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蘭
(福建省三明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 福建三明 365000)
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Sims),西番蓮科西番蓮屬,熱帶、亞熱帶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栽培的主要有紫果種、黃果種和雜交種[1]。2015 年以來福建省三明市將百香果列為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推廣的特色果類之一,實現了百香果生產的較快發展,2018 年栽培面積800 hm2,產量6 000 t[2]。其中黃金百香果因其個頭、口感、可食率都更勝一籌,價格好,經濟效益明顯,深受廣大種植者的歡迎[3],且近年來成為一些地方政府開展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4]。在閩西北地區因冬季經常出現霜凍天氣,再加上連作障礙、病蟲害等原因,黃金百香果多采用大苗一年一植方式[5-7],對種苗需求量大,而三明地區尚未有規模基地可以有效自繁培育黃金百香果大苗,多從漳州、龍巖等外地購買苗木。目前,百香果種苗繁育主要有種子繁殖和扦插繁殖2 種方式,而以鮮食為主的黃金百香果多采用扦插繁殖育苗。
百香果扦插繁殖的效果主要受插穗、基質和生長環境三大因素共同影響[8]。關于百香果扦插技術研究報道多是對插穗的選擇[9-13]、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插穗[14-16]、基質選擇[10-11,17-18]、扦插方式[5-6,19]及溫度、光照、濕度等環境條件[12,20-21]對扦插苗生根率、生根數量、生根長度、扦插成活率等影響效果。而對扦插成活后移栽及培育百香果大苗的研究報道較少。本次試驗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國光根盼生根劑,比較不同濃度處理、不同扦插時間及不同扦插移栽基質配比3 個因素,對黃金百香果扦插培育大苗的影響,以期為閩西北地區及相同生態區培育黃金百香果大苗的生產實踐提供技術支持。
1.1.1 試驗地概況試驗地選擇在三元區巖前鎮吉口村三明市吉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百香果示范園基地,育苗棚面積667 m2,覆膜保濕培養,根據干濕情況,及時進行補水,因閩西北山區冬季霜凍天氣溫度低,搭一人高雙層薄膜小拱棚保溫,甚至增溫,確保種苗安全過冬。
1.1.2 試材試驗品種采用黃金百香果,取生長充實、無病蟲傷口、腋芽飽滿、粗度0.4~0.8 cm 的當年生新枝半木質化的硬枝莖段作為插條[10]。每根插條長度10~15 cm,留2~3 個芽,基部在節下端剪斜口、上端距節2~3 cm 處剪平口,同時剪去插條1/2 的葉片,以減少水分蒸發,準備扦插。
生根劑選用國光根盼(5%吲丁·萘乙酸)可溶液劑(四川潤爾科技有限公司);海狀元有機肥(青島海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育苗基質,主要成分是泥炭和椰糠(江蘇小瓢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扦插穴盤選用32 孔,每孔邊長6 cm×6 cm,高12 cm;育苗營養杯口徑18 cm,高20 cm。
1.2.1 試驗設計
1.2.1.1 不同濃度生根劑處理共設4 個處理,即國光根盼50、100、200 mg/L、無處理,每個處理扦插96 根插穗,3 次重復。每個處理各浸泡1 min 再扦插,采用小飄蟲牌育苗專用基質。
1.2.1.2 不同扦插時間共設3 個扦插時間處理:9 月5 日、10 月5 日、11 月5 日,每個處理扦插96 根插穗,3 次重復。用100 mg/L 的國光根盼處理插穗,采用小飄蟲牌育苗專用基質。
1.2.1.3 不同基質配比2019 年9 月5 日,共選用3 個處理,即原始闊葉林山皮土70%+海狀元有機肥30%、基質70%+海狀元有機肥30%、水稻田土70%+海狀元有機肥30%,每個處理扦插96根插穗,3 次重復。1 個月后使用以上3 種基質配比移栽,每個處理移苗30 株,3 次重復,均選用9 月份扦插成活的健壯、無病蟲害小苗。在2019年試驗的基礎上,2020 年9 月5 日調整基質配比,選用3 個處理:原始闊葉林山皮土80%+海狀元有機肥20%,基質80%+海狀元有機肥20%,水稻田土80%+海狀元有機肥20%,重復試驗。
1.2.2 指標測定不同濃度生根劑、不同扦插時間、不同基質配比扦插30 d 后,分別統計成活率。成活率=成活苗數/扦插總數×100%。
不同基質配比移苗50 d 后統計成苗率(苗高20 cm 以上)。成苗率=成苗數/移栽總數×100%;120 d 后統計大苗率(苗高60 cm 以上,莖粗3.5 mm 以上)。大苗率=大苗數/移栽總數×100%。
1.2.3 數據統計分析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03及SPSS 19.0 軟件進行處理分析。
本試驗中黃金百香果的扦插育苗觀察記錄過程,主要分為4 個階段:(1)扦插30 d 后苗生長情況(圖1-A),可觀察統計各處理的成活率情況,判斷處理成活不好的扦插苗;(2)扦插60 d 后可移栽的苗(圖1-B),此時已長出大量不定根,若成團情況好,可移栽育苗營養杯;(3)移栽50 d后的成苗情況(圖1-C),可觀察統計各處理的成苗情況;(4)移栽120 d 后的大苗生長情況(圖1-D),此時一般已成大苗,可移栽大田種植。
從表1 可知,3 種處理的百香果成活率為國光根盼100>200>50 mg/L>CK,差異極顯著,國光根盼100 mg/L 處理的成活率最高,可達91.4%。

