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雪梅(贛州市委黨校 江西贛州 341000)
贛州是江西的“南大門”,與大灣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商緣相連,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具有天然的優勢。2020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這是“全國第3個、中部第1個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2020年6月,江西省出臺《關于支持贛州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若干政策措施》,贛州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成為全省戰略。2021年1月,國家出臺《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明確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贛州全面落實國家、省重大決策部署,將“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作為全市“三大戰略”之一,緊緊圍繞建設革命老區與大灣區合作樣板區、內陸與大灣區雙向開放先行區、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創新區、大灣區生態康養旅游后花園等“三區一園”的目標定位,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理念,搶抓機遇、主動融入,取得了初步的明顯成效。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粵港澳大灣區承載了中國三大主要戰略:創新發展戰略、區域發展戰略、新型城市化戰略。”近年來,贛州全市上下樹立科學對接理念,強化學習“灣區思維”,掀起新一輪解放思想“頭腦風暴”,把全球視野、開放胸襟真正立起來,主動走出去學習先進、請進來搞活市場,以“第一等”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
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除了“南下”考察招商外,還按照擇優、按需、對口的原則,分批次選派數百名干部赴大灣區掛職鍛煉、跟班學習,全市上下形成了爭先恐后、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同時,通過講座、論壇、課題攻關、技術咨詢、項目合作等方式邀請灣區的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現代經營管理人才等來贛州指導,帶來灣區新思維。
同時,對標大灣區先進發達地區,開展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對標灣區打造“一流服務”,努力實現在贛州辦事和大灣區無差別,打響“干就贛好”品牌;對標灣區打造“一流效率”,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90%以上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對標灣區打造“一流作風”,建立產業鏈鏈長制、政企圓桌會議、企業“安靜生產期”等制度,規定每月1號至25號,不允許進企業進行檢查,同時,開通“12345”熱線“營商環境專區”,第一時間協調解決企業的融資、用地、招工等難題,讓企業在贛州無事不受擾、辦事不求人,著力打造新時代“第一等”的營商環境。
贛州以建設革命老區交通強國試點為契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與大灣區互聯互通,打造高效便捷的立體交通網。
一是鐵路方面,構建高鐵“雙通道”,除贛深高鐵外,還規劃建設贛廣高鐵,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目前,贛深高鐵已于2021年12月10日全線通車,贛粵合作邁入了高鐵時代,這對于完善區域路網布局,加速江西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揮贛南地區“后花園”“菜園子”作用,促進“灣區+老區”的“雙區聯動”,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進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二是公路方面,優化高速公路網絡,尋烏至龍川、信豐至南雄高速公路加快建設,即將形成5條入粵快速大通道,大大提升省際互聯互通水平。
三是空運方面,贛州黃金機場與深圳、廣州、珠海等大灣區主要城市實現航線覆蓋。贛粵運河前期工作加快推進,贛州港綜合樞紐貨運碼頭啟動建設。
未來,贛州將全力暢通陸路、水運、空中通道,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讓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設施越夯越實、越建越強、越聯越暢。
贛州積極推進開放平臺共享,實現了新突破,現已成功開行“深贛歐”班列,開通運營“贛深組合港”,在全國首創“跨省、跨關區、跨陸海港”的通關新模式,并與深圳啟動共建深(圳)贛(州)港產城特別合作區,積極探索“特區+老區”合作發展全國范例等。
