長引路。
結合《指導意見》,我們推出了《城西幼兒園幼小銜接家長手冊》,目的是幫助家長科學地陪伴幼兒順利渡過幼小銜接階段。手冊分為入學前一年的準備和前一個月的準備兩部分。入學前一年,我們圍繞幼兒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著手,為幼兒進入小學提早做好準備工作。入學前一個月,我們提供了物料清單,讓家長們有序準備,讓幼兒能順利入學。
筆者根據相關政策,結合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制作了五色入學卡(見圖1),下面對其進行具體探討。

圖1 五色入學卡
1.從好奇到向往是通往小學的通行卡。大班幼兒會對自己即將入讀的小學充滿好奇和探知欲。家長可以幫助幼兒全面、直觀地了解小學,構建幼兒對小學的初步認知。
2.養成運動習慣是通往小學的健康卡。良好的健康狀況和身體素質是幼兒進行學習的前提。幼兒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有利于增強體質,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情緒,這是幼兒通往小學的健康卡。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意識到運動習慣的培養對幼兒的作用,但不知道如何實施。對此,我們的建議如下。①自主選擇,愛上運動。家長要鼓勵、支持幼兒自行選擇喜歡的運動類型,激發幼兒對運動的興趣。②親子陪伴,增加樂趣。《城西幼兒園幼小銜接家長手冊》里推薦了適合大班幼兒的一些運動項目,如球類運動、跳繩、跑步等。手冊里也推薦了一些適合居家或戶外的親子運動,家長可以陪伴幼兒一起參與運動,例如,周末帶幼兒爬山。③堅持打卡,養成習慣。家長可以根據幼兒的表現給予幼兒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還可以采用打卡的方式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3.培養勞動意識是通往小學的生活卡。進入到小學,一些幼兒的桌面、書包凌亂不堪,在承擔衛生工作時相互推脫。源頭在于,一些家長忽視了對幼兒勞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認為勞動只是簡單地打掃衛生,沒有意識到勞動教育的核心意義是培養幼兒的社會技能、責任感和規則意識。家長應如何增強幼兒的勞動意識呢?以下是幾點建議。①勞動意識是前提。家長要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需要參與家庭的勞動。家長可以將家里的勞動任務做一個合理分配,讓幼兒逐漸參與其中。②打卡評價添樂趣。家長可以制作一個“家務小能手打卡表”,表中標注日期和家務項目,監督幼兒每天堅持打卡,完成表格中的任務,為幼兒增添參與勞動的樂趣,以提高幼兒參與家庭勞動的積極性。
4.樹立時間觀念是通往小學的效率卡。很多一年級新生的家長往往會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到了小學做作業怎么這么拖拉,每晚要拖到很晚才能睡覺。”時間管理是自我管理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那些磨蹭、做事拖拉的幼兒大多時間觀念不強,做事效率不高。對此,我們給家長推薦了以下三個方法:“定時法”“倒時法”和“限時法”。①“定時法”讓幼兒擁有自主權。大班的幼兒已經具備初步的時間概念。家長可以買一個定時器,讓幼兒自主做一件事情并定好時間,用定時器到點自動提醒的模式,讓幼兒學會自主管理時間,增強自主性。②“倒時法”增強幼兒的時間感。幼兒可能對自己用多少時間可以將事情做完沒有清晰的概念,家長要指導幼兒對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期限有一個合理的預期。③“限時法”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一些幼兒在做事情時沒有時間概念。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商量一些任務的預定時間,比如,作業要在多長時間內做完。由此,幼兒對時間更加敏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從而提高做事效率。
5.聚焦良好素養是通往小學的儲備卡。幼兒的專注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計劃能力是重要的學習力。大班下學期時,家長就可以有意識地陪伴幼兒參與一些鍛煉專注力的游戲和活動,如玩拼圖、搭積木、閱讀和畫畫等。同時,家長可以給幼兒制造機會,讓幼兒去考慮、討論和闡述自己的觀點,促進其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此外,家長可以引導幼兒自行制訂一些活動計劃,如安排周末的活動日程等。對此,我們的建議如下。①學會合作,學會分工。幼兒進入小學后,與同伴的交往和合作會增加。家長可以經常和幼兒玩一些合作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合作的價值,也可以讓幼兒對游戲任務進行自主分工,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②學會提問,學會思考。從教育的角度看,會提問的幼兒會思考,會思考的幼兒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因此,家長要啟發幼兒在多種情境中發現問題,培養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而明確問題的關鍵,最后解決問題。③學會計劃,學會規劃。家長可以引導幼兒養成做計劃的習慣。比如,家長可以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幼兒,讓幼兒幫忙提建議。如果幼兒對家長的計劃提出了疑問或者幼兒有了制訂計劃的意識,家長可以讓幼兒自行安排、計劃一些事情。比如,一家人準備周末去公園游玩,家長可以讓幼兒將一些活動,包括劃船、玩碰碰車、釣魚等按一定的次序安排好,在滿足個人喜好的同時照顧到大家的需求。如果幼兒的安排合理,家長就按照幼兒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家長需要跟幼兒說明不合理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家長需要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筆者相信,在幼兒園和家庭的攜手努力下,幼兒一定能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這一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