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敏 駱金初 易慧琳 曾鳳
(1.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2.廣州普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600)
19 世紀末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與日俱進,城市建筑鱗次櫛比,一系列生態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營造園林綠化、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成了時不我待的任務。2001 年,國務院召開全國城市綠化工作會議,并下發了《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各級政府開始重視城市綠化,并加大資本投資建設,許多園林工程紛紛開工,綠地數量出現大幅增長,城市綠化品位得到提升,人居環境煥新顏,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但是,隨著城市園林綠化的規模不斷擴大,在園林景觀建設中存在諸多浪費資源的現象:各種奇花異木漂洋過海,大樹移栽之風屢禁不止,照搬異地模式跟風趕時髦。這些問題導致綠化建設、養護費用節節攀升,是園林建設所面臨的考驗。此外,我國人口總量龐大,園林專業人才卻較少;營建資本有限,投入成本較高,改善生態環境的需求迫切,但我國的自然資源壓力巨大,也成為制約我國園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矛盾焦點。當前亟需能指導我國園林綠化建設,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的理論和應用技術。
發展節約型綠化,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2006 年,原國家建設部首次提出節約型園林,并切中時弊地指出園林綠化建設中的種種浪費現象。并將節約型園林定義為“以最少的地,最少的水,最少的錢,選擇對周圍生態環境最少干擾的園林綠化模式”[1-2]。該主張開始喚起人們在園林建設和節約之間的思考,也在理論和實踐中取得了少量的成果,但這種理解仍然缺乏針對性。2009 年,學者朱建寧[3-4]結合節約型園林的建設目標,將其定義為“要求資源和能源的投入最小化,產生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最大化,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園林綠化建設模式”,并據此提出早期節約型園林建設的5 種模式,即挖潛、保土、節水、節能和節材。盡管朱建寧教授提出的措施和模式并未解決當時園林綠化建設存在的浪費問題,但該構架無疑既為節約型園林理論的細化研究提供了方向,又突破了學者的認知,使得該模式經優化后延續到今天。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19 號)也提出堅持節約優先、量力而行,統籌考慮生態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數量和質量并重,節儉務實地開展國土綠化。
我國最早以節約型園林為主題的文獻發表于2006 年[5],該文僅用簡單的案例從節能、節水、植物選用配置和土地利用方面來講述建設措施,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內對節約型園林的理論研究逐步深入。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對國內的研究文獻進行檢索和定量分析,梳理出目前的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以期為植物節約型園林的研究提供一個全面科學的回顧,為未來的研究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以中國知網CNKI 的中文學術文獻總庫為數據源,選取“節約型園林”進行主題詞檢索,時間從2006 年1 月1 日起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初步檢索出739 篇文獻。為獲得風景園林領域的直接性文獻,去除公共管理、交通運輸、水利工程和城市經濟等無關文獻,并從中篩選出有關綠化養護、種植設計和品種篩選的文獻,共327 篇,即本文的統計分析對象。