2020年5月12日,滿載貨物的“深贛歐”中歐班列從深圳鹽田港首發啟程,這標志著“深贛歐”班列成功開行。開通運營“贛深組合港”,在全國首創“跨省、跨關區、跨陸海港”的通關新模式,將深圳鹽田港的海關閘口、碼頭堆場前移到贛州國際陸港,推動贛州貨物經鹽田港進出“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真正實現了同港、同價、同等效率,為企業節約物流時間成本40%、物流資金成本30%。下一步,贛州國際陸港將與深圳鹽田港、廣州港等沿海港口加強合作,運營好“贛深組合港”,進一步拓展“跨省、跨關區、跨陸海港”通關模式。
2020年10月25日,深(圳)贛(州)港產城特別合作區開工建設,總體規劃50平方公里,按照“以港促產、以產興城、港以城興”的思路,創新體制機制,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目前,深贛港產城正在打造“兩條山水廊+三條活力帶+四大門戶”空間格局,構建“1+8”港產城板塊,即以贛州國際陸港為核心,布局贛州陸港綜合保稅區、深贛智能制造(電子)產業園、深贛科創城、現代家居產業園、國際汽車小鎮、綠色智慧社區、戰略發展區和現代森林小鎮。
與此同時,贛州還依托贛粵產業合作示范區南康片區、“三南”片區,贛州探索設立跨區域產業合作區,發展“飛地經濟”,打造贛粵合作的標志性工程和先行示范平臺。
贛州聚焦革命老區與大灣區合作樣板區、內陸與大灣區雙向開放先行區、承接大灣區產業轉型創新區和大灣區生態康養旅游后花園的“三區一園”,接穩“產業轉移棒”,筑牢“兩城兩谷兩帶”產業鏈,提拎起“菜籃子”向南,著力打造“灣區 老區”跨省區域合作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典范。
針對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和產業外溢趨勢,贛州各地深度融入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市場規則體系,主動參與大灣區產業延伸和功能拓展,加強全產業鏈對接,建設配套大灣區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的重要基地和延伸帶。加強金融合作共建,獲批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引進平安銀行、廣發銀行在贛州設立分行并開業運營。加強科技協同創新,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掛牌運行,填補了江西省無國家大院大所的空白,在這一領域的科技創新對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效應。成功加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協同創新聯盟,與華為共建云計算數據中心,引進深圳啟迪科技建設贛州市科技城等,通過做大做強現代家居、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醫藥食品等“1+5+N”產業集群,推動工業倍增升級。
同時,贛州借助已形成的“紅色故都、客家搖籃、江南宋城、陽明圣地”四大旅游品牌,積極打造全國一流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區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及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康養旅游后花園。引進了華強方特、華僑城、鼎龍等大灣區知名企業投資建設方特東方欲曉樂園、江南宋城、十里桃江森林度假區。贛州不斷豐富產品業態,全市建設了一批文化內涵豐富、觀光體驗俱佳的旅游項目,率先打造了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樂園――方特東方欲曉、工業與旅游融合項目――南康家居小鎮、旅游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的會昌小密花鄉、教育與旅游融合的會昌和君小鎮等跨界融合新興業態,成為游客競相前來的新網紅地、打卡點。在贛深高鐵開通前后,還主動對接大灣區客源市場,精心打造了“初心路”“客家情”“陽明游”精品旅游線路,實施“引客入贛”,赴大灣區等地舉辦旅游推介會,并組織開行大灣區“紅色初心號”“客家情”旅游專列,引來大批灣區游客到贛州旅游。截止2021年,全市各類省級以上景區品牌總數達164個,4A級旅游景區實現縣縣全覆蓋,共建成四星級標準以上酒店105家、特色民宿105家、建設美食街23條、“贛州禮物”旅游商品旗艦店16家、創評客家美食旗艦店43家、打造特色菜24桌、創排旅游演藝節目20臺,開通旅游直通車20余條。
此外,贛州還全力打造大灣區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建設了大灣區“菜籃子”展示交易(安圣)中心贛州市農產品運營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贛州配送分中心暨冷鏈物流園,入選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32個,占全省的97%。
在吸引人才上,為力爭請進更多“灣區人才”,贛州出臺“人才新政30條”“補充措施18條”以及20多個人才配套措施,給予創新創業人才資金項目扶持、稅收優惠,在解決人才住房安居、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務,陸續吸引了不少“灣區人才”,為贛州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為贛州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贛州將繼續解放思想、主動對接、全面融入,在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上篤定前行,實現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