表1 不同生根劑濃度處理對成活率的影響 單位:%
試驗結果(表2)表明,隨著扦插時期的推遲,各處理扦插成活率均呈現由高到低的變化規律:9 月扦插成活率最高,極顯著高于10、11 月,后兩者之間又存在極顯著性差異。

表2 扦插時間對百香果成活率的影響 單位:%
由表3 可以看出,2020 年3 種扦插基質的成活率明顯高于2019 年3 種扦插基質的成活率;2020 年原始闊葉林山皮土80%+海狀元有機肥20%處理的扦插成活率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達94.6%;基質80%+海狀元有機肥20%和水稻田土80%+海狀元有機肥20%處理的成活率也較高,均在87%以上,這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2019 年原始闊葉林山皮土70%+海狀元有機肥30%和水稻田土70%+海狀元有機肥30%處理的成活率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都顯著高于基質70%+海狀元有機肥30%處理。可見,原始闊葉林山皮土80%+海狀元有機肥20%是百香果最佳的嫩枝扦插基質。

表3 基質配比對百香果的扦插成活率 單位:%
如表4 所示,和扦插成活率不同,2019、2020年各移栽基質處理的成苗率表現都不錯,均在86%以上;其中以原始闊葉林山皮土為主的移栽成苗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分別為 92.3%和93.1%;其次是以基質80%+海狀元有機肥20%的移栽成苗率達91.5%;再次是水稻田土70%+海狀元有機肥 30%和水稻田土 80%+海狀元有機肥20%處理,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基質70%+海狀元有機肥30%的成苗率最低,但與以水稻田土為主的2 個基質處理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表4 不同基質配比處理的百香果成苗率 單位:%
如表5 所示,2019、2020 年各處理的大苗率在56.7%~73.2%,其中以原始闊葉林山皮土為主移栽的百香果大苗率最高,其次是專用基質為主移栽的大苗率,以水稻田土為主移栽的百香果大苗率最低;其中海狀元有機肥占20%的大苗率均高于相應基質海狀元有機肥占30%的大苗率,原始闊葉林山皮土80%+海狀元有機肥20%的大苗率最高,達73.2%;水稻田土70%+海狀元有機肥30%的大苗率最低,僅為56.7%。

表5 不同基質配比下百香果的大苗率 單位:%
由表6 可知,成苗率與大苗率成極顯著正相關關系,表示成苗率越高,可培育成大苗率也高;成活率與成苗率成顯著性正相關關系,表示扦插成活率高的,成苗率也高。