1.2.1 文獻分析文獻計量學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統計學等計量研究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結構、特征和規律的一門學科[6-9]。通過構建“1+2”的維度分析框架(“1”為“時間維度”,即文獻來源所屬的16 年時間范圍;“2”代表文獻來源所屬的“應用領域”和“建設模式”),將文獻樣本進行歸類統計,更全面地分析國內節約型園林植物應用16 年來的研究進展,其中“應用領域”和“建設模式”維度數據的獲取,需要對文獻來源進行分析解讀,以便進行分類。最后,提取以下基本信息:(1)16 年間發表文獻的總數量分布;(2)不同應用類型的文獻數量分布;(3)調查地域分布。
1.2.2 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采用Excel 作數據量化分析,圖表制作采用Origin 2021b。
通過對近16 年來,我國節約型園林綠化研究的文獻數量統計可知,2006—2021 年國內學者對節約型園林綠化研究的文獻數量在2008 和2009年達到峰值,之后趨于平穩(圖1)。為進一步探討研究內容的變化規律,筆者以研究結果的功能比例為標準,將節約型園林研究階段劃分為啟蒙期和發展期,從而分析未來的發展走向,加強可持續性和可操作性問題的建設性研究。
2.1.1 啟蒙期(2006—2013 年):陳述性研究為主節約型園林的概念于2006 年首次提出,其核心內容也在不斷完善中,因而研究節約型園林的學術成果很少。2006—2013 年關于節約型園林綠化的文獻共計175 篇,在概念首次提出后,文獻數量快速上升,在2008 和2009 年達到峰值,之后出現下降且幅度較大。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概念首次提出受到業內專家學者的關注,出現數量迅速上升,之后熱度略有下降,文獻數量出現下降。該階段國內節約型園林綠化研究處于學術啟蒙階段,相關研究主要圍繞概念、理念、原則、宏觀措施和建設意義、描述分析等方面來展開研究;學術成果表現為:專類文獻數量少、內容以陳述為主、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為主、研究主體不夠聚焦和研究深度不夠等特點。
2.1.2 發展期(2014—2021 年):陳述性與程序性研究并舉本階段,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開始拓展。期間有119 篇研究成果,呈緩慢上升趨勢,國內節約型園林開始進入發展階段,相關研究以陳述性為主,轉變為陳述性與程序性并重為主,主要圍繞節約型園林“怎么建”來展開。這一階段的學術成果具有4 個明顯特征:(1)程序性的研究。圍繞概念和宏觀理念措施的陳述性研究數量于2014 年開始出現明顯下降,相關研究開始轉向程序性。李帥[10]從植物群落的構建技術方向著手,對物種組成、樹種重要值和物種多樣性等進行調查分析,提出建議和優化配置模式;來立新等[11]從植物整形修剪的角度,探討節約型園林的建設方法。(2)研究方向出現明顯的傾向。綜合類研究比重下降,養護類研究成果連續6 年高于其他類型,植物品種應用和植物配置的研究成果也呈現上升趨勢,研究內容明顯深化。(3)定量描述研究改變了啟蒙階段定性描述研究的格局。方金生等[12]針對節約型園林建設的現狀,運用層次分析法提出一種綜合評價模型;陳波等[13]、呂曉貞等[14]、李冠華等[15]在其研究中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寧波的城市公園群落進行綜合節約性評價[13-15];徐昕彤等[16-17]采用AHP 法和Delphi 法構建滿意度評價模型,對南京市節約型園林綠化建設進行全方位分析,并提出改進意見。(4)節約型園林初步從隱性研究轉變為顯性研究。2016—2019 年多部節約型叢書出版:《基于文脈的園林景觀地域特色研究》[18]、《節約型園林植物群落構建方法》[19]、《節約型園林建設理論、方法與實踐》[20]、《地域性園林景觀的傳承與創新》[21]《功能導向的節約型園林植物景觀設計》[22]。這5 本叢書成為節約型園林的第一套學術著作叢書,受到業內學者的廣泛關注,促使節約型園林初步從隱性研究轉變為顯性研究。
每個學科的核心期刊都是該學科的主要期刊,具有專業情報信息量大,質量高,代表該專業學科發展水平,并受到本學科讀者重視的特點[23-24]。為深入挖掘節約型園林的發展脈絡,在主題詞檢索的基礎上縮小檢索范圍,來源類型只選擇核心期刊。初步檢索出有關節約型園林主題的文獻38篇,而有關綠化方面的文獻17 篇,占比5%。
