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娟霞(江蘇省銅山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徐州 221000)
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校園內的重要問題,無論是大中小學,都有學生被發現存在心理問題的現象,這些問題主要分為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引導,則久而久之,會嚴重危害學生的學習以及發展。中職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定要尋找科學的解決方式,通過全新的朋輩輔導方法,切實解決中職生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增強其心理抗壓能力,找到青少年的優點。
中職生心理危機的主觀因素主要由性格特點、青春期等多重因素造成。首先,中職生在成長背景、價值觀念、心理情緒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差異,對于心理成長也快慢不等,這就很容易誘發一些心理上的自卑等情緒。其次,中職生畢竟還未成年或者即將步入成年,其情商、個體智商還未發展成熟,對于壓力、挫折等負面情緒的認知以及解決方式還未進行探索以及找到解決方法。因此,在面對困難時,很難做到及時疏導自我心情,一蹶不振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最后,由于中職生的年齡特點,其心理狀態以及性格不夠成熟,往往會出現錯誤,且社會閱歷尚淺,很容易被人誤導,如果不加以及時的正確引導,很容易造成嚴重后果。
客觀因素一般是指中職生受到的環境影響所引發的心理危機,而環境又分為家庭環境與學校環境。在學校環境來說,對學校、宿舍的不適應都會引起中職生的心理問題。中職生一般都是在學校宿舍進行居住,但是很多學生都是第一次離開家庭,對于集體生活很難適應,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想家等情緒。在課堂上,課堂問題的難易程度也會引起學生的心理危機。除此之外,家庭環境也是誘發中職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好的家庭氛圍對于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不和諧,則學生一邊在學校上課,一邊卻又擔心著家里的問題,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焦慮感,影響學生的情緒。
總體來說,引起中職生心理危機的因素很多,除去主觀、客觀因素以外,還有著非常多的綜合因素,比如社會因素,社會上的環境、學生接觸的社會風氣,包括網絡環境等都會影響學生的認知。這些綜合因素相互交互、融合,如果負面因素過多,則很容易對學生本就涉世不深的心靈造成傷害,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對學生的心理危機進行調查分析時,一定要從多方面分析,不能斷章取義。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具體原因,并對癥下藥,找到解決辦法。
自卑,又稱作“自我否定意識”,即對于自身過于悲觀,不善于發現自身優點,總是進行消極的自我評價。在中職校園中,一些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以及人際交往問題,總是顯得小心翼翼,出現緊張、焦慮、無所適從的感覺。尤其是當教師對于學生的成績不滿,或者將成績有所差異的學生進行區別對待,這更加劇了學生的自卑心理,使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不敢正視自己,遇到問題也不敢向教師尋求幫助,久而久之,成績就會越來越差,心理也會越來越自卑,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學生的心理出現嚴重問題。除此之外,導致自卑的另一個原因便是不適應集體生活,因為中職生很多學生都是居住在學校宿舍的,但是一些性格偏內向的學生往往不能很快適應集體生活,導致其不善于處理與舍友之間的關系,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被舍友疏遠的問題,導致本就不善言談的學生更為自卑,甚至出現不想在學校繼續待下去的念頭。
逆反心理表面就是學生對于教師或者家長提出的意見,無論合理與否,都進行反方向的、背道而馳的行為。這種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本身自我意識過于強硬,很難聽進去別人的勸告。另外,很多學生的社會認知較差,且青少年經常出入網吧、游戲廳、KTV等場所,因此很容易沾染一些社會不良風氣,并由于自身判斷能力較差,思想出現偏差也在所難免。如果這種情況不進行及時的引導,學生就會出現遇到事情愛沖動、逆反心理強的特點,這些往往會造成學生違反學校規章制度,出現逃課、吸煙、早戀等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思想品質的發展。
中職生缺乏自信心的情況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上文提到的自卑就是缺乏自信心的體現。缺乏自信心會對學生的日常學習、人際交往,包括日后步入社會等都會受到影響。很多中職生對于自身的學習能力都持懷疑態度,一旦學習效果未達到心中目標,他們就會抱有負面情緒,認為是自身的能力不足導致了學習成績的提升不夠,也就不再努力,對于學習逃避、厭倦,久而久之,會使其自身的學習成績出現下滑,這種下滑的學習成績又加劇了學生的不自信,形成惡性循環。這種不自信的態度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于其人際交往以及日后的升學、步入社會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自我管控能力是學生對于自身行為的自我約束。如果自我管控能力差,會導致中職生不會制定學習目標或者對于學習目標不能有效踐行。同時,自我管控能力差也會出現情緒波動、適應性差等問題。中職院校與傳統的應試教育不同,其運用的是一種相較于普通高中更為寬松的管理形式,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以及品格品質甚至是衣著等都不是很嚴厲,這種教育模式雖然會使學生感覺更為放松,但是對于一些管控能力差的學生來說,會使其在這種寬松的管理體制下迷失自我,對于學習以及生活不能按照以往規律進行。長此以往,會對學業出現倦怠、敷衍的狀況,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且不自律的生活會使學生的身體健康受到影響。
對于中職生的心理危機防控,需要教師與學校共同努力,改變以往只以學習成績論學生優異的情形。中職生大部分都是因為本身的文化課成績不足以升入高中,想通過習得一技之長幫助自身適應社會。因此,如果過于注重學習成績,會使學生感到自卑,出現心理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因材施教,針對學生性格的差異以及學習成績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鼓勵學生學習。同時,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可以采取分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增加組內的交流,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使一些不善于交談的學生也可以在這個大家庭中盡快成長,并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提升自身的溝通能力與學習氛圍,這種積極的氛圍會帶動學生樂觀的情緒,以避免其出現心理問題。
中職生正處在人生中最容易出現沖動、情緒化的年齡。因此,學校需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開展相關的心理咨詢活動,組建專業的教師團隊,展開心理輔導。中職生所處的年齡段逆反心理強,因此有一些學生并不會主動積極地配合教師進行心理輔導,此時需要教師耐心、誠懇,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懷、被愛護,一點一點接觸到中職生那顆脆弱的、想被認可的心靈,撫平學生內心深處的創傷,以此減少學生因心理問題帶來的傷害。
提升學生的心理水平是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危機的重要方法。首先,學校需要對于學校環境進行整改,改善校園風氣、創建文明校園,使學生的學習沉浸在積極向上、樂觀愉快的氛圍當中,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其次,組織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感悟自身價值,并通過一些真實的社會閱歷,看清是非黑白,提升自身品質。最后,學校需要與家長進行聯動,營造和諧、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學生感受到來自家庭、校園、社會的多重溫暖,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與心理抗壓能力。
朋輩心理引導是當下主流的心理輔導形式。朋輩,顧名思義,就是以朋友的身份來引導學生的心理危機。朋輩輔導所需的媒介一般是志愿者通過專業的培訓,向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方式,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加善于發現學生內心深處的想法,明確困擾學生的主要原因。開展朋輩心理輔導,需要注意,輔導者不要刻意窺探學生內心,語言要恰當、合適,并且采取多聽少言的方式,認真聆聽,使輔導者成為學生的傾訴對象,從學生的傾訴中找到問題所在,并進行換位思考,然后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吐露解決方法,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增加彼此情感,并最終幫助學生走出心理陰霾,達到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中職生的心理危機問題一定要得到重視,學校需要開展對應的心理咨詢機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并進行因材施教,從多方面提升學生的心理水平。另外,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是目前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解決心理危機,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積極樂觀、活潑向上的職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