表6 基質配比處理百香果各指標間相關比較
多數研究都表明,采用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生根粉(ABT)等植物激素處理有利于百香果扦插生根。本試驗采用國光根盼(5%吲哚丁酸·萘乙酸),試驗表明,3 種處理(50、100、200 mg/L)的成活率都極顯著高于CK,三者之間又有極顯著差異,以國光根盼100 mg/L 處理的成活率最高,可達91.4%,這與孫寧等[12]研究結果相一致。楊冬業等[9]、Bemkaireima 等[13]利用IBA對百香果插穗進行處理,扦插成活率高。而張天翔等[10]、趙家桔等[14]、蘇艷等[22]采用NAA 作為百香果的生根培養處理劑,均取得一定效果。黃東梅等[16]采用3 種濃度(100、200、300 mg/L)的ABT 和IBA 對枝條進行生根試驗,結果表明,IBA 處理后的效果優于ABT。
吳松海等[19]認為,百香果扦插繁殖一般選在每年10 月底至12 月上旬進行。在福建省寧德市,因易受低溫影響,一般在秋季的9—10 月進行扦插[23]。而在福建武平,黃果西番蓮地方品種扦插育苗適宜時間為每年8 月下旬至9 月下旬[24]。彭婷等[7]研究發現,秋季扦插可結合整形修剪,變廢為寶,大規模進行扦插繁殖,用于來年春季移栽。其實,只要溫度和水分適宜,百香果全年均可扦插繁殖,扦插時間主要取決于繁殖環境[8]。本試驗扦插育苗主要是為翌年提供大量用苗,而且試驗結果表明,三明等閩北地區9 月份氣溫基本為20~30℃,適合百香果生長,不但扦插成活率高,且培育到翌年3—4 月剛好可成大苗移栽入地;本試驗還發現,10 月份扦插育苗成活率雖顯著高于11 月份,但在閩北地區11 月至翌年2 月屬于冬季,氣溫低,植株基本不生長,待到3—4 月還需拱苗成大苗后移栽,增加成本,不宜提倡;而11 月份氣溫較低不利于百香果扦插苗的愈傷組織形成,生根后地上部側芽也不易萌發,會出現生根后又死亡的現象,且扦插生根后的插穗不易形成根團,與劉智成等[25]研究一致。至于能否8 月份扦插育苗翌年移栽,有試驗表明,因苗期過長容易出現黃根、老根現象。
扦插基質為百香果插穗生根提供水、氣、熱條件,基質要求疏松、通氣、保濕。選擇適宜的基質是扦插育苗的關鍵環節之一。張天翔等[10]認為,選用泥炭∶黃壤=1∶1 為扦插基質時,百香果的扦插效果最為理想;金立敏等[11]研究表明,3種質地的插穗混合扦插以草炭綜合效應最好,珍珠巖的最差,選當年嫩枝作為插穗時,以選用蛭石作為扦插基質最好。張麗敏等[17]試驗結果表明,以黃壤∶有機肥=1∶0.05 處理效果最好,成活率達到93%。本試驗中,在三明地區原始闊葉林山皮土和水稻田較易獲得,2020 年3 種扦插基質的成活率均高于2019 年相應的扦插基質為主的成活率,其中原始闊葉林山皮土80%+海狀元有機肥 20%處理的成活率極顯著高于其他各個處理,可達94.6%;2019、2020 年各處理的成苗率表現都不錯,均在86%以上,以原始闊葉林山皮土為主的移栽成苗率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分別為92.3%和93.1%;以原始闊葉林山皮土為主基質配比的大苗率也顯著高于以泥炭和椰糠為主專用基質和以水稻田土為主的基質配比,以原始闊葉林山皮土80%+海狀元有機肥20%處理的大苗率最高,達73.2%。本試驗相關性分析表明,成活率與成苗率成顯著性正相關關系,表示扦插成活率高的,成苗率也高;成苗率與大苗率成極顯著正相關關系,表示成苗率越高,可培育成大苗率也高。
本試驗結果表明,閩西北地區及相同生態區黃金百香果扦插培育大苗最佳處理組合為9 月份扦插,采用國光根盼(5%吲哚丁酸·萘乙酸)100 mg/L 處理,以原始闊葉林山皮土80%+海狀元有機肥20%基質配比,其扦插成活率為94.6%,成苗率為93.1%,大苗率為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