閱讀文獻樣本,進行初步聚類分析,將論文的研究內容劃分為四大類:(1)品種篩選,例如,地被植物、節水植物、耐澇植物、繁殖能力、觀賞價值、鄉土植物、古樹名木和觀賞草類;(2)植物配置,包括種間關系、植物群落、立體綠化、屋頂綠化和種植密度;(3)養護管理,修剪、灌溉、施肥、園林植物廢棄物和病蟲害防治;(4)綜合類,如圖1 所示,學術成果具有的明顯特征包括,2006—2013 年,以陳述性研究為主,相關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明顯的研究傾向,綜合類文獻占最大比重;2014—2021 年,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開始逐步拓展,綜合類文獻比重逐年下降,品種篩選、植物配置和養護管理類明顯上升,養護管理和植物配置類文獻所占比重較大,研究關注程度也較大。
為獲得國內節約型園林研究情況,探尋節約型園林研究在地域上的挖掘程度,解讀分析文獻內容發現:(1)有關節約型園林的調查研究地點涉及25 省41 市(不含港澳臺),湖北(武漢、宜昌)、河南(濟源、濮州洛陽、三門峽)、北京、天津、山東(濟南、新泰、沂州)、新疆(察布查爾、烏魯木齊)、云南、重慶、四川(成都、攀枝花、瀘州)、江蘇(蘇州、揚州、南京、張家港、徐州、南通)、安徽(合肥、滁州)、陜西(西安)、湖南(婁底)、河北(秦皇島、唐山、石家莊)、廣東(廣州)、福建(福州、武夷山)、浙江(寧波、杭州)、山西(太原)、遼寧(沈陽、東港)、甘肅(蘭州)、青海(格爾木市)貴州(貴陽),其中已完成當地節約型植物篩選、植物配置和養護管理三方面的研究,而且研究程度較為深入的城市有重慶、瀘州、南京、杭州;(2)調查地域分布廣,研究深度和程度不一而論。
從研究階段的分布數據來看,我國關于節約型園林綠化的研究開始于2006 年,但2006 年文獻數量較少且僅有綜合類文獻,到了2007 年以后文獻數量激增,說明節約型園林在我國受到了較多的關注,許多研究者在政策的鼓舞下,開始關注園林綠化的資源節約問題。數據顯示,在2008—2009 年達到高峰后,又呈現下降趨勢,隨后又出現波動上升的趨勢,這也預示節約型園林的研究發生了某種轉變。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有關節約型園林綠化的文獻共計327 篇,但核心期刊收錄所占的比例很小(約5%),意味著我國的研究水平還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層次。
從應用領域的數據分布來看,啟蒙期的文獻主要是綜合類,以陳述性研究為主,亦有少量專項研究,對節約的領域缺乏針對性研究。從2014年起,綜合類文獻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專項研究上升,說明在發展期階段,研究者們意識到,對于節約型園林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其內涵和意義層面,更要做到如何去實現它。節約型園林的3 類應用領域,從啟蒙期到發展期呈現出一個特征:2006—2013 年以品種篩選為主,2014—2019年以養護管理為主,2020—2021 以植物配置為主;說明當時的研究思路大體由“用什么植物最節約”“如何養護植物最節約”到“如何以節約的思路配置好植物”,節約型園林綠化研究呈現一個由簡到繁、由低要求到高要求的趨勢。
從調查地域分布情況來看,研究地點涉及范圍較廣,幾乎各省份都有相關的文獻,研究地點多為該省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在研究內容方面,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內容,發現多為號召性文獻,鮮有能解決當地實際情況的文獻,節約型園林綠化的營造具有地域性,各個地區資源的豐富與匱乏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別,但其研究的思路對其他地區仍然有借鑒意義。
節約型園林綠化研究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新興領域,經過16 年的發展,經歷了從啟蒙期的初步認識到發展期的細化研究,目前仍然處于發展期階段,研究水平還處于一個相對低的層次,尚未迎來繁榮的階段。
在應用領域方面,節約型園林綠化已經具備了從植物選種、植物配置,到后期養護管理的全周期的研究,對于品種篩選的研究,通常受制于植物生理生態和多地域的研究;而植物配置的研究,又取決于品種篩選和對美學結構的設計要求;而植物養護的研究既受制于設施技術,又取決于不同的地域特征。品種篩選、植物配置和養護管理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只有多領域、多學科的廣泛合作才能更好推進節約型園林綠化的進一步發展。
各研究地區之間各有特色,各地區之間應相互借鑒有益經驗,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展開研究。如何利用在節約型園林綠化研究方面所掌握的科學理論和實踐,去建造一個美觀、經濟和舒適的園林景觀,是今后面臨的挑戰,節約型園林研究任重而道